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如表.
(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图1的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
(2)根据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如图2)该食物网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
(3)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
(4)图3表示该湖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箭头①~⑦表示循环过程.据图分析,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填序号),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用五种生物种类作横坐标,用污染物的含量作纵坐标,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如图:
(2)根据图2所示的关系,该食物网中含有C→B,C→E→B,C→E→D→A共3条食物链.
(3)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故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产者甲.
故答案为:
(1)
(2)3
(3)生物的富集作用
(4)①②⑤⑥甲
解析
解:(1)用五种生物种类作横坐标,用污染物的含量作纵坐标,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如图:
(2)根据图2所示的关系,该食物网中含有C→B,C→E→B,C→E→D→A共3条食物链.
(3)各种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增大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生物的富集作用.
(4)在生态系统中,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中碳元素以CO2形式流动,故图中表示以CO2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该生态系统的基础是生产者甲.
故答案为:
(1)
(2)3
(3)生物的富集作用
(4)①②⑤⑥甲
如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已知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②③表示呼吸作用,④表示捕食关系,⑤⑥⑦表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⑧表示化学燃料的燃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主要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动植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月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所以即图中的④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
故选:B.
某研究小组开展了某湖泊中环境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表所示.分析回答:
(1)表中河蚌(B)和水蚤(E)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调查湖泊中鱼甲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根据能量流动规律,一般情况下,市场中______(选填“甲”或“乙”)种鱼类的价格较高.
(3)由表可知汞和杀虫剂等有毒物质随营养等级积累的规律是______.
(4)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该湖泊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则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用最简便的分式表示)
正确答案
解:(1)从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来看,河蚌和水蚤的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2)由于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由于鱼甲以鱼乙为食物,鱼甲的营养级高,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营养级越高,体重增加1kg消耗的生产者越多,故鱼甲价格高;
(3)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汞和杀虫剂在生物体内积累越多,生物富集作用越强;
(4)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根据图中数据,生产者的同化量为W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
(2)标志重捕法; 甲
(3)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4)
解析
解:(1)从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来看,河蚌和水蚤的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2)由于鱼类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种群密度;由于鱼甲以鱼乙为食物,鱼甲的营养级高,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营养级越高,体重增加1kg消耗的生产者越多,故鱼甲价格高;
(3)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汞和杀虫剂在生物体内积累越多,生物富集作用越强;
(4)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根据图中数据,生产者的同化量为W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D1,故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故答案为:(1)捕食和竞争
(2)标志重捕法; 甲
(3)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4)
如图所示为简化的生态系统硫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圆框表示非生物成分.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与降雨有关的过程是d→e,即大气中SO2的与水生成SO42-降到地面,A正确;
B、图中的绿色植物是a,B错误;
C、有的蛋白质含有硫元素,C正确;
D、分解者可使硫元素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D正确.
故选:B.
图1是将灰喜鹊引入某生态系统后,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成的λ值变化曲线.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______,A、B、C三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______,最少的是______.
(2)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若有部分个体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调查结果______.
(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所示成分外,还具有______.
(4))图2生态系统中的一条蛇吞了一只鼠,正常情况下,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______(填字母).
A.10%以下 B.10%~20% C.20%以上
(5)很多城市和单位为了美化环境,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______降低.
正确答案
先增加后减少
A
C
偏高
3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多样性
解析
解:(1)1-3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3-6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所以灰喜鹊从第1年至第6年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A-C时间段内λ值小于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所以种群数量最多的是A,最少的是C.
(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部分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3)图2食物网中,草所固定的能量通过草→兔→鹰、草→鼠→鹰、草→鼠→蛇→鹰3条食物链传递给鹰.该生态系统除了图2所示生产者、消费者成分外,还具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由于在整个生态系统中鼠与蛇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一条蛇吞了一只鼠,则蛇能够同化这只鼠体内能量的20%以上,这样才能保证鼠与蛇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5)很多城市和单位为了美化环境,清除多种本地野生植物,扩大某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此举将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故答案为:
(1)先增加后减少 A C
(2)偏高
(3)3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C
(5)多样性
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南极半岛拉森冰架的崩塌,以海水中微小生物为食物的玻璃海绵的种群数量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一组科学家对威德尔海(南极的边缘海)部分区域进行了探索,发现该处的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大约增加到了以往的三倍.但是,这种海绵可能不会永远在这一深层海域中称霸,因为其他物种可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不过玻璃海绵戏剧性地增长暗示,海底生态环境的变迁比之前预想的要快得多.请回答下到问题:
(1)玻璃海绵在南极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成分,其种群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推测其数量增长曲线可能呈现近似______型.
(2)玻璃海绵的数量增加到以往的3倍,究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至少答出2点).
(3)“玻璃海绵不可能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推测能影响其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玻璃海绵的关系可能是______,一段时间后此处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属于______.
(4)玻璃海绵获得的碳元素是以______形式流人其体内的,玻璃海绵体内的碳还能以______形式进入大气中,上述过程与生态系统的______功能有密切关系.
正确答案
解:(1)玻璃海绵以海中的微小生物为食可知其为消费者,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大约增加到了以往的三倍呈现爆炸性增长,推测其数量增长曲线呈现近似J型;
(2)玻璃海绵的数量增加到以往的3倍,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比较理想,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玻璃海绵不可能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推测能影响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玻璃海绵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捕食、寄生;此处的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形式是有机物,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该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J
(2)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竞争、捕食、寄生 次生演替
(4)有机物 CO2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析
解:(1)玻璃海绵以海中的微小生物为食可知其为消费者,玻璃海绵种群数量大约增加到了以往的三倍呈现爆炸性增长,推测其数量增长曲线呈现近似J型;
(2)玻璃海绵的数量增加到以往的3倍,究其原因可能是生活环境比较理想,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玻璃海绵不可能长期处于霸主的地位,是因为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推测能影响霸主地位的其他生物与玻璃海绵的关系可能是竞争、捕食、寄生;此处的生物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循环形式是有机物,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由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该过程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功能密切相关.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J
(2)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没有传染病
(3)竞争、捕食、寄生 次生演替
(4)有机物 CO2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如图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如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种内斗争最激烈,在K/2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
B、合理使用农家肥增加了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利用,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C正确;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正确.
故选:A.
(2015•海南模拟)我国南方地区常见到一些以毛竹作为单一优势物种的竹林,竹林中有一些高大的成年毛竹,还有一些较矮的幼年毛竹,以及一些刚出土的竹笋.竹林中还有一些昆虫类害虫,对竹笋及竹子的茎叶造成很大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竹林害虫属于______,它们对竹林中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2)竹林中的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在垂直方向上占据不同的空间,能否据此说明竹林群落具有垂直结构?为什么?______.
(3)毛竹固定的太阳能中,有些能量没被利用,有些被利用了.被利用的能量包括哪些?______.
(4)一些林业人员尝试用“林下养鸡”的方法来防治某些竹林害虫.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林下养鸡”的意义有哪些?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竹林生态系统中竹林害虫属于消费者,它们对竹林中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是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或促进作用);
(2)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而竹林中的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均属于同一个种群,所以不能据此说明竹林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3)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中包括被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其中被利用的能量包括: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①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林下养鸡,除掉了害虫,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类,所以是意义②;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或促进作用)
(2)不能,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同一个物种
(3)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4)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或有利于控制害虫数量)
解析
解:(1)在竹林生态系统中竹林害虫属于消费者,它们对竹林中的物质循环所起的作用是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或促进作用);
(2)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指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而竹林中的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均属于同一个种群,所以不能据此说明竹林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3)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每个营养级中包括被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其中被利用的能量包括: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①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林下养鸡,除掉了害虫,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了人类,所以是意义②;
故答案为:
(1)消费者 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或促进作用)
(2)不能,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不同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而成年毛竹、幼年毛竹、竹笋属于同一个物种
(3)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利用,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被分解者利用
(4)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或有利于控制害虫数量)
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
故选:D.
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污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正确;
B、芦苇属于种群,因此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藻类植物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污水中的Mg2+,C错误;
D、该人工湿地使污水净化,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作为生态系统,图中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______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图中食物网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较差,其______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3)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__KJ和______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______.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______锐减或丧失.
(4)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__只.
正确答案
解:(1)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弱;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图中食物网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3)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获得能量最多则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得能量最少则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要求鹰获得的最低能量值,应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即10000×10%×10%×10%=10KJ.要求鹰获得的最高能量值,应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即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则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增加.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4)图中影响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竞争和捕食;因为4只鼠消耗的草量与1只兔的相等,则40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当于100只兔的消耗量,所以兔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自动调节 抵抗力
(3)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
(4)捕食 900
解析
解:(1)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弱;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图中食物网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其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
(3)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获得能量最多则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得能量最少则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要求鹰获得的最低能量值,应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即10000×10%×10%×10%=10KJ.要求鹰获得的最高能量值,应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即10000×20%×20%=400KJ.若去除蛇,则食物链缩短,鹰获得的能量增多,因此鹰的数量增加.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或丧失.
(4)图中影响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竞争和捕食;因为4只鼠消耗的草量与1只兔的相等,则400只鼠消耗的草量,相当于100只兔的消耗量,所以兔的K值变为1000-100=900(只).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自动调节 抵抗力
(3)10 400 增加 生物多样性
(4)捕食 900
绵阳市某中学依靠地理优势建立了一个由枇杷园、菜园、猪舍、鱼塘、鸡和鸭 的圈舍等构成的生态园.如图为生态园的基本构成以及和学校师生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中从生态园出发的食物链有______条,师生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
(2)学校将鸡和鸭养在枇杷树下的优点是鸡鸭产生的粪便可以被______利用,同时为枇杷树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
(3)因为生态园中养有公鸡,所以有的学生能够“闻鸡起舞”.这种在学生和公鸡之间传递的信息属于______信息.
(4)原来学校将猪粪排到河流中,使河流遭到一定污染.后来学校不再将猪粪排到河流,一段时间后河流变回了原来的清澈,其原因是 O为了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 利用,提高能暈的,请结合学校实际写出一种合理处理猪粪的方式:______.
(5)有人认为人吃猪肉、猪吃人的剩饭菜实现了师生和猪之间的能量循环,该观点错误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
(1)本生态园含有食物链共有6条,如:米等食材→师生、枇杷园→师生、菜→鸡鸭→师生、菜→师生、菜→猪→师生、鱼草→草鱼→师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最终能量是太阳能.
(2)鸡鸭产生的粪便可以被分解者利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枇杷树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
(3)有的学生能够“闻鸡起舞”.是学生通过鸡的鸣叫声而做出的反应.故这种信息传递属于物理信息.
(4)猪粪排到河流中,超过了河流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河流具有恢复力稳定性),使河流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为了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暈的利用率,充分将粪便中能量变废为宝,可采取沼气工程,将粪便倒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这样解决了燃气问题,沼渣和沼液可为农田提供有机肥.
(5)人吃猪肉是能量的流动,人的剩饭菜不属于人的固定的能量.人吃猪肉、猪吃人的剩饭菜不能实现师生和猪之间的能量循环.
故答案为:
(1)6 太阳能
(2)分解者
(3)物理
(4)河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河流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利用率 倒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5)剩饭菜中的能量不属于人体同化的能量
解析
解:
(1)本生态园含有食物链共有6条,如:米等食材→师生、枇杷园→师生、菜→鸡鸭→师生、菜→师生、菜→猪→师生、鱼草→草鱼→师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最终能量是太阳能.
(2)鸡鸭产生的粪便可以被分解者利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为枇杷树提供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
(3)有的学生能够“闻鸡起舞”.是学生通过鸡的鸣叫声而做出的反应.故这种信息传递属于物理信息.
(4)猪粪排到河流中,超过了河流的一定自我调节能力(河流具有恢复力稳定性),使河流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为了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暈的利用率,充分将粪便中能量变废为宝,可采取沼气工程,将粪便倒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这样解决了燃气问题,沼渣和沼液可为农田提供有机肥.
(5)人吃猪肉是能量的流动,人的剩饭菜不属于人的固定的能量.人吃猪肉、猪吃人的剩饭菜不能实现师生和猪之间的能量循环.
故答案为:
(1)6 太阳能
(2)分解者
(3)物理
(4)河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河流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利用率 倒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5)剩饭菜中的能量不属于人体同化的能量
草→羊→人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为10%~20%,即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能量,但不绝对,A错误;
B、与自然的草原生态系统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B正确;
C、羊排泄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C错误;
D、羊的种群密度不是越大越好,羊过多会破坏草的生长,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量利用率反而降低,D错误.
故选:B.
华南虎有个让中国人自豪的名字--“中国虎”,全球只剩下不到100只.华南虎和大熊猫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该信息来源于______.
(3右图是能量流经华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依次表示华南虎的______、______.而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______.
(4)大熊猫对人类有观赏、科学研究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该措施属于______,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正确答案
解:(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华南虎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有一定生存优势.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来源于大熊猫.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依次表示华南虎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而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20%÷20%=25B.
(4)大熊猫对人类有观赏、科学研究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该措施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故答案为:
(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生物(大熊猫)
(3)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5B
(4)直接 间接 环境容纳量(K值) 就地保护
解析
解:(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是植食性动物,华南虎是肉食性动物,所以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有一定生存优势.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来源于大熊猫.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依次表示华南虎的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而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20%÷20%=25B.
(4)大熊猫对人类有观赏、科学研究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该措施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故答案为:
(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生物(大熊猫)
(3)同化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5B
(4)直接 间接 环境容纳量(K值) 就地保护
“生物圈2号”经过4年的试验,工程最终失败了,分析其原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圈2号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这是“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之一,A正确;
B、“生物圈2号”内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而不是所有动物死亡,B错误;
C、温度失调,“大气和海洋”比例与地球相差甚远,这是“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之一,C正确;
D、“生物圈2号”的失败并不是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D错误.
故选:A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