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A固定的全部太阳能,A正确;
B、由于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并且逐级递减.在食物链前端的生产者物质和能量最多,越往后物质和能量越少.上一个营养级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约是10~20%.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入B的是200千焦,流入C是30千焦,可知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5%,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ABC.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
(2)如图1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食物关系的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在虚框内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图2的虚框中用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正确答案
解:(1)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占照射到该地的太阳能总量的比例,即表中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显然农田该值最高,可达到1.6%,所以农田的光能利用率最高;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表中草原该值最小,所以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乙丙两种生物含有的能量差不多,所以它们应该处于同一个营养级,甲含有能量最多,丁含有能量最少.构建食物网如下:
(3)图中缺少了呼吸作用还有分解者利用的来源,补充如下:
故答案是:(1)农田 草原
(2)如图1
(3)如图2
解析
解:(1)光能利用率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占照射到该地的太阳能总量的比例,即表中总初级生产量/总入射日光量,显然农田该值最高,可达到1.6%,所以农田的光能利用率最高;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的生态系统是生产者呼吸消耗量/总初级生产量的值最小的生态系统,表中草原该值最小,所以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乙丙两种生物含有的能量差不多,所以它们应该处于同一个营养级,甲含有能量最多,丁含有能量最少.构建食物网如下:
(3)图中缺少了呼吸作用还有分解者利用的来源,补充如下:
故答案是:(1)农田 草原
(2)如图1
(3)如图2
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杂草除掉后害虫可能是增多,A错误;
B、杂草和水稻处于同一营养级别,不存在级数减少的情况,B错误;
C、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减少了水稻的竞争者,所以水稻生长更好,使能量更多流向水稻,C正确;
D、杂草全都被除掉了多样性肯定是减少,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即第一营养级,A正确;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的输入能维持稳定,但没有能量的输入,则不能维持稳定,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对捕食者来说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C错误;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所以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不容易,D错误.
故选:A.
图中所示为一个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据图对图中箭头的含义进行表中所列项目的分类,正确的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据图分析,①生物群落中能量的散失--(4)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故A错误.
B、②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回归无机环境--(5)分解者的分解;③无机环境的能量进入生物群落--(1)光合作用;故B正确.
C、④能量在生物体之间单向流动--(2)、(3)能量在食物链之间流动;故C错误.
D、⑥碳元素从有机物变二氧化碳--(4)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⑦碳元素从二氧化碳变有机物--(1)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故D正确.
故选BD.
根据研究某生物同化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那么他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生态系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为其同化量的10%~20%左右.
故选:C.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的食物链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kg.
(3)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是A→D是以______形式,E→B是以______形式.
正确答案
D→F→E→B
80
CO2
含碳有机物
解析
解:(1)图中D表示生产者,F表示初级消费者,E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D→F→E→B.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为:10000×20%×20%×20%=80kg.
(3)A→D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流动,是以CO2形式流动的;E→B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
故答案为:
(1)D→F→E→B
(2)80
(3)CO2 含碳有机物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利用的,B错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正确;
D、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关,D错误.
故选:C.
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可见,碳循环具有的______特点.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和______.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
(4)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地表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如果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第一______,第二______.
(5)若图1中动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设E种群干物质含量为5.8×109千焦,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千焦,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千焦,则A种群干物质的能量在______千焦之间.可见,伴随者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______,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利用.
正确答案
解:(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由图1可见,碳循环具有循环性.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光合作用,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④表示呼吸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4)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地表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如果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增加CO2的吸收;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
(5)已知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在10%到20%之间,所以C种群的能量为(5.8×109×10%-1.3×108-1.5×108)kJ到(5.8×109×20%-1.3×108-1.5×108)kJ之间,即3.0×108 到7.8×108kJ之间,所以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在3.0×108×10% 到7.8×108×20%kJ之间,即在 3×107~1.76×108kJ之间.可见,伴随者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消耗;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还有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故答案为:
(1)循环性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3)光合作用 捕食 呼吸 群落
(4)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增加CO2的吸收 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
(5)3×107~1.76×108 逐级递减 呼吸消耗 下一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
解析
解:(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由图1可见,碳循环具有循环性.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光合作用,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④表示呼吸作用.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等生物共同构成了群落.
(4)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地表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如果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从上图可知,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有: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增加CO2的吸收;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
(5)已知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若D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5×108kJ,能量传递效率在10%到20%之间,所以C种群的能量为(5.8×109×10%-1.3×108-1.5×108)kJ到(5.8×109×20%-1.3×108-1.5×108)kJ之间,即3.0×108 到7.8×108kJ之间,所以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在3.0×108×10% 到7.8×108×20%kJ之间,即在 3×107~1.76×108kJ之间.可见,伴随者物质循环进行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下一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消耗;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还有少数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故答案为:
(1)循环性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3)光合作用 捕食 呼吸 群落
(4)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增加CO2的吸收 严格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CO2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
(5)3×107~1.76×108 逐级递减 呼吸消耗 下一营养级利用 分解者
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人表示能量的大小)(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从题图可知,依照个体数量统计,树的数目最少,而昆虫的数目最多,但是若按能量流动关系分析,三者间能构成的食物链是:树→昆虫→鸟.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若用方框的大小表示能量的话,框的大小应沿食物链由大到小排列,出现了与数量金字塔不同的形状.
故选:C.
黄河三角洲现存中国乃至世界最典型的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生物资源非常丰富.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某科研小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湿地中丹顶鹤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
(2)如表是对湿地中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注: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戊是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表中R表示______,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
(3)如图是该湿地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生产者是______(用字母表示).如果E取食A的比例由调整为
,则E的量是原来的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4)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控制洪水,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保护其中的珍稀动物,是在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
解:(1)调查种群密度,植物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要用标志重捕法.
(2)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11.3%.
(3)原来E取食A占五分之一,由食物链可知原来E取食D占五分之四.假设最终E同化1Kg物质,由能量传递效率10%,可知要进食10Kg,其中有A 2Kg,D 8Kg.而D的8Kg需要A 80Kg.所以A总共82Kg.
现在E取食A的比例为二分之一,取食D也占二分之一.设最终E同化x Kg物质,则要进食10x,其中有A:5x,D:5x,D的5x需要A:50x,所以A共55x.由于55x=82,所以x==1.5,所以现在E的同化量为原来的1.5倍.
(4)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其中的珍稀动物,是在基因和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
(2)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11.3%
(3)A 1.5
(4)间接 基因和物种
解析
解:(1)调查种群密度,植物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要用标志重捕法.
(2)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比上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11.3%.
(3)原来E取食A占五分之一,由食物链可知原来E取食D占五分之四.假设最终E同化1Kg物质,由能量传递效率10%,可知要进食10Kg,其中有A 2Kg,D 8Kg.而D的8Kg需要A 80Kg.所以A总共82Kg.
现在E取食A的比例为二分之一,取食D也占二分之一.设最终E同化x Kg物质,则要进食10x,其中有A:5x,D:5x,D的5x需要A:50x,所以A共55x.由于55x=82,所以x==1.5,所以现在E的同化量为原来的1.5倍.
(4)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其中的珍稀动物,是在基因和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标志重捕
(2)生物通过呼吸散失的能量;11.3%
(3)A 1.5
(4)间接 基因和物种
如图1是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家禽和人的关系是______.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
(2)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人口数量和农作物产量一直保持稳定,人的食物来源为来自植物性食物(农作物),
来自动物性食物(家禽家畜及其产品).在农作物的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要求所有居民调整食物结构以满足人口数量增加一倍的需要.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请计算,应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 1:1调整为______:1.
(3)请在图2中用箭头补充完成该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流向图.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示生态系统中,家禽和人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能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家禽和人属于消费者,分解者是食用菌和沼气中的各种微生物.
(2)由于图示生态系统中人口数量和农作物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又人的食物来源为来自植物性食物(农作物),
来自动物性食物.即人得到1kg,则需要农作物
÷20%÷20%+
÷20%=15kg.若农作物为15kg,设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X:1,在农作物的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调整食物结构以满足人口数量增加一倍的需要,则
÷20%÷20%+
÷20%=15kg,X=7.
(3)生态系统中氮元素能从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流向分解者,同时也能从分解者流向农作物.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抵抗力 食用菌和沼气中的各种微生物
(2)7
(3)
解析
解:(1)图示生态系统中,家禽和人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适当增加该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生物种类,能使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从而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该生态系统中家禽和人属于消费者,分解者是食用菌和沼气中的各种微生物.
(2)由于图示生态系统中人口数量和农作物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又人的食物来源为来自植物性食物(农作物),
来自动物性食物.即人得到1kg,则需要农作物
÷20%÷20%+
÷20%=15kg.若农作物为15kg,设将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现在的1:1调整为X:1,在农作物的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调整食物结构以满足人口数量增加一倍的需要,则
÷20%÷20%+
÷20%=15kg,X=7.
(3)生态系统中氮元素能从农作物和家禽家畜流向分解者,同时也能从分解者流向农作物.
故答案为:
(1)捕食和竞争 抵抗力 食用菌和沼气中的各种微生物
(2)7
(3)
关于图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A正确;
B、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错误;
C、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都是高营养级捕食低营养级,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正确;
D、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75+875+200=1250,能量从甲到乙的传递效率为×100%=16%,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15%,所以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比从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低,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但不能循环往复,A错误;
B、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直接往复循环动力是能量,B正确;
C、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伴随能量流动,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C正确;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依存,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不可分割,D正确.
故选:A.
如图为物质循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与B图①⑥有关的生理过程是______.④⑤⑧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2)A图中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
B图中②③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中的______过程,是在植物体叶绿体内的______上进行的.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会造成______效应.
正确答案
解:(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与①⑥有关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④⑤⑧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2)X代表的生物为绿色植物,Y为病毒其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无细胞结构;②③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 无细胞结构
(3)光反应 类囊体薄膜
(4)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温室
解析
解:(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与①⑥有关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④⑤⑧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2)X代表的生物为绿色植物,Y为病毒其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无细胞结构;②③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 无细胞结构
(3)光反应 类囊体薄膜
(4)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5)温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