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的演替
- 共1143题
在植物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由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演替.
故选:D.
如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
(2)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_____.
(3)请在答题纸的相应坐标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4)如图是1953~1996年间该生态系统生物量(有机物量)统计图,据图你可以得出的生物量演变规律是______.
(5)在对该地区某时间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可以采用______法对植物丰富度进行调查,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正确答案
解:(1)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
(2)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3)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
(4)通过分析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解析
解:(1)该地区生物群落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所以为次生演替,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
(2)从光能的截获率可以看出,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
(3)绘图时要注意呼吸量=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描点并连线即可.
(4)通过分析柱状图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的,最终趋于稳定.
(5)对于植物丰富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空间上的分布(分层)情况,以获得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2)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光能截获率升高(或正相关)
(3)
(4)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是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
(5)样方 空间上的分布(分层)
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过程中,碳循环趋于更加开放,A错误;
B、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过程中,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B正确;
C、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C错误;
D、由于生物量增加,生物的总呼吸量增多,而生产者同化总能量变化基本不大,故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减小,D错误.
故选:B.
2011年5月,中国环保当局承认,尽管措施更为严厉,但随着经济回暖,中国的污染情况加剧.部分地方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在减少.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这些显著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②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③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难以发挥作用
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根据题意可知,环境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①错误;
②有害昆虫由于受到空间、食物等限制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②错误;
③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③正确;
④由于环境污染导致越来越不适合生物生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⑤正确.
故选:D.
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退耕还林后,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挠,则第3阶段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A正确;
B、群落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演替发展为树林,使得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则群落固定的总能量较多,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由图中可以看出,最终甲、乙两群落并没有灭绝,C错误;
D、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D正确.
故选:C.
初级演替经历的阶段为:______、______、苔藓阶段、______、灌木阶段、______.
正确答案
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故答案为: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森林阶段
解析
解: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岩石分解,土层加厚;草本阶段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使得群落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因此生物的演替顺序: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故答案为: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森林阶段
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世原有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进行的.
(4)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______,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
(6)群落中植物的______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6)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而动物也有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群落的丰富度
(2)土壤条件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5)负反馈
(6)垂直结构 食物条件
解析
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即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4)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6)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而动物也有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群落的丰富度
(2)土壤条件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5)负反馈
(6)垂直结构 食物条件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上开始初生演替,A错误;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在竞争中获胜,B正确;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表示群落演替,C正确;
D、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BCD.
(2016•贵阳一模)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3)上表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相比______(偏高/不变/偏低).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火灾后,该地森林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研究表明: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3+187):(60+56+51+61+62):(34+41+39+166)=280:280:2801:1:1,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故动物甲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解析
解:(1)火灾后,该地森林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研究表明: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3+187):(60+56+51+61+62):(34+41+39+166)=280:280:2801:1:1,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故动物甲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在这样的地方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