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如图甲是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值,单位为百万千焦.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A)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119.5百万千焦,A正确;
B、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是4.0百万千焦,其通过异化作用(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2.8百万千焦,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70%,B正确;
C、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20.0-1.5-3.5-4.0=11百万千焦,图乙中③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数值=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0.0-11=9百万千焦,C错误;
D、从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正确.
故选:C.
图甲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乙表示鲫鱼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请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J/cm2.a.甲图中A代表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贮存的能量主要以______的形式存在.
(2)甲图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小数点后均保留1位数字)
(3)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为______.
(4)调查人工鱼塘中鲫鱼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法.乙图中,在tl~t2时期鲫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
正确答案
解:(1)输入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2.1+5.1+0.25+0.05=7.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流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即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7.5-5=2.5;同理可以计算出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6-2=14,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3+70+23+14+2+5=117J/cm2.a.据图分析,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而有机物中储存的是稳定的化学能.
(2)根据(1)的分析,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3+70+23+14=110J/c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4J/cm2.a,所以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7.5-5=2.5,所以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
(4)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据图乙分析,图示表示种群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图,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加减缓,所以t1~t2时期鲫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故答案为:
(1)117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2)12.7 15.6
(3)垂直结构
(4)标志重捕 增长
解析
解:(1)输入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2.1+5.1+0.25+0.05=7.5,所以从第二营养级流入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即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7.5-5=2.5;同理可以计算出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16-2=14,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3+70+23+14+2+5=117J/cm2.a.据图分析,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储存在生物体的有机物中,而有机物中储存的是稳定的化学能.
(2)根据(1)的分析,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3+70+23+14=110J/cm2.a,第二营养级的同化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4J/cm2.a,所以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7.5-5=2.5,所以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
(3)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空间结构中的垂直结构.
(4)鲫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应该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据图乙分析,图示表示种群S型增长的增长速率图,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加减缓,所以t1~t2时期鲫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故答案为:
(1)117 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2)12.7 15.6
(3)垂直结构
(4)标志重捕 增长
如图,甲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 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乙图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主要为______.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
(2)植食动物I的粪便的去向是图解中______的(填字母)部分.
(3)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______的比值(利用乙图中字母表示).
(4)图甲中两类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有______功能.
(5)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丙.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 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多少能量?______(用能量式表示).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植食动物I的粪便的去向是图解乙中E属于未被利用的.
(3)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100%.
(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
故答案为:
(1)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Ⅱ同化的能量
(2)E
(3)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
解析
解:(1))图甲中,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植食动物I的粪便的去向是图解乙中E属于未被利用的.
(3)人们在圈养某种植食动物时,一般需要提高食物的利用率即×100%.
(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5)假设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为a,则丙从甲→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X×20%,丙从甲→乙→丙途径获得的能量为a×(1-X)×20%×20%,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可知:a×X×20%+a×(1-X)×20%×20%=A,因此a=.
故答案为:
(1)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Ⅱ同化的能量
(2)E
(3)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碳在A→B和B→C过程中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E代表______.图中参与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填字母)
(3)请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若生产者固定了10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_kJ.
(4)“周一请吃素”,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______特点.
正确答案
解::(1)根据A和B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A和B一个为大气中的CO2库,一个为生产者.又因为其他箭头都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B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部分箭头都指向了E,所以E为分解者.剩余的C、D则为消费者.故碳在A→B过程中以CO2形式流动,在B→C过程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
(2)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分解者,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图中参与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
(3)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为:B→C→D,最高营养级为D(第三营养级),:(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获得能量最多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计算:1000×20%×20%=40.
(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即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周一请吃素”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
故答案为:
(1)CO2 (含碳)有机物
(2)分解者 BCDE
(3)B→C→D 40
(4)逐级递减
解析
解::(1)根据A和B之间是双向箭头,可判断A和B一个为大气中的CO2库,一个为生产者.又因为其他箭头都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B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的部分箭头都指向了E,所以E为分解者.剩余的C、D则为消费者.故碳在A→B过程中以CO2形式流动,在B→C过程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
(2)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E分解者,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图中参与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
(3)食物链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为:B→C→D,最高营养级为D(第三营养级),:(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获得能量最多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行计算:1000×20%×20%=40.
(4)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即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周一请吃素”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
故答案为:
(1)CO2 (含碳)有机物
(2)分解者 BCDE
(3)B→C→D 40
(4)逐级递减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A→B→C中,各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数量统计(单位:百万千焦/年)如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A、B、C构成了食物链A→B→C,则A表示生产者,BC表示消费者,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种群A、B、C不包含该生态系统的所有生物,A错误.
B、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0百万千焦/年,B错误.
C、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等于相邻两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所以能量从B到C的传递效率为2÷15×100%=13.3%,C错误.
D、种群A的净同化量=传递给分解者+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3.0+15.0+41.5=59.5 百万千焦,D正确.
故选:D.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描述的是(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植物将大气的CO2转化成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最后又重新回到大气中.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①正确;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是功能,②错误;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③正确;
④植物将大气的CO2转化成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最后又重新回到大气中,这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正确.
故选:B.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
来自于兔子,
来自于鼠,
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需最少能量应按÷20%计算.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来自于兔子,
来自于鼠,
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g体重,根据食物链:植物→兔→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
×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0g;
根据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至少需要消费植物×20÷20%÷20%÷20%=500g.综合以上可知至少需要消耗植物200+200+500=900g.
故选:B.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固定能量不一定依赖叶绿体,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B的同化量为200,而C的同化量为30,因此C同化的能量为B同化量的15%,B正确;
C、A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B的个体数量,如一棵树及这棵树上的害虫,C错误;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因此图中箭头不能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D错误.
故选:B.
如图模型可用于描述某种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错误;
B、若A代表叶绿体基质,a代表CO2,则b、c分别代表该场所产生的ADP、Pi和(CHO),B错误;
C、若a为渗透压升高,A为下丘脑调节中枢,则b代表抗利尿激素增加,c可代表产生渴觉,C错误.
D、若a为抗原刺激,A代表人体B细胞,则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ABC.
生物群落中的CO2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是( )
①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②光合作用 ③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可以氧化含碳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①正确;
②光合作用会固定二氧化碳使其进入生物群落,②错误;
③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可以固定二氧化碳使其进入生物群落,③错误;
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会氧化含碳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④正确.
故选:A.
(2015秋•邢台校级月考)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填数字).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102 kJ.m-2.a-1
(4)图丙若添上______可以构成群落,再添上______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③④⑦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①过程表示的是光合作用.
(3)乙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kJ.
(4)图丙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若添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物群落.再添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5)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故答案为: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学燃料的燃烧 ③④⑦
(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870.7
(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解析
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③④⑦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的物质(二氧化碳),①过程表示的是光合作用.
(3)乙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kJ.
(4)图丙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若添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物群落.再添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5)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故答案为: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学燃料的燃烧 ③④⑦
(2)非生物的物质(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光合作用
(3)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870.7
(4)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性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209.5=209.5J,A错误;
B、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62.9÷419=15%,B正确;
C、能量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了,C正确;
D、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19-209.5)÷20%=1047.5J,D正确.
故选:A.
如图1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______
作用.
(3)若图1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kJ.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但由于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能,因而使能量流
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5)如果大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____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主要是在动植物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费者. 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则D和C种群中的能量最少是5.8×109×10%-1.3×108=4.5×108,所以A的能量最少是4.5×108×10%=4.5×107kJ.
(4)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多引起的,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保护植被(植树种草),增加CO2的吸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故答案是:
(1)CO2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
(3)4.5×107
(4)能量流动 热能 逐级递减
(5)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
解析
解:(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表示的是捕食关系,过程③表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主要是在动植物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根据图2中的食物关系可知:E是生产者,其余生物生物是消费者. 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kJ;B种群中的能量为1.3×108kJ,则D和C种群中的能量最少是5.8×109×10%-1.3×108=4.5×108,所以A的能量最少是4.5×108×10%=4.5×107kJ.
(4)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热能,因而使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5)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多引起的,减缓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保护植被(植树种草),增加CO2的吸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故答案是:
(1)CO2 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
(3)4.5×107
(4)能量流动 热能 逐级递减
(5)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石料的燃烧,并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除化石燃料以外的诸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
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式图,其中柱宽大致与能量流动的数量成正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森林生态系统,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会明显大于草原生态系统,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生态系统(单选)______.
A.以木本植物为主
B.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
C.营养结构复杂
D.土壤肥沃
(2)影响森林和草原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3)若该图表示草原生态系统,当图中______(填字母)的柱宽过大时,会导致草场退化、沙化等现象的出现.因此,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合理确定草场的______,才能保证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若该图表示农田生态系统,怎样利用农作物秸秆中的能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将秸秆作为废弃物燃烧相比,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就能实现对能量的______,从而大大提高______.
(5)若该图表示城市生态系统,如果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过多废弃物,图中______(填字母)的柱宽就会明显加大,相应地就出现了环境污染.例如白色污染(聚乙烯),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可以充分地利用光能,固定的总能量就比较多;
(2)影响森林和草原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3)以牧草为食物的生物是初级消费者B,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致使草场退化、沙化等,所以要合理放牧,确定合适的载畜量;
(4)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5)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过多的废弃物,需要经过分解者分解,是图中的B2和C2部分,由于分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聚乙烯降解成无机物,故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故答案为:(1)B
(2)水
(3)B 载畜量
(4)多级利用 能量的利用率
(5)B2和C2 分解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聚乙烯降解成无机物
解析
解:(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可以充分地利用光能,固定的总能量就比较多;
(2)影响森林和草原在地球上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3)以牧草为食物的生物是初级消费者B,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致使草场退化、沙化等,所以要合理放牧,确定合适的载畜量;
(4)秸秆做饲料喂牲畜,再利用牲畜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5)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过多的废弃物,需要经过分解者分解,是图中的B2和C2部分,由于分解者不能在短时间内将聚乙烯降解成无机物,故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故答案为:(1)B
(2)水
(3)B 载畜量
(4)多级利用 能量的利用率
(5)B2和C2 分解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聚乙烯降解成无机物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A正确;
B、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必须在生物圈中进行,B正确;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物质在循环过程中是不变的,但能量是不断递减的,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