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下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l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人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C表示_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上图。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正确答案
(1)太阳能(或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或营养级高的物种,往往体型较大)
(2)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l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25A/(1+4x)
某小组学生观察到某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决定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假如该大麦田的承包者由于某种原因完全终止了对大麦田的各种管理活动,那么一段时间后,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地位的生物将是_____________。
(2)该农田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请依据调查情况,在方框内表示该农田中可能形成的食物网。
(3)若某一种食草昆虫的食物中,大麦和狗尾草之比是4:1,则该昆虫增加1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大麦__________克。
(4)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长得明显矮小。有关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同学设想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试根据下列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补充实验步骤,探究大麦与狗尾草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一.材料用具:狗尾草幼苗、大麦幼苗、完全培养液、实验容器等
二.方法步骤:
①.将大麦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容器、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同学们要得出“大麦的根部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这一结论,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一实验现象的可能原因除了同学们的假设外,还可能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狗尾草
(2)生物群落
(3)4
(4)②.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③.A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用培养过大麦的等量完全培养液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A、B两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 B组狗尾草生长状况不良 培养过大麦的完全培养液中缺乏狗尾草生长所必需的某些矿质元素
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表,得到了甲图所示的食物网和乙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2)浮游植物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
(3)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
(4)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将____,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将_____。
(5)该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开办了一个采矿场,土体、土壤和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采矿中的混浊黏土水排放到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经检测发现,水中的含氧量大幅度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 捕食和竞争
(2)自身呼吸释放、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3)18.52%
(4)增加 下降
(5)水变浑浊,妨碍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氧气的释放量减少
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即作为鸡的饲料,也可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的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填“增多”“不变”或“减少”),理由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答案合理即可)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l/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地震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后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还出现了200米宽、1千米长、30米厚的大型泥石流带。下图为地震毁损的某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的能量流动图(单位为l03kJ/m3·a),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是_____________。
(2)食物链中,除生产者外其他营养级需要补偿能量输入的原因是______;此生态系统能够在破坏后恢复到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3)由计算可知,食肉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____。由图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地震中受到的影响程度_____________。
(4)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____。
(5)根据生态学原理,地震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应注意____。
①回填土壤,覆盖裸露山体 ②引进经济树种 ③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 ④封山育林 ⑤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⑥开发旅游资源 ⑦不可忽视其固有的强大生态恢复力量
正确答案
(1)呼吸作用
(2)植被受损,流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减少;减轻植被恢复生长的压力(答案合理即可) 恢复力稳定性
(3)5×l03kJ/m3·a 较大
(4)15.6%
(5)①③④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列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有______条食物链,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__________。试写出食虫鸟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
(3)夏季,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 。请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鼠全部捕杀,则蛇的数量变化将会_________________。
(5)收获季节, 人们往往在农田里焚烧农作物秸秆,这是很不科学的。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5 捕食和竞争 农作物→食草昆虫→食虫鸟
(3)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流向农作物
(4)减少
(5)污染环境,浪费资源
下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图一中,生产者是___________。
(2)E→D和B→A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
(3)F→E需经________作用。
(4)若消耗生产者1000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kg。
(5)如果图二中甲、乙、丙代表图一中A、B、C,则甲、乙、丙分别依次代表的是________。这种反馈作用对生态平衡起_______作用。
(6)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结果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D
(2)CO2 含碳有机物
(3)分解(者)
(4)8
(5)C、B、A 调节
(6)害虫的抗药性经过(杀虫剂)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
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大力推广“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农业生产模式。农户利用家禽、家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沼渣可做肥料。请回答:
(1)建立这一农业生产模式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
(2)请用箭头和文字完善该农业生产模式的能量利用示意图。
(3)人和家禽是___________关系,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4)农户原来的食物配比为农作物:家禽:家畜=1:1:1,现将该配比调整为3:2:1,则农作物的供给量是原来的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正确答案
(1)能量的多级利用与物质的循环再生
(2)
(3)捕食和竞争 分解者
(4)0.79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一项专题研究。请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该种地膜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被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下图的曲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除了流人下一营养级和传递给分解者一部分以外,其余的能量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2)污染空气(答案合理即可) 分解者
(3)
(4)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未利用
请阅读下列信息并回答问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片段选自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请找出“百草园”中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交流的一个例子___________。
(2)如果“百草园”中有动植物死亡,其枯枝落叶或动物尸体一般不会在园中堆________。
(3)在“百草园”中,有一种以植物为食的鸟群,若一年中,该鸟群所贮存的总能量保持不变,则该鸟群一年中呼吸消耗的总能量应等于这一年中该鸟群摄取的植物性食物的总能量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鸣蝉长吟(或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只要其中一点即可)
(2)分解者会分解枯枝落叶和动物尸体。(答案合理即可)
(3)粪便等排出物中的能量 被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 鸟类遗体中的能量
下图表示某稳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A~G表示具体的能量流动过程,a~d表示相关能量数据。请据图分析回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流量是____kJ·m-2·y-1,生产者对光能的利用率为______。
(2)b值为_________,过程E表示___________。
(3)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为________。
(4)当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很少或没有时,对碳循环的影响是___________。
(5)如果该生态系统为农田生态系统,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需要施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87400 1.2%
(2)180 分解者利用遗骸中的有机物
(3)16.0%
(4)腐殖质中的碳元素不能回到无机环境中
(5)农田中的产品不断输出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_kJ和__________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期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3)光线 绿藻(或食物)
(4)O2 分解者(微生物)
某研究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察。下面是他们考察的有关内容和相关建议。请根据题意完成填空。
(1)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原因是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简单,_________能力较小。
(2)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上图的食物关系。蛇所处的营养级是第______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有4/5来自鼠,1/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__kJ。
(3)建议农民经常进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4)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杆,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并造成物质和能量的浪费。对此现象研究人员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这种膜在自然条件下被微生物产生的____________酶分解,分解该膜的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营养结构 自动调节
(2)二和三 45
(3)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4)导致空气污染 纤维素 分解者
图1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2)图1中没有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是____。
(3)图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图2所示:
则图2中的A、B、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
(4)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捕食、竞争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3)贝类所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贝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用于呼吸作用的能量
(4)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两项专题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和原理回答问题:
(1)该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察。下面是他们有关的考察内容和相关建议:
①.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农民对此具体会采取哪些措施?______。
②.某同学通过分析蛇的食性,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食物关系:假如一条蛇增加1kg,4/5的食物来自鼠,1/5的食物来自蛙。按能量流动的最高效率计算,此蛇间接消耗的植物为________kg。
③.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替代塑料膜。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2)他们调查发现,农田生态系统的鼠害严重。
①.假如让你查明鼠害问题,应采取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
②.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除草、灭虫、捕鼠、加强田间管理等 ②.45
③.减少污染、废物再利用
④.
(2)①.对老鼠采取标志重捕法 ②.不污染环境、成本低、作用持久,可将老鼠数量长期控制 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