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个.

正确答案

竞争

c

a

降低

恢复力稳定性

400

解析

解:(1)图中a和b数量在一开始都有增加,后来表现为你死我活,所以二者为竞争关系.

(2)a、c、d的营养关系为a→c→d,可知三者为捕食关系,当d天敌大量死亡,c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大,由于天敌的增多,a种群密度减小.

(3)若a大量死亡,C因缺少食物而下降,d因c下降而下降.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的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5)设种群数量为x,则50/x=5/40,x=400.

故答案为:

(1)竞争

(2)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甲图中没有而乙图中有的生物是______(填字母).

(2)湖泊中,小球藻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是______

(3)某个季节,由于光照减弱,导致鲢鱼向上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发生改变.

(4)若要研究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特点,则应在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研究,在进行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时,鲢鱼粪便中的能量应计算在______(填“水蚤”“鲢鱼”)的同化能量中.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的CO2,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有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而乙图中有的生物是D.

(2)甲图中小球藻个体之间是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3)由于光照减弱,水体中的植物垂直分层出现了变化,因此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4)研究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特点,则要计算各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应在种群层次上进行研究.鲢鱼捕食水蚤后,排出的粪便是食物残渣,其中含有的能量是属于水蚤同化的能量.

答案:(1)D

(2)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3)垂直

(4)种群      水蚤

解析

解:(1)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的CO2,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有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而乙图中有的生物是D.

(2)甲图中小球藻个体之间是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3)由于光照减弱,水体中的植物垂直分层出现了变化,因此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

(4)研究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特点,则要计算各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应在种群层次上进行研究.鲢鱼捕食水蚤后,排出的粪便是食物残渣,其中含有的能量是属于水蚤同化的能量.

答案:(1)D

(2)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3)垂直

(4)种群      水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珊瑚礁生态系统拥有着惊人的生物多样性,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科学家为了提高生物多样性和海产品产量,在某片海域建立了人工鱼礁.图一为该鱼礁中的食物链,图二为该人工鱼礁能量流动简图:

(1)图一中,水蚤和粗皮鲷存在______种间关系;要调查该鱼礁中大马哈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______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在该人工鱼礁不同的水层生活着不同的鱼类,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形成此结构的意义是______

(3)图二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为______(填字母).

正确答案

解:(1)图一中,粗皮鲷捕食水蚤,水蚤和粗皮鲷都捕食虫黄藻,故水蚤和粗皮鲷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要调查该鱼礁中大马哈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在该人工鱼礁不同的水层生活着不同的鱼类,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形成此结构的意义是更充分地利用空间资源和食物资源.

(3)图二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能量在A第一营养级和C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7×106÷(8.5×106)=20%.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为A生产者、B分解者.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标志重捕       活动范围

(2)垂直    更充分地利用空间资源和食物资源

(3)20%     A、B

解析

解:(1)图一中,粗皮鲷捕食水蚤,水蚤和粗皮鲷都捕食虫黄藻,故水蚤和粗皮鲷存在捕食和竞争的关系.要调查该鱼礁中大马哈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活动性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2)在该人工鱼礁不同的水层生活着不同的鱼类,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形成此结构的意义是更充分地利用空间资源和食物资源.

(3)图二中,A表示生产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能量在A第一营养级和C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7×106÷(8.5×106)=20%.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为A生产者、B分解者.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标志重捕       活动范围

(2)垂直    更充分地利用空间资源和食物资源

(3)20%     A、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学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不同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

D根据生态学原理制作小生态瓶时,要注意保证光照,及时换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较单一,其稳定性较低,因此不能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A错误;

B、不同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消费者(如寄生细菌)或分解者(如腐生细菌),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C错误;

D、根据生态学原理(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但物质可以循环)制作小生态瓶时,要注意保证光照,但不需要换气,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中,至少具有的营养级数目和螳螂在此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分别是(  )

A3个、第二营养级

B3个、第三营养级

C4个、第二营养级

D4个、第三营养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隐含的食物链为:植物(第一营养级)→蝉(第二营养级)→螳螂(第三营养级)→黄雀(第四营养级).可见,该食物链中具有的营养级数至少为4个,而螳螂在此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分是第三营养级.

故选: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2016•盐城一模)下列有关如图所示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中的成分加上分解者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B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G为第四、五营养级

C增加各级生物数量就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A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E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正确答案

A,C

解析

解:A、该图中的成分加上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A错误;

B、据图分析,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G在A→B→E→G→H,A→B→E→F→G→H,A→B→F→G→H三条食物链中为第四、五营养级,B正确;

C、增加各级生物种类而不是生物数量,使营养结构复杂化,从而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A表示生产者,是该生态系统主要成分,E和F之间是竞争与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A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C通过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和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B错误;

C、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通过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循环利用的,所以有的生态系统可不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物质补充,但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相关内容示意图,其中图1所示的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图2为图1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图3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______;图1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对应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

(2)图3所示的C中碳元素主要以______形式存在,若图1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______千克.

(3)图3中______(填字母)为分解者,其包含的生物种类除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D的无氧呼吸是否是产生C02的途径之一?______原因是______

(4)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若甲乙丙丁均可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最好以______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正确答案

解(1)从图2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多少可得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故该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图1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对应图2中的③.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其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若图1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1÷20%÷20%=25千克.  

(3)图3中,A与C的关系是双向的,故A是生产者,A、D、E均能到达B,故B为分解者.D生物为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D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02

(4)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若甲乙丙丁均可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最好以丁植物为食,减少能量的消耗.

故答案为:(1)丁→乙→甲→丙        ③

(2)CO2        25 

(3)B     不是      D生物为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  

(4)丁

解析

解(1)从图2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多少可得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故该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图1中丙所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应对应图2中的③.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其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若图1甲的有机物干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需要消耗丁的有机物干重1÷20%÷20%=25千克.  

(3)图3中,A与C的关系是双向的,故A是生产者,A、D、E均能到达B,故B为分解者.D生物为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故D的无氧呼吸不产生C02

(4)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物圈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若甲乙丙丁均可作为人类的食物来源,为了减轻对生物圈的压力,人们最好以丁植物为食,减少能量的消耗.

故答案为:(1)丁→乙→甲→丙        ③

(2)CO2        25 

(3)B     不是      D生物为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  

(4)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中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__,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

(3)受到外界的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高、低).

(4)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则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个.

正确答案

解:(1)图中a和b数量在一开始都有增加,后来表现为你死我活,所以二者为竞争关系.

(2)a、c、d的营养关系为a→c→d,可知三者为捕食关系,当d天敌大量死亡,c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大,由于天敌的增多,a种群密度减小.

(3)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的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4)由标记重补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种群数量为50×40÷5=400个.

故答案为:

(1)竞争

(2)c      a

(3)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

(4)400

解析

解:(1)图中a和b数量在一开始都有增加,后来表现为你死我活,所以二者为竞争关系.

(2)a、c、d的营养关系为a→c→d,可知三者为捕食关系,当d天敌大量死亡,c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大,由于天敌的增多,a种群密度减小.

(3)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的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4)由标记重补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种群数量为50×40÷5=400个.

故答案为:

(1)竞争

(2)c      a

(3)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

(4)4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研究人员对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了如下各项调查研究.请分析回答.

(1)通过调查,绘制出如图1所示能量关系.

该调查共涉及______了个营养级.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主要原因是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的浮游植物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______利用.根据图中的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______

(2)研究人员调查了该湖泊中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生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表.

已知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排出体外,且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则它们构成的食物网为______.(2分)

(3)调查发现,该湖泊目前污染严重,工作人员建立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展示了较新的生态污水(常富含N、P)处理技术.图示2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构造示意图(箭头示水流方向).

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______,以保证当地生态系统的安全性.

②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______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______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______

③若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______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正确答案

解:(1)从图中看出该调查设计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个营养级.浮游植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分解者利用导致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因此集合图中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增加.

(2)由题意可知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从表中数据分析甲中重金属含量最少,为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乙、丙二者差别不大,重金属含量都大于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丁、戊差别不大,重金属含量都大于乙、丙,是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

(3)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②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分解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

③若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进水口和出水口 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故答案为:

(1)三  分解者  增加 

(2)

(3)①外来物种入侵

②N、P    分解者    有氧呼吸

③进水口和出水口

解析

解:(1)从图中看出该调查设计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个营养级.浮游植物作为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生命周期短,有大量浮游植物沉入水底,其中的能量被湖中分解者利用导致第一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低于10%.因此集合图中数据该湖泊泥土中有机物的总量变化趋势是增加.

(2)由题意可知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以其前一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为食,从表中数据分析甲中重金属含量最少,为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乙、丙二者差别不大,重金属含量都大于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丁、戊差别不大,重金属含量都大于乙、丙,是第三营养级,属于次级消费者.

(3)①人工湿地植物一般宜选用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

②人工湿地的植物根系常形成一个网络样结构,网络中的根系不仅能直接吸附和吸收污水中的N、P等营养物质,而且还为分解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分解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湿地基质常使用碎石等多种材质,碎石间留有一些空隙有利于促进根部细胞的有氧呼吸.

③若研究该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能力,应对进水口和出水口 的水质进行监测,通过比较其中N、P含量的差值,来分析人工湿地的净化功能.

故答案为:

(1)三  分解者  增加 

(2)

(3)①外来物种入侵

②N、P    分解者    有氧呼吸

③进水口和出水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一片农田中,长有很多杂草,还有粘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对这一农田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农田中,所有生物的种群的集合称为______,其物种数目的多少叫______

(2)若要用样方法调查该农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3)若农田被弃耕,小麦会被杂草所替代,以后还会出现灌木等,这种现象称为______,其分为两种类型,即______ 和______

(4)在由小麦、粘虫、青蛙、蛇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青蛙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______

A、通过青蛙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流入到蛇体内的能量

C、通过蛇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通过青蛙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5)狐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

(6)该生态系统中除食物网包含的组成成分外,还应包括______ 和______

(7)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kJ和______kJ.

正确答案

解:(1)某地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种群,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随机取样.

(3)一群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叫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青蛙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青蛙排出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未同化的能量,不属于青蛙的同化量,该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

(5)狐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反应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6)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食物链描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7)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渐递减的特点,故鹰获得最少能量的条件是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小,即10%,因此鹰得到的能量最少为:10000×10%×10%×10%=10;同理鹰获得最多能量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大,即20%,因此鹰得到的能量最大为:10000×20%×20%=400.

故答案为:

(1)群落   丰富度

(2)随机取样

(3)群落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4)D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7)10  400

解析

解:(1)某地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种群,其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在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关键是随机取样.

(3)一群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叫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4)青蛙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向:自身呼吸消耗,传递给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青蛙排出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未同化的能量,不属于青蛙的同化量,该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

(5)狐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反应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6)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食物链描述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7)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渐递减的特点,故鹰获得最少能量的条件是食物链最长,传递效率最小,即10%,因此鹰得到的能量最少为:10000×10%×10%×10%=10;同理鹰获得最多能量的条件是食物链最短,传递效率最大,即20%,因此鹰得到的能量最大为:10000×20%×20%=400.

故答案为:

(1)群落   丰富度

(2)随机取样

(3)群落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4)D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7)10  400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一)是某池糖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种间关系有______

(2)图(一)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二)所示:则图(二)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4)由图(二)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一)中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如鱼类捕食贝类、也存在竞争如鱼类和贝类均以水草藻类为食.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一)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图(二)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能量被同化  B能量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  C:分解者利用  D:呼吸作用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1)捕食、竞争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A:能量被同化  能量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  C:分解者利用  D:呼吸作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图(一)中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如鱼类捕食贝类、也存在竞争如鱼类和贝类均以水草藻类为食.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图(一)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图(二)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能量被同化  B能量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  C:分解者利用  D:呼吸作用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1)捕食、竞争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A:能量被同化  能量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  C:分解者利用  D:呼吸作用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Ⅰ和Ⅱ两种生物在温度变化时消耗O2量变化情况,则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最可能的情况是(  )

AⅠ是生产者,Ⅱ是消费者

BⅡ是生产者,Ⅰ是消费者

CⅠ和Ⅱ都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DⅡ只能是生产者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分析题图可知,I曲线表示随温度降低耗氧增加,生物的呼吸作用加强,释放的热量大,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说明该生物可能是恒温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最可能是消费者;

II曲线表示随温度降低耗氧减少,可能是因为温度降低,酶活性降低,所以呼吸减弱,通过呼吸产生的热量少,体温下降,该生物可能是植物,若是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水藻→水蚤→虾→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出,那么在一定时间内将发生的现象是(  )

A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逐渐减少

B次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

C第四营养级生物数量会减少

D第一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在“水藻→水蚤→虾→鱼→食鱼鸟”这条食物链中,若食鱼鸟全部迁出,那么在一定时间内将会发生的现象是鱼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会增加;虾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减少;水蚤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增加;水藻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会减少.

A、初级消费者水蚤的数量会逐渐增加,A错误;

B、次级消费者虾的数量会逐渐减少,B错误;

C、第四营养级鱼的生物数量会增加,C错误;

D、第一营养级水藻的生物数量会减少,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1是某草原生态的部分营养结构的模式图,图2中字母代表生物群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哪些成分______(用字母表示)

(2)图1若蛇取食蟾蜍的量由调整到,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增重1Kg人比原来多增重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算)

(3 若下图表示此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草昆虫和蟾蜍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①植食动物的粪便属于图解中的______部分,能量由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可表示为______ (用序号表示).

②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______等功能.

正确答案

ADC

2.4

A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析

解:(1)由题图1可知,食物网中显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草),消费者(各种动物),分析题图2可知A是生产者,D、C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所以图1中的生物对应图2中A、D、C成分.

(2)若蛇取食蟾蜍的量为,则蛇取食鼠的量为,当蛇取食蟾蜍时,蛇属于第四营养级,蛇增重1Kg在该食物链上消耗的草是1×÷20%÷20%÷20%=100kg,当蛇取食鼠时,蛇属于第三营养级,该食物链上消耗的草是1×÷20%÷20%=5kg,因此,蛇取食蟾蜍的量为时,消耗的草总量是100kg+5kg=105Kg.

若蛇取食蟾蜍的量为,则蛇取食鼠的量为,当蛇取食蟾蜍时,蛇属于第四营养级,蛇增重1Kg在该食物链上消耗的草是1×÷20%÷20%÷20%=25kg,当蛇取食鼠时,蛇属于第三营养级,该食物链上消耗的草是1××25=20kg,因此,蛇取食蟾蜍的量为时,消耗的草总量是25kg+20kg=45Kg.若蛇取食蟾蜍的量由调整到,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增重1Kg,对草的消耗量减少是105Kg-45Kg=60Kg,人处在第三营养级,所以人比原来多增重60Kg×20%×20%=2.4Kg.

(3)①、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草昆虫和蟾蜍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植食动物的粪便属于图解中的A部分,能量的传递率是 一个营养级同化的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由题图可知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为②,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⑥,所以能量由植食动物流向肉食动物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②、图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

故答案为:

(1)ADC       

(2)2.4

(3)

①A      

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环境的保护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