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德阳校级月考)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如图1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营养级.

(2)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 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3)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2①②③所示(图2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④,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_____个.

正确答案

解:(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在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所以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2)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 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3)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①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原则;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6或7.

故答案为:

(1)第三、第四、第五

(2)次生

(3)①6或7

解析

解:(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在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所以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2)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 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3)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①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原则;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6或7.

故答案为:

(1)第三、第四、第五

(2)次生

(3)①6或7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灯光诱捕法,A错误;

B、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为初级消费者,B错误;

C、据图可知,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最高,C错误;

D、据图可知,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宣城校级月考)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D有5条,A→B1有10条,A→B2有10条,所以共25条.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调查得知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以a、b、c、d表示).经测定,一年中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分别为,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因此表中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b为次级消费者,c为三级消费者.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分层结构,而不是水平结构,A错误;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群落结构上有分层现象,没有体现能量流动上的关系,B错误;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C错误;

D、由于鲢鱼是植食性动物,所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增多,因此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序号代表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代表生产者

B①代表呼吸作用

C‚②代表光合作用

D乙代表消费者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D、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丙是生产者,A正确,D错误;

B、图中①代表光合作用,表示CO2进入生物群落,B错误;

C、图中‚②代表呼吸作用,表示有机物通过细胞呼吸分解释放出CO2,进入大气中,C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

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

B、该食物网中未体现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这两种成分,B正确;

C、从理论上分析,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C错误;

D、此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交错形成,鹰分别占有三、四、五、六这四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鹰→狼

C虾→鱼→海豹→北极熊

D绿藻→虾→鱼→鳖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兔和鹿都是食草动物,应该都处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

B、蝗虫→麻雀→鹰→狼,起点应该是生产者,B错误;

C、虾→鱼→海豹→北极熊,起点应该是生产者,C错误;

D、绿藻→虾→鱼→鳖,符合定义,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B、C、D

B若C的食物中D占,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l0kg,至少需要A为325kg

C该生态系统被火山爆发毁灭后,可能发生群落的次生演替

D图中①、②、③、④过程会增加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根据图示分析得出: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CD代表消费者.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故A对.

B、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l0kg,C的食物中D占,则D为10kg×÷10%=25kg,A为25kg÷10%=250kg.C的食物中D占,则C的食物中A,则A为10kg×÷10%=75kg.因此A总共为250kg+75kg=325kg.故B对.

C、如果生态系统被彻底毁灭,则符合初生演替的“原本有植物,但被彻底破坏”这种情况,属于初生演替;如果生态系统没有被彻底毁灭,而是遭受到严重破坏,则符合次生演替的情况,属于次生演替.故C对.

D、根据图示分析得出,①代表光合作用,②③代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故D错.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关系如图,请据图回答:

(1)该图中有______条食物链,鸟与虫子的关系是______

(2)鸟的体重要增加200克,至多需要消耗草______克;若鸟类来自虫子与草的食物比例由1:1改为1:3,则鸟类的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倍(保留1位小数)(按10%效率计算).

(3)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缺乏生态系统的______成分.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因为______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

(4)人们为了吸引某种鸟类栖居,成片种植该鸟类喜欢食用的某种乔木,这样会使得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正确答案

2

捕食和竞争

20000

1.7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反馈调节

降低

解析

解:

(1)根据食物链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可知,该图中只有2条食物链,即草→虫子→鸟、草→鸟.虫子和鸟都已草为食,鸟又捕食虫子.故虫子和鸟的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2)要计算至多消耗草的量,选食物链最长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少的,即草→虫子→鸟,故至多消耗草为200÷(10%×10%)=20000克.

从鸟出发,设当食物由虫子与草的食物比例为1:1,鸟的数量为x,需要的草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虫子与草的食物比例为1:3时,鸟的数量为y,需要的草为(3/4)y×10+(1/4)y×10×10=130/4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130/4y,则y≈1.7x.

(3)食物链成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该图中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是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人们为了吸引某种鸟类栖居,成片种植该鸟类喜欢食用的某种乔木,使得生态系统的成分受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降低,营养结构简单化,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这样会使得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2  捕食和竞争     (2)20000    1.7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反馈调节   (4)降低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个池塘中含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a=b+d

Ba>b+d

Ca<b+d

Da<c+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所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之和小于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a).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常德期末)某地大力发展稻鸭共作,桑基鱼塘,秸杆种菇等生态农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请根据生态学的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蘑菇属于______.自然条件下,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呈______曲线增长,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2)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能实现对能量的______,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______(利用率、传递效率).

(3)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

(4)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该生态农业中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等环境阻力的存在,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S     资源和空间有限      

(2)多级利用     利用率

(3)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解析

解:(1)该生态农业中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自然条件下,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等环境阻力的存在,池塘中鲫鱼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相比,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S     资源和空间有限      

(2)多级利用     利用率

(3)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红树林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的湿地生态系统.它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多种鸟类觅食、繁殖的场所.在红树林里,有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鸟群,若一年中,该鸟群所贮存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则该鸟群一年中呼吸消耗的总能量应等于这一年中该鸟群摄取的植物性食物的总能量减去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______

②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

③该生态系统参与构成食物链的生物有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④下表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J.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为什么?______

(3)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地震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还出现了200米宽、1公里长、30米厚的大型泥石流带.图2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

①此生态系统能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______

②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

③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______

④当地植被被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正确答案

解:(1)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同化量(粪便),其中同化量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分解.

(2)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③图1中,A是生产者、B和C属于消费者、D属于分解者,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④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高的太阳能总量,即9×108.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等于各种生物呼吸释放的能量,即9.18×108,大于输入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没有增加.

(3)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回到原来状态的能力是恢复力稳定性.

②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等于14+2-4-9-0.5=2.5,而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2.1+5.1+0.25+0.05=7.5,所以还需要人工输入5×103kJ/m2•y.

③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

④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粪便等排出物中的能量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含碳)有机物    

③A、B、C   

④9×108    否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3)①恢复力稳定性 

②5×103kJ/m2•y     

③15.6%   

④间接

解析

解:(1)摄入的能量=同化量+未同化量(粪便),其中同化量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分解.

(2)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碳在生物群落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

③图1中,A是生产者、B和C属于消费者、D属于分解者,食物链反应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④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高的太阳能总量,即9×108.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等于各种生物呼吸释放的能量,即9.18×108,大于输入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没有增加.

(3)①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回到原来状态的能力是恢复力稳定性.

②植食性动物传递给肉食性动物的能量等于14+2-4-9-0.5=2.5,而肉食性动物的总能量为2.1+5.1+0.25+0.05=7.5,所以还需要人工输入5×103kJ/m2•y.

③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

④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粪便等排出物中的能量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2)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含碳)有机物    

③A、B、C   

④9×108    否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小于所有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3)①恢复力稳定性 

②5×103kJ/m2•y     

③15.6%   

④间接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都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少数动物如蚯蚓以腐烂的食物为食,属于分解者,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

B、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也可以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如化能合成细菌自养,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少数动物也属于分解者,如蚯蚓,以腐败的食物为食,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A、B、C、D、E、F各代表一种生物种群,下列对该图分析合理的是(  )

①该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

②图中C种群获得的能量占A种群能量的10%~20%;

③E和F存在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④若D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E种群密度有可能逐渐增大.

A有一种说法错误

B有两种说法错误

C有三种说法错误

D以上说法都错误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①、生物群落是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不包括无机环境,因此①错;

②、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图中B、C、F种群获得的能量共占A种群能量的10%~20%,故②错;

③、E和F属于不同物种,说明他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出于同一地域,没有地理隔离,故③错;

④、若D种群的数量增加,则E的数量也相应增加,故④正确.

故选:C.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