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2015秋•临沂校级月考)如图l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能量流经W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
(2)图2中的b表示的含义为______.能量被W摄入量为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c中的能量为e,b的能量为f,则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______.
(3)森林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为研究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情况,研究组获得如表结果.
①%2用______法估测各样地优势树种的密度.随海拔升高,各样地优势树种密度下降,物种数目减少,说明丁地群落的______最低.
②测定各样地凋落物是在每20m×25m的样方中______选取12个5m×5m的小样方水平设置凋落物筐,该筐面积为1m×1m,筐内收集网的孔径为0.5mm,距地面40-45cm.定期收集各筐中的凋落物刚70℃烘箱烘干48h,求12个小样方凋落物干重的______,再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③各样地凋落物的年归还量主要取决于______的______作用的强度,
该过程使N、P、K等元素归还到土壤,同时产生CO2等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从______到______的过程.
正确答案
解:(1)由生物群落的定义可知,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B、C、D、E、F.
(2)图2中的b表示的含义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被W摄入量为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则w同化的总能量为m-n,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m-n)×20%.
(3)①估测各样地优势树种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随海拔升高,各样地优势物种密度下降,物种数目减少,说明丁地群落的丰富度最低.
②测定各样地凋落物,是在每20m×25m的样方中随机选取12个5m×5m的小样方水平设置凋落物筐,该筐面积为1m×1m,筐内收集网的孔径为0.5mm,距离地面40-50cm.定期收集各筐中的凋落物用70℃烘箱烘干48h,求12个小样方凋落物干重的平均值,再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③分解者利用分解(呼吸)作用可将产生的CO2等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故答案为:
(1)B、C、D、E、F
(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m-n)×20%
(3)①样方 丰富度
②随机 平均值
③分解者 分解(呼吸)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解析
解:(1)由生物群落的定义可知,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B、C、D、E、F.
(2)图2中的b表示的含义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被W摄入量为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则w同化的总能量为m-n,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m-n)×20%.
(3)①估测各样地优势树种的密度,可采用样方法,随海拔升高,各样地优势物种密度下降,物种数目减少,说明丁地群落的丰富度最低.
②测定各样地凋落物,是在每20m×25m的样方中随机选取12个5m×5m的小样方水平设置凋落物筐,该筐面积为1m×1m,筐内收集网的孔径为0.5mm,距离地面40-50cm.定期收集各筐中的凋落物用70℃烘箱烘干48h,求12个小样方凋落物干重的平均值,再换算成单位面积每公顷凋落物总量.
③分解者利用分解(呼吸)作用可将产生的CO2等释放到大气中,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循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故答案为:
(1)B、C、D、E、F
(2)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m-n)×20%
(3)①样方 丰富度
②随机 平均值
③分解者 分解(呼吸)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食物网中草是生产者,共有4条食物链,A错误;
B、W处于第三、五两个不同的营养级,B错误;
C、若蝗虫数量下降,则Y直接从草获得能量,Y数量会增加,C错误;
D、Y捕食蝗虫,Y又与蝗虫竞争食物草,故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D正确;
故选:D.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各类生态系统都具有的成分是______.
(2)下表列出三种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所占面积比、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现存量以及被食量.
①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______,而荒漠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
②表中各净初级生产力,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去向是______.
(3)两个不同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如图,其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图______,这是因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物质和能量).
(2)①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雨量,而荒漠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
②净初级生产力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则被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3)热带雨林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少,因为热带雨林中温度高,分解者的活动旺盛.
故答案为:
(1)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①温度和雨量 水
②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3)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解析
解:(1)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因此生态系统具有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物质和能量).
(2)①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影响热带雨林净生产量的主要无机环境因素是温度和雨量,而荒漠净初级生产量较低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水分.
②净初级生产力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余的则被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3)热带雨林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少,因为热带雨林中温度高,分解者的活动旺盛.
故答案为:
(1)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2)①温度和雨量 水
②被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
(3)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图一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二示意该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图中字母表示所含的能量.请据图回答:
(1)图一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袋鼬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_kg.
(2)图二中,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可用______(填字母)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应______(小于,等于,大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若从c、e、g、h、i中选择若干字母,用式子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则应表示为______.植食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有两个去向:流入下一个营养级、______.
(3)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的功能.
正确答案
解:(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11条.若袋鼬增重lk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应该按最短食物链,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即按植物→叶状虫→安雀→袋鼬这条食物链和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为1÷20%÷20%÷20%=125kg.
(2)据图二分析,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生产者的同化能,可以用g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小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图中c+e+g+h+i可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植食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有两个去向: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3)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125
(2)g 小于 c+e+g+h+i 被分解者利用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解:(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11条.若袋鼬增重lkg,至少需要消耗植物应该按最短食物链,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即按植物→叶状虫→安雀→袋鼬这条食物链和2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的量为1÷20%÷20%÷20%=125kg.
(2)据图二分析,植食性动物的粪便属于生产者的同化能,可以用g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小于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图中c+e+g+h+i可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植食动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有两个去向: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
(3)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可以根据对方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对方或躲避猎捕,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125
(2)g 小于 c+e+g+h+i 被分解者利用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由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引起的疟疾”获得拉斯克临7一床医学奖.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推测该产物可能会阻断疟原虫营养摄取,影响其代谢过程,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
A、大分子跨膜运输时,如果是大分子进入细胞为胞吞,如果是大分子出细胞则为胞吐.本题疟原虫从外界获取食物,则为胞吞作用.故A对.
B、根据题干中“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的组织细胞中提取的一种代谢产物”,分析得知,要实现青蒿素的大规模生产,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式,且脱分化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故B对.
C、寄生生物为消费者,腐生生物为分解者.疟原虫寄生在寄主体内,因此为消费者.故C错.
D、细胞质基质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代谢正常是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故D对.
本题选错误的,故C错.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越多,形成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A错误;
B、乙1的同化量越多,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越多,B错误;
C、营养级越高体型不一定越大,如大象比狮子体型大,但狮子的营养级高,C错误;
D、丙是分解者,有些动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组成,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B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要比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D正确.
故选:A.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高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______.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的;b点以后,株冠形成,这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而且此时食物增加,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故答案为: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株寇的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是大豆;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决定的;b点以后,株冠形成,这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而且此时食物增加,所以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故答案为:
(1)大豆 捕食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株寇的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3)更大 能量流动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等,B错误;
C、大多数植物是生产者,但有些植物是消费者,如菟丝子,C错误;
D、分解者属于异养生物,其分解作用类型有有氧呼吸型和无氧呼吸型,D正确.
故选:D.
用联系词把概念之间有意义的联系表示出来的一种图形叫概念图,由概念、连线和联系词组成.联系词和概念能表达一句话或一个观点.如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的部分概念图,①~⑨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请据图分析回答:
(1)写出图中A、D、E、G、H分别代表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①~⑧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CB”表示______,碳在D内以______形式流动.
(3)若①~⑨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能量流动是从______(填序号)开始.图中⑥⑦⑧代表______(生理过程).
正确答案
解:(1)由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可知图中A:非生物的能量、D: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E:能量流动,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H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2)若①~⑧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C生产者→B分解者”表示植物遗体残留物被分解者分解,碳在D内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若①~⑨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能量流动是从植物固定光能,即⑤光合作用开始.图中⑥⑦⑧代表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能量、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恢复力稳定性.
(2)植物遗体残留物被分解者分解 有机物
(3)⑤⑨呼吸作用
解析
解:(1)由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可知图中A:非生物的能量、D: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E:能量流动,其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H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2)若①~⑧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C生产者→B分解者”表示植物遗体残留物被分解者分解,碳在D内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3)若①~⑨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能量流动是从植物固定光能,即⑤光合作用开始.图中⑥⑦⑧代表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能量、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恢复力稳定性.
(2)植物遗体残留物被分解者分解 有机物
(3)⑤⑨呼吸作用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的罪魁祸首要归咎于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利用.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______.图中食物链是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碳元素通过①______途径进入生物 群落,②为生物的______作用,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3)成分C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
(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______kJ.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一事实说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BC三中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为A→B1→B2→B3;
(2)碳元素通过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C为分解者,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600×10%×10%=6kg;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 A→B1→B2→B3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5)6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解析
解:(1)ABC三中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为A→B1→B2→B3;
(2)碳元素通过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的呼吸作用;为了减缓温室效应,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C为分解者,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600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量600×10%×10%=6kg;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故答案为:(1)生物群落 A→B1→B2→B3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将动植物尸体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5)6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A正确;
B、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甲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外,还有X生物化能合成作用所固定的能量,B错误;
C、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所以Y代表真菌和少数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C正确;
D、X代表的生物是化能自养型细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甲为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B.
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 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减少实验误差,对上述每个处理应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养鱼虽然对浮游植物有取食作用,但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同时鱼会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3)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的速率.
(4)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由于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的关系,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为减少实验误差,对上述每个处理应设置3次(多次)重复实验.
(2)实验组放养鱼虽然对浮游植物有取食作用,但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同时鱼会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因此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放养鱼使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使营养结构变复杂,同时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由于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竞争关系,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会显著下降.
故答案为:
(1)设置3次(多次)重复实验
(2)高于
(3)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4)均显著下降
解析
解:(1)为减少实验误差,对上述每个处理应设置3次(多次)重复实验.
(2)实验组放养鱼虽然对浮游植物有取食作用,但鱼粪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同时鱼会大量捕食浮游动物,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因此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3)放养鱼使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加,使营养结构变复杂,同时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由于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竞争关系,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会显著下降.
故答案为:
(1)设置3次(多次)重复实验
(2)高于
(3)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
(4)均显著下降
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请分析回答:
(1)食物网中的生物和______成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2)图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狐狸同时占有______个营养级.
(3)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以______形式循环.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若狐狸体内有机物的量增加100克,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_克.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图中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者;
(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森林→松鼠→狐狸、森林→松毛虫→灰喜鹊→狐狸、森林→松毛虫→蜘蛛→灰喜鹊→狐狸,狐狸在三条食物链上分别属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3)生产者通过吸收消费者、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故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是CO2;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至少需要消耗的植物,按照食物链最短、传递率20%计算:100×5×5=2500克.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 3
(3)CO2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00
解析
解:(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和无机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图中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缺少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者;
(2)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森林→松鼠→狐狸、森林→松毛虫→灰喜鹊→狐狸、森林→松毛虫→蜘蛛→灰喜鹊→狐狸,狐狸在三条食物链上分别属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3)生产者通过吸收消费者、分解者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故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是CO2;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至少需要消耗的植物,按照食物链最短、传递率20%计算:100×5×5=2500克.
故答案为:
(1)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3 3
(3)CO2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00
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很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弱,稳定性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和______.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只.
正确答案
解:(1)由于食物网简单,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若除去蛇,而且狐的数量不变,则鼠的数量会增加,其天敌鹰的种群数量也会增加,导致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可能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就会减少100只兔子,所以兔种群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
故答案为:
(1)自我调节 分解者
(2)增加 生物多样性
(3)捕食 竞争 900
解析
解:(1)由于食物网简单,则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若除去蛇,而且狐的数量不变,则鼠的数量会增加,其天敌鹰的种群数量也会增加,导致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可能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捕食和竞争.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就会减少100只兔子,所以兔种群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
故答案为:
(1)自我调节 分解者
(2)增加 生物多样性
(3)捕食 竞争 900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