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能量相对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①中表示初级消费者没有同化的能量即粪便中的能量,A正确;
B、图中②表示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B正确;
C、图中③表示初级消费者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利用,C正确;
D、没有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不能得出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2015秋•隆化县校级月考)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______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表______(消耗的能量)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______;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
(5)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的功能.
正确答案
解:(1)分析图解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两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图中有机物输入只有(2+5=)7J/cm2•a,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由此可确定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
(2)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5.1+2.1+0.05+0.25-5=7.5(J/cm2•a),其中有5(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2.5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二营养级(左边植食性动物)的能量;由此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6(J/cm2•a),其中有2(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14(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12.7
(3)竞争;标志重捕
(4)垂直结构
(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解析
解:(1)分析图解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两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图中有机物输入只有(2+5=)7J/cm2•a,因此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生产者的能量去向有四个(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由此可确定图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
(2)肉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5.1+2.1+0.05+0.25-5=7.5(J/cm2•a),其中有5(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2.5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二营养级(左边植食性动物)的能量;由此可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5+9+4+0.5=16(J/cm2•a),其中有2(J/cm2•a)的能量来自于有机物,因此14(J/cm2•a)的能量是同化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如此可计算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14+23+70+3=110J/cm2•a.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14÷110×100%═12.7%.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鲢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鲢相互争夺水草,因此草鱼与白鲢种间关系是竞争关系;标志重捕法是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由于鱼的活动能力较强,因此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垂直结构.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2)12.7
(3)竞争;标志重捕
(4)垂直结构
(5)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B错误;
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中,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的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
D、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但是由于能量是逐级递减的,所以必须不断的从外界补充,D错误.
故选:C.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注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即生产者总的光合作用情况,故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A正确;
B、有机肥料必须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变成无机物,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少,B错误;
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能量大于消费者呼吸释放量,故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不能用③表示,C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有机物的积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D错误.
故选:A.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B、图中c和d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丙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缺少类群丙,图中含有食物网如甲→乙,物质循环还能正常进行,丁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有机物,若缺少该类群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C错误;
D、摄入量是同化量和粪便量,因此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D正确.
故选:D.
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A错误;
B、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太阳能,少部分通过化能合成作用来自于部分物质,B正确;
C、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不循环的,逐级递减的,C正确;
D、生态系统需要外界环境的能量供应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主要的消费者,可以将有机物通过化学作用转变为二氧化碳返回无机环境,但其不是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成分,A错误;
B、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所以对碳循环起着决定性作用,B正确;
C、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才能够转变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错误;
D、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如图1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则:
(1)限制我国西北地区①过程总量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______.⑧过程是指______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是以______形式循环的.指出上图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之处______.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______.
(3)如图2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据图分析:
①恒温动物的值一般______变温动物;(高于或低于)
②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______比值;(用图中数字表示比值)
③食肉哺乳动物的值一般______食草哺乳动物.(高于或低于)
正确答案
解:(1)限制我国西北地区植物光合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完成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⑧过程是指微生物对食物残渣或遗体遗物的分解作用;该图不完整之处为:A、B、C应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①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②值越大,代表动物食入的能量被同化成自己的能量越多,所以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
的比值.
③肉食动物的比草食动物的高些.
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故答案为:
(1)水 太阳能 微生物的分解 CO2 A、B、C应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2)自我调节 负反馈
(3)低于 高于
解析
解:(1)限制我国西北地区植物光合作用的非生物因素是水,完成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⑧过程是指微生物对食物残渣或遗体遗物的分解作用;该图不完整之处为:A、B、C应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①恒温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②值越大,代表动物食入的能量被同化成自己的能量越多,所以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
的比值.
③肉食动物的比草食动物的高些.
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故答案为:
(1)水 太阳能 微生物的分解 CO2 A、B、C应都有箭头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2)自我调节 负反馈
(3)低于 高于
如图A为碳循环示意图,图B为食物网示意图,图C为某地区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______ (填数字序号)等.
(2)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B,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_.若兔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至少需要消耗植物______克.
(3)图B所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该有______.
(4)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图C所示的人口年龄组成属于______型.
正确答案
解:(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①,但是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
(2)图B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共同竞争鼠,即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兔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利用能量的最大传递效率计算,至少需要消耗植物=10÷20%=50克.
(3)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图C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将大于死亡率,因此属于年龄结构中的增长型.
故答案为:
(1)光合 ③④
(2)捕食和竞争 50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增长型
解析
解:(1)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光合作用①,但是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③、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③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④.
(2)图B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共同竞争鼠,即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兔体内有机物增加10克,利用能量的最大传递效率计算,至少需要消耗植物=10÷20%=50克.
(3)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图C中,幼年个体较多,老年个体较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将大于死亡率,因此属于年龄结构中的增长型.
故答案为:
(1)光合 ③④
(2)捕食和竞争 50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4)增长型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甲同化的能量包括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流入初级消费者的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故数值为175+875+200=1250 J/(cm2•a),A正确;
B、乙的个体数目不一定比甲少,丙的个体数目也不一定比甲少,例如树→害虫→鸟,B错误;
C、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200÷1250=16%,C正确;
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D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食物链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A正确;
B、捕食食物链在陆地生态系统能量转化中是处于主要地位,但不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特有的食物链,如水域生态系统中也存在捕食食物链,B错误;
C、营养级高的动物个体不一定大,如狼捕食野牛,C错误;
D、由于动物可能处于多条食物链中,故有些动物可能处于多个的营养级,D错误.
故选:A.
图一表示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其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二是图一部分生物的展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图一中的甲和乙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流入蛇的总能量小于鼠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鼠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所利用.
(3)由图二知,蛇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有来自鼠,
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 kJ能量.
(4)图二可以用图一中的______生物表示,碳在其中以______形式流动.
(5)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分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图一中的甲和乙分别是二氧化碳库和分解者.
(2)流入蛇的总能量小于鼠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鼠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
(3)由图二可知,蛇在食物链:植物→鼠→蛇中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在食物链:植物→昆虫→蛙→蛇中所处的营养级是第四营养级.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20%÷20%=20KJ,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
÷20%÷20%÷20%=25KJ,因此蛇每增加1KJ体重至少消耗植物20+25=45KJ能量.
(4)图二表示两条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用图一中的丙消费者,丁生产者表示.碳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库 分解者
(2)分解者
(3)第三、四 45
(4)丁、丙 有机物
(5)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解:(1)根据分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图一中的甲和乙分别是二氧化碳库和分解者.
(2)流入蛇的总能量小于鼠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鼠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
(3)由图二可知,蛇在食物链:植物→鼠→蛇中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在食物链:植物→昆虫→蛙→蛇中所处的营养级是第四营养级.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20%÷20%=20KJ,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
÷20%÷20%÷20%=25KJ,因此蛇每增加1KJ体重至少消耗植物20+25=45KJ能量.
(4)图二表示两条食物链,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用图一中的丙消费者,丁生产者表示.碳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库 分解者
(2)分解者
(3)第三、四 45
(4)丁、丙 有机物
(5)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可计算出A固定的能量等于175+875+200=1250kJ,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200kJ,C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30kJ,大于B和C获得的能量之和,A错误;
B、一般情况下,B的数量越多,其获取的能量越多,C获得的能量就越多,B错误;
C、在A→B→C中若C增加1÷10÷10=100kJ或者1÷20÷20=25kJ,42KJ在此范围之内,C正确;
D、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数量不一定呈金字塔形,所以A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如松树和松毛虫,D错误.
故选:C.
(2015秋•淮安期末)某稻田生态系统中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1是该生态系统参与的部分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e代表过程;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为J/(hm2•a).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缺少的过程是______(用图中文字和箭头表示),b、c、e过程中碳以______形式流动,写出图1中的食物链______.
(2)图2中A表示的含义是______,B的数值为______J/(hm2•a),C的来源有______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______J/(hm2•a).
(3)由图2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元素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图中明显缺少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由题意可知稻田中水稻是生产者,卷叶螟是初级消费者,其天敌青蛙是次级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A表示的含义:卷叶螟的同化量;B的数值为1.05×1010-(3.5×109+4.55×109)=2.45×109;卷叶螟的粪便其实根本没有被卷叶螟同化,也就是没有被吸收,没有进入到卷叶螟体内,这部分能量真正属于水稻的.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至少”,可知能量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所以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1.05×1010-3.5×109)÷20%=3.5×1010.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大气CO2库→水稻 含碳有机物 水稻→卷叶螟→青蛙
(2)卷叶螟的同化量 2.45×109 水稻 3.5×101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碳元素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中的生理过程是消费者的呼吸作用(a)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图中明显缺少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由题意可知稻田中水稻是生产者,卷叶螟是初级消费者,其天敌青蛙是次级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A表示的含义:卷叶螟的同化量;B的数值为1.05×1010-(3.5×109+4.55×109)=2.45×109;卷叶螟的粪便其实根本没有被卷叶螟同化,也就是没有被吸收,没有进入到卷叶螟体内,这部分能量真正属于水稻的.由题干中的关键词“至少”,可知能量的传递效率按20%计算,所以水稻同化的能量至少为(1.05×1010-3.5×109)÷20%=3.5×1010.
(3)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大气CO2库→水稻 含碳有机物 水稻→卷叶螟→青蛙
(2)卷叶螟的同化量 2.45×109 水稻 3.5×101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B、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越大,受到的干扰就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B正确;
C、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错误;
D、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故选:A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