-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光能自养型生物或化能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是异养生物,A正确;
B、没有分解者,各种动植物的遗体、粪便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B错误;
C、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狼与水牛,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是伴随物质循环进行的,D正确.
故选:AD.
某兴趣小组对一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究,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
(2)测定处于第四营养级的某种群的种群密度最好用______法.
(3)从该湖的某一深度取得一桶水样,分装于6对黑白瓶中,剩余的水样测得原初溶解氧的含量为l2mg/L,白瓶为透明玻璃瓶,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将它们分别置于6种光照强度下(以字母表示),24h后,实测获得6对玻璃瓶内溶解氧的含量.
①黑瓶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为6mg/L的原因是:______,该瓶中所有生物的呼吸消耗02量为______/mg/L/24h.
②当某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______/mg/L/24h.光照强度至少为______klx时,该水层产氧量维持生物耗氧量所需.当光照强度为______klx时,温度也适宜,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也不会增加,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是______.
③若将a光照下的白瓶置于d光照下,瓶中植物细胞中的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第四营养级的生物为肉食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故测定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①黑瓶中的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黑瓶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为6mg/L;该瓶中所有生物细胞在24 h内呼吸消耗的O2量为12-6=6mg/L.
②当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在24h内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24-12+6=18mg/L,光照强度至少为a时,经过24小时以后,瓶中的氧气量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该水层产氧量才能维持生物正常生活耗氧量所需.当光照强度为d时,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溶解氧含量也不会增加,说明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已不是光照强度,而是C02浓度等.
③从a到d,光照由弱变强时,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增多.直接导致暗反应中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增强,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3化合物消耗增多,剩余的相对减少;生成物C5和(CH2O)生成量增多.所以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多.
故答案为:(1)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标志重捕
(3)①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6
②18 a d C02浓度
③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加.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基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第四营养级的生物为肉食动物,活动能力较强,故测定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①黑瓶中的生物呼吸消耗氧气,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所以黑瓶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为6mg/L;该瓶中所有生物细胞在24 h内呼吸消耗的O2量为12-6=6mg/L.
②当水层光照强度为c时,在24h内白瓶中植物产生的氧气量为24-12+6=18mg/L,光照强度至少为a时,经过24小时以后,瓶中的氧气量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等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该水层产氧量才能维持生物正常生活耗氧量所需.当光照强度为d时,再增加光照强度,瓶中溶解氧含量也不会增加,说明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生态因子已不是光照强度,而是C02浓度等.
③从a到d,光照由弱变强时,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增多.直接导致暗反应中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增强,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3化合物消耗增多,剩余的相对减少;生成物C5和(CH2O)生成量增多.所以C3的含量减少,C5的含量增多.
故答案为:(1)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标志重捕
(3)①没有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其内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部分氧气 6
②18 a d C02浓度
③三碳化合物减少,五碳化合物增加.
某一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其中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浮游动物A以浮游植物B为食.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采取向池塘中施肥和捕捞小型野杂鱼等措施,其中施肥的作用是直接提高______ 的种群数量.捕捞野杂鱼的作用是降低其与鳙鱼对______、______和空间等资源的竞争.
(2)若大量捕捞使池塘中的鳙鱼数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会导致______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
(3)若池塘施肥过量,一段时间后,池塘内上述三个优势种群消失了两个,它们是______,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仅存的一个优势种群也基本消失,而另一类生物如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黑发臭,该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
浮游植物B
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
分解者
解析
解:(1)根据能量流动和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了提高池塘鳙鱼的产量,可以通过减少其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或增加其食物来源两种手段.鳙鱼和竞争者主要是竞争食物和氧气等资源.
(2)根据食物链和种间关系分析,鳙鱼数量减少,会使得浮游动物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浮游植物的数量减少.
(3)施肥过多,会导致池塘内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造成池塘中融氧降低,三个优势种群中,因为缺氧最先死亡的是鳙鱼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的微生物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所以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
(1)浮游植物B 食物 氧气(或溶解氧)
(2)浮游植物B
(3)浮游动物A和鳙鱼 氧气(或溶解氧) 分解者
有关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图中只有两条食物链
②细菌与狐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③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④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草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由图可知,图中只有两条捕食食物链,即为草→兔→狐,草→昆虫→鸡→狐,故①正确;
②细菌属于分解者,与狐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故②错误;
③营养级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细菌属于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故③错误;
④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草)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故④正确.
故选:B.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2kg,至少需要消耗A(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猫头鹰体重增加1kg,其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根据题意能量传递效率应为20%,所以需要B和D的量均为1÷2÷20%=2.5kg,使D增重2.5kg需要C的量为2.5÷20%=12.5kg,使C增重12.5kg需要A的量为12.5÷20%=62.5,使B增重2.5kg分别需要A和C的量为:2.5÷2÷20%=6.25kg,使C增重6.25kg需要A的量为6.25÷20%=31.25kg,至少消耗A的总量62.5+6.25+31.25=100kg.
因此,猫头鹰体重增加2kg,至少需要消耗A:100kg×2=200kg.
故选:B.
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①代表生态系统的结构;②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③代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④代表信息传递.
故选:C.
“绿色植物→蝉→螳螂→黄雀→蛇”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食物链中,螳螂是______级消费者,处在第______营养级.
(2)若此食物链无螳螂,黄雀可以直接以蝉为食,则蛇的数量会______.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______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______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题干可知,在此食物链中,螳螂是次级消费者,处在第三营养级.
(2)若此食物链无螳螂,黄雀可以直接以蝉为食,由于减少了一个营养级,减少了能量消耗,蛇获得的能量会增多,则蛇的数量会增加.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
(1)次 三
(2)增加
(3)化学 食物链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解析
解:(1)由题干可知,在此食物链中,螳螂是次级消费者,处在第三营养级.
(2)若此食物链无螳螂,黄雀可以直接以蝉为食,由于减少了一个营养级,减少了能量消耗,蛇获得的能量会增多,则蛇的数量会增加.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
(1)次 三
(2)增加
(3)化学 食物链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某森林生态系统中5个物种的食物网如图(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数量增多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D增多使生态系统总能量增多,虽然A减少,但是E数量的增多,使能量更多的在D→B→E→C这条食物链上流动,但食物链越长,能量流失越多,因此C获得的能量就越少,A错误;
B、D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因此流向C的能量也会减少,B错误;
C、D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总能量,虽然A和E都减少,但与A项比较,流向C的能量减少,C错误;
D、D增多使生态系统总能量增多,而A减少和E减少将导致能量由DB更多地流向C,最终使流向C的能量增加,D正确.
故选:D.
(2014秋•洛阳期末)下表是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我市某湖泊几种生物的食物网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系).请据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2)表中生物能否构成了该湖泊的生物群落?______原因是______.
(3)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提供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鸡粪中的碳元素只能以______形式流向鱼.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如果投入鸡粪过多,将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是鸡粪分解产生的______增多.
正确答案
解:(1)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鲫鱼;水草→螺蛳→鲫鱼,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第二和第三2个营养级.
(2)表中生物不包括该湖泊的全部生物,缺少分解者,故表中生物不能构成该湖泊的生物群落.
(3)粪中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被鱼利用.如果向河流中投入少量的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河流中投入大量的鸡粪,导致水体中鸡粪分解产生N、P等元素过多,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故答案为:
(1)5 2
(2)不是;因为没有分解者、表中生物也不是该湖泊的全部生物
(3)有机物 自我调节能力 N、P等元素
解析
解:(1)据表中信息可写出5条食物链,即绿藻→轮虫→鲫鱼;绿藻→鲫鱼;绿藻→螺蛳→鲫鱼;水草→鲫鱼;水草→螺蛳→鲫鱼,在该食物网中鲫鱼占有第二和第三2个营养级.
(2)表中生物不包括该湖泊的全部生物,缺少分解者,故表中生物不能构成该湖泊的生物群落.
(3)粪中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被鱼利用.如果向河流中投入少量的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会有明显的影响,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河流中投入大量的鸡粪,导致水体中鸡粪分解产生N、P等元素过多,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故答案为:
(1)5 2
(2)不是;因为没有分解者、表中生物也不是该湖泊的全部生物
(3)有机物 自我调节能力 N、P等元素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较强,较差).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kJ和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
(3)鹰和兔的关系是______,鹰和狐的关系是______,鹰和蛇的关系是______.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正确答案
解:(1)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获得能量最多则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得能量最少则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要求鹰获得的最低能量值,应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即10000×10%×10%×10%=10KJ.要求鹰获得的最高能量值,应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即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则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增加.
(3)由图可知鹰和兔的关系是捕食,鹰和狐的关系是竞争,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因为4只鼠消耗的草量与1只兔的相等,则40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当于100只兔的消耗量,所以兔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数量,设鼠总数为N,标记数为n,再次捕捉到的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鼠的数目为m,则N=n•M/m,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m减少,因此N值会偏高.
故答案为:
(1)较差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3)捕食 竞争 捕食和竞争 900 偏高
解析
解:(1)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差;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获得能量最多则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得能量最少则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要求鹰获得的最低能量值,应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即10000×10%×10%×10%=10KJ.要求鹰获得的最高能量值,应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即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则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增加.
(3)由图可知鹰和兔的关系是捕食,鹰和狐的关系是竞争,鹰和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因为4只鼠消耗的草量与1只兔的相等,则40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当于100只兔的消耗量,所以兔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数量,设鼠总数为N,标记数为n,再次捕捉到的数目为M,M里面有标记的鼠的数目为m,则N=n•M/m,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m减少,因此N值会偏高.
故答案为:
(1)较差 分解者
(2)10 400 增加
(3)捕食 竞争 捕食和竞争 900 偏高
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太阳能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B正确;
C、蚯蚓是需氧生物,分解腐烂变质的物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如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乙图是该草原遭受蝗灾后,人类治理过程中蝗虫的种群数最变化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鹰和蛇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
(2).假如狐的食物来自兔子占的比例为a,来自植物占的比例为b,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c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需要增加的能量是______kJ.
(3)乙图中a~b段,蝗虫种群的增长速率______,原因是______.
(4)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______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防c点出现,原因是改变了蝗虫的______这一特征.
(5)经过治理,蝗虫的种群数量维持在d~e水平,目的是有利于维持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草→鼠→鹰、草→鼠→蛇→鹰这2条食物链推出鹰和蛇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如果大量捕杀狐,那么兔的数量增加,鹰因食物增加而增加,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根据狐来自植物占的比例为b,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草需要增加10bc,狐能量来源于兔和鼠的比例为(1-b),则草需要增加=c(1-b)÷20%÷10%=50c(1-b),则草共需要增加=10bc+50c(1-b)=50c-40cb.
(3)图乙中0~b段,种群增长呈现出S型曲线,0~a段种群密度增加,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原因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增加,种群内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
(4)图中a点是种群数量增量速度最快的点,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这样可以防止出现c点.
(5)蝗虫的种群数量维持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 增加 (2)50c-40cb
(3)下降 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
(4)a 性别比例 (5)抵抗
解析
解:(1)根据草→鼠→鹰、草→鼠→蛇→鹰这2条食物链推出鹰和蛇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如果大量捕杀狐,那么兔的数量增加,鹰因食物增加而增加,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根据狐来自植物占的比例为b,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则草需要增加10bc,狐能量来源于兔和鼠的比例为(1-b),则草需要增加=c(1-b)÷20%÷10%=50c(1-b),则草共需要增加=10bc+50c(1-b)=50c-40cb.
(3)图乙中0~b段,种群增长呈现出S型曲线,0~a段种群密度增加,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原因是随着蝗虫种群密度增加,种群内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
(4)图中a点是种群数量增量速度最快的点,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数量.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这样可以防止出现c点.
(5)蝗虫的种群数量维持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 增加 (2)50c-40cb
(3)下降 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等生存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
(4)a 性别比例 (5)抵抗
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鹰所属的消费者类别和同时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如图所示食物网中,食物链为草→鼠→鹰;草→虫→蛙→蛇→鹰,故鹰所属的消费者类别为次级消费者、四级消费者,占有的营养级分别是第三营养级、第五营养级,D正确.
故选:D.
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为______;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通常情况下,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大于、小于、等于)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增强、不变、减弱).
(3)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能、不能)传递给植物.
正确答案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4条食物链中鹰分别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
(2)跳蚤寄生在鼠身上,而鼬捕食鼠,因此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减少,从而使鼠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增强.
(3)蘑菇分解植物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故答案为:
(1)6 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4条食物链传递给鹰,分别是:植物→兔→鹰、植物→兔→鼬→鹰、植物→鼠→鹰、植物→鼠→鼬→鹰,4条食物链中鹰分别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兔和人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还有竞争关系(都以植物为食);鼠疫杆菌寄生在人身上,因此为寄生关系.
(2)跳蚤寄生在鼠身上,而鼬捕食鼠,因此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更大;大量捕杀鼬使鼬的数量减少,从而使鼠天敌减少,鼠的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增强.
(3)蘑菇分解植物的残体,因此属于分解者,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故答案为:
(1)6 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竞争和捕食 寄生
(2)小于 增强
(3)分解者 不能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但少数动物如蚯蚓能够分解腐败的食物,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最低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
B、大部分细菌属于分解者,少数细菌如化能合成细菌,能进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