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以植物为食的仓鼠种群数量变化(K0表示仓鼠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量),乙图为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______型增长;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在______处;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______之间.
(2)乙图中A属于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能量C用于仓鼠种群的______.
(3)若B中能量为1.5×109kJ,C中能量为l.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4.2×107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4)与兔一样,灰仓鼠也具有“狡鼠三窟”的特点,某些“狡鼠”在捕捉过之后,很难再一次捕捉.因此在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仓鼠种群密度时,计算得到的数据值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5)为研究草原上的蚂蚁和仓鼠等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的种间关系,生态学家在草原上中划定3个基本相同的区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如下表.请补充填写表格内“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K3附近波动.
(2)乙图中的A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属于仓鼠的同化量,C是用于仓鼠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仓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4.2×107 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4.2×107÷l.5×109×100%=2.8%.
(4)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从而使计算结果偏高.
(5)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组Ⅱ为: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
故答案为:
(1)S c K2~K3
(2)第一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3)2.8%
(4)偏大
(5)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隔离
解析
解:(1)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并且一段时间后在K2-K3附近波动.
(2)乙图中的A来自仓鼠产生的粪便,即来自绿色植物(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B属于仓鼠的同化量,C是用于仓鼠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仓鼠的同化量为l.5×109 kJ,天敌的同化量为4.2×107 kJ,故能量传递效率为4.2×107÷l.5×109×100%=2.8%.
(4)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从而使计算结果偏高.
(5)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实验组Ⅱ为: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
故答案为:
(1)S c K2~K3
(2)第一 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3)2.8%
(4)偏大
(5)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隔离
如图是麻风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麻风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B,所以从麻风树注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N,A正确;
B、D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正确;
C、B是指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包括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C错误;
D、该图解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没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正确.
故选:C.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和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通过同化作用转化成自身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下图表示次级生产的过程模式,其中①~⑩表示能量,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过程主要是指______.消费者次级生产所同化的物质总是小于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 等.
(2)图中⑨、⑩分别是______、______.
(3)恒温动物养殖过程的⑤/④值一般______ (填“低于”、“高于”或“等于”)变温动物养殖过程的该值.要提高恒温动物的产品输出,需提高⑤/④的值,生产实践中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 等.在崇尚绿色消费,拒绝速生食品摆上餐桌的理念下,我们应______ (填“提倡”或“不提倡”)这种养殖模式.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过程主要是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使消费者次级生产所同化的物质总是小于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原因是各生产者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热量和初级生产者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2)某一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⑨粪便中的能量,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热量和初级生产者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分解,故⑩是呼吸消耗的能量.
(3)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⑤较少,因此,恒温动物养殖过程的⑤/④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养殖过程的该值.需提高⑤/④的值,生产实践中可采取的措施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速生食品是违背自然规律生长的商品,我们要不提倡这种养殖模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 初级生产的物质总有未被消费者采食、消费者产生粪便等
(2)粪便中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3)低于 限制动物的活动,减少呼吸消耗 不提倡
解析
解:(1)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的过程主要是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使消费者次级生产所同化的物质总是小于初级生产所制造的物质原因是各生产者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热量和初级生产者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2)某一个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⑨粪便中的能量,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能量因呼吸作用散失部分热量和初级生产者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分解,故⑩是呼吸消耗的能量.
(3)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⑤较少,因此,恒温动物养殖过程的⑤/④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养殖过程的该值.需提高⑤/④的值,生产实践中可采取的措施降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速生食品是违背自然规律生长的商品,我们要不提倡这种养殖模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 初级生产的物质总有未被消费者采食、消费者产生粪便等
(2)粪便中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3)低于 限制动物的活动,减少呼吸消耗 不提倡
某生物小组考察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稻谷收获之后,部分农民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农民拔草、治虫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水稻);故A正确.
B、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化肥和农药,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故B正确.
C、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大量能量以热能散失,未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故C错误.
D、根据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则水稻属于生产者,具有的能量最多;故D正确.
故选:C.
生态护坡是根据生态学、工程学原理,利用植被对斜坡进行保护的一项综合技术,如图为某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示意图,其中方框内代表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据图分析
(1)海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其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它们在生物间沿______渠道进行,图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2)在如图的坡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潮带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人工建立坡地生物群落,从演替的角度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______.
(3)在无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坡地群落户演替到顶级群落阶段,即实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多样化、______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此时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状态.
(4)如图是盐生草甸中白茅的碳元素流动模型的一部分,请补充完善,并在完善后的模型中箭头上标明碳元素的流动形式.
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在生物间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图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2×106÷2.2×107=19.1%.
(2)在如图的坡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潮带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 结构.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会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如初生演替的顶级群落阶段是森林阶段,其生物种类多样,群落的结构复杂性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4)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呼吸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利用等:
故答案为:
(1)信息传递 食物链和食物网 19.1%
(2)水平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物种 群落结构
(4)
解析
解:(1)生态系统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在生物间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图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2×106÷2.2×107=19.1%.
(2)在如图的坡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潮带中植物种类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 结构.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会演替到顶极群落阶段,如初生演替的顶级群落阶段是森林阶段,其生物种类多样,群落的结构复杂性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4)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除了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呼吸消耗、未被利用、分解者利用等:
故答案为:
(1)信息传递 食物链和食物网 19.1%
(2)水平 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物种 群落结构
(4)
下面A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C2为次级消费者.B图是将A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解,图中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假设它不被下一营养级摄取),e表示呼吸消耗量.
请据图作答:
(1)P为______,C1为______.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P的______(用代数式表示).如设C1、C2个体数分别为N1、N2,每个个体的平均能量分别为W1、W2,那么,N1、W1与N2、W2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表示N1•W1______N2•W2(填>、<、=).
(3)B图C1中的b和d表示______.
(4)由图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是:______.
(5)生态系统中______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6)A图中可以将碳元素从生物群落中返还给无机环境的生物成分包括(用字母表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已知A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P所含有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又因为C2为次级消费者,所以C1为初级消费者.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P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包括b+c+d+e( 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不在其内).根据题意C1的总能量是N1•W1,C2 的总能量是N2•W2,又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N1•W1>N2•W2.
(3)B图C1中的b和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1表示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e1表示呼吸消耗量.
(4)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越来越少,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6)A图中P生产者的呼吸作用、C1和C2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将碳元素从生物群落中返还给无机环境.
故答案是:
(1)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2)b+c+d+e>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食物网(营养结构)
(6)P、C1、C2
解析
解:(1)已知A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P所含有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又因为C2为次级消费者,所以C1为初级消费者.
(2)每年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P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包括b+c+d+e( a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不在其内).根据题意C1的总能量是N1•W1,C2 的总能量是N2•W2,又因为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N1•W1>N2•W2.
(3)B图C1中的b和d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流入分解者的能量、c1表示被下一营养级利用的能量(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e1表示呼吸消耗量.
(4)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能量越来越少,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6)A图中P生产者的呼吸作用、C1和C2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将碳元素从生物群落中返还给无机环境.
故答案是:
(1)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2)b+c+d+e>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食物网(营养结构)
(6)P、C1、C2
生态学家研究了美国Mendota湖的能量流动.得数据如下表(单位:卡/cm2•y)
据表回答:
以下是根据表中数据所得的该生态系统的比率,其中最准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产者同化量等于299+100+22+7=428,所以太阳能利用率为428÷118872×100%≈0.4%,A正确;
B、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为100+7=107,而该生态系统的散热量无法求出,B错误;
C、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不知,所以不能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由题干条件不能得出湖底有机物的沉积量,D错误.
故选:A.
如图表示塔式蚯蚓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植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作用,再利用泥、沙、小石、大石四层过滤,重复几次后可实现部分地区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植物根系吸收无机物,蚯蚓作为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枝败叶和污水中有机物,还具有提高土通气和透水性和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等生学功能,A错误;
B、群落结构分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该生态系统都具有,B错误;
C、题干中信息“通过植物根系和蚯蚓等生物作用”,不能说该生态系统无消费者,C错误;
D、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分解者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D.
图为某海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与水深关系曲线,虚线表示近海水域,实线表示远洋水域.
(1)远洋海域水深35米开始,随着水深增加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却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_.
(2)经统计该生态系统同季节单位体积内浅海水域比远洋水域生物丰富度要高,据图分析是因为______,该差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特征,并反映出_____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石.
(3)远洋水域100m以下,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看,主要由______组成.
(4)假设该生态系统固定总太阳能数值为a,全部消费者获得能量数值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能量数值为c,则a______(<、>或=)b+c.
正确答案
解:(1)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光照强度减弱,则水生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故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
(2)浅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数量较高,说明海洋植物丰富,更有利于为其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及栖息环境,所以物种丰富度较远洋水域要高,该差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结构特征,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石.
(3)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除分解者外,还有消费者.
(4)已知该生态系统固定总太阳能数值为a,全部消费者获得能量数值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能量数值为c,a的能量除了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含有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利用等,所以则a>b+c.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减弱)
(2)浅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数量较高,说明海洋植物丰富,更有利于为其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及栖息环境,所以物种丰富度较远洋水域高 水平 生产者
(3)分解者、消费者
(4)a>b+c
解析
解:(1)从水深30米处开始,随着水深增加光照强度减弱,则水生植物固定太阳能的数量逐渐减少,故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
(2)浅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数量较高,说明海洋植物丰富,更有利于为其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及栖息环境,所以物种丰富度较远洋水域要高,该差异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结构特征,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石.
(3)生活在水深100米以下的生物,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除分解者外,还有消费者.
(4)已知该生态系统固定总太阳能数值为a,全部消费者获得能量数值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能量数值为c,a的能量除了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含有自身呼吸消耗、未被利用等,所以则a>b+c.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减弱)
(2)浅海水域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数量较高,说明海洋植物丰富,更有利于为其中的动物提供食物及栖息环境,所以物种丰富度较远洋水域高 水平 生产者
(3)分解者、消费者
(4)a>b+c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每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往往不止一种,所以图中各营养级生物形成的是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是能量流动的渠道,故A错误;
B、能量传递效率=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②与①的比值表示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故B正确;
C、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所以④表示自身呼吸散失的能量,故C错误;
D、最高营养级的能量不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X1为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不一定是绿色植物,例如蓝藻无叶绿体但能完成X1过程,由此可见X1过程的完成不一定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故A错误.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远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故B错误.
C、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同化量为X1,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X2,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X3 ,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X2/X1,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X3/X2,能量传递×;故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可以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某自然保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103kJ/m2•y),图2表示恢复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
(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中A表示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
(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103kJ/m2•y.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2.7%.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所以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
(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7%
(2)细胞呼吸 有机物中化学能
(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 5
(4)C E
解析
解:(1)图1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为23+70+14+3=110×103kJ/m2•y,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4×103kJ/m2•y,所以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12.7%.
(2)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和未被利用(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存在).所以图1中A表示呼吸作用.
(3)图1中,地震后植被破坏严重,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所以除生产者外其它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输入肉食动物的能量=14+2-4-9-0.5=2.5,而肉食动物输出的能量=2.1+5.1+0.05+0.25=7.5,所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7.5-2.5=5.
(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故答案为:
(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12.7%
(2)细胞呼吸 有机物中化学能
(3)植被受损,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的压力 5
(4)C E
研究人员对蓝藻水华现象较为严重的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率(不考虑其他生态系统输入到该系统的有机碳)进行了研究,请分析回答:
(1)在湖泊中,随着水深的变化,不同的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是群落______的体现.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测定______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2)研究人员采用黑白瓶法测定溶氧量,来估算湖泊的有机碳生产率,结果如图所示.制作若干个大小相同的黑瓶(不透光)和白瓶(透光),分别在______m和-1.0m的每一个水深悬挂一个黑瓶和两个白瓶.每个实验瓶注满后溢出三倍体积的水,灌瓶完毕,将瓶盖盖好.立即对每个水深中的一个白瓶进行溶氧量(IB)测定,做为实验开始时的______溶氧量.将黑瓶.白瓶曝光培养24h,测定每一水深中黑瓶溶氧量(DB)与白瓶的溶氧量(LB).每一水层的呼吸量可通过______进行估算;每一水层的有机碳生产量(总光合作用生产量)可以用______进行估算.
(3)据图分析,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环境因素是______.7月份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低于其它月份,主要原因是______.
(4)太阳能是经过湖泊生态系统中______的固定而输入该系统.能量在该生态系统的流动过程具有______的特点.外部能量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系统______ 功能实现的基础.
正确答案
解: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测定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2)由图中数据可知,研究人员分别在水深为0m、-0.2m、-0.4m、-0.6m和-1.0m进行调查.黑瓶中只进行呼吸作用,白瓶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中的溶氧量的变化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白瓶中变化量是净光合作用氧气的生成量.净光合作用生成量=光合作用生成量-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3)据图分析,同一时间不同水深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不同,同一水深不同的时间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也不同,则说明了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温度.7月份气候适宜,蓝藻大量生长,覆盖了水的表层,这样水的下层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少,不利于下层的生物的生存,导致7月份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低于其它月份.
(4)生态系统的能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能量流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流动,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和传递给分解者而散失,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而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由于能量的逐级递减,所以生态系统需要不停的从外界输入能量,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物种丰(富)度
(2)0m、-0.2m、-0.4m、-0.6 初始 IB-DB LB-DB
(3)光照.温度 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4)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析
解:
(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测定物种丰富度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2)由图中数据可知,研究人员分别在水深为0m、-0.2m、-0.4m、-0.6m和-1.0m进行调查.黑瓶中只进行呼吸作用,白瓶中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黑瓶中的溶氧量的变化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白瓶中变化量是净光合作用氧气的生成量.净光合作用生成量=光合作用生成量-呼吸作用的消耗量.
(3)据图分析,同一时间不同水深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不同,同一水深不同的时间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也不同,则说明了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环境因素是光照、温度.7月份气候适宜,蓝藻大量生长,覆盖了水的表层,这样水的下层的光照强度明显减少,不利于下层的生物的生存,导致7月份0.6m以下水深有机碳生产率低于其它月份.
(4)生态系统的能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能量流入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流动,每一个营养级都有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和传递给分解者而散失,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能量,而物质又是能量的载体.由于能量的逐级递减,所以生态系统需要不停的从外界输入能量,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物种丰(富)度
(2)0m、-0.2m、-0.4m、-0.6 初始 IB-DB LB-DB
(3)光照.温度 蓝藻大量生长,堆积在表层,使下层水体中光照强度明显减弱
(4)生产者(或第一营养级)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015秋•沈阳校级月考)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营养结构可以变得更加复杂,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错误;
B、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
C、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正确;
D、叫声唤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正确.
故选:A.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部分藻类生长的影响,已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结果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生态学上,该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___.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__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原因是______.
(3)微囊藻(一种蓝藻)在适应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______等资源(至少答两项)时存在显著竞争的关系.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______类有机物.
(4)现在欲对一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至少答两项)
(5)某同学绘制了如图2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______ (用图中字母表示),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湖泊中各种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动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植物一般用样方法.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微囊藻(一种蓝藻)在适应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由于微囊藻和粉绿狐尾藻之间竞争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柴油是液态的脂肪,储存大量能量,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因为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
(4)可以采取减少N、P的排放、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等措施,对一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5)能量守恒定律,某一个营养级的输出的能量=输入的能量,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A1+B1+C1+D1(或A1+B1+C1+A2+B2+C2+D2 ),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为W1,第二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为D1,则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样方法
(2)中营养化 此时鱼鳞藻、脆杆藻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生长和繁殖
(3)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脂质
(4)减少N、P的排放;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等
(5)A1+B1+C1+D1(或A1+B1+C1+A2+B2+C2+D2) D1/W1
解析
解:(1)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的.湖泊中各种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动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植物一般用样方法.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微囊藻(一种蓝藻)在适应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由于微囊藻和粉绿狐尾藻之间竞争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柴油是液态的脂肪,储存大量能量,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因为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
(4)可以采取减少N、P的排放、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等措施,对一富营养化的水体进行生态修复.
(5)能量守恒定律,某一个营养级的输出的能量=输入的能量,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A1+B1+C1+D1(或A1+B1+C1+A2+B2+C2+D2 ),第一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为W1,第二营养级固定的总能量为D1,则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样方法
(2)中营养化 此时鱼鳞藻、脆杆藻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生长和繁殖
(3)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 脂质
(4)减少N、P的排放;培养粉绿狐尾藻等与微囊藻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制作生物柴油等
(5)A1+B1+C1+D1(或A1+B1+C1+A2+B2+C2+D2) D1/W1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