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 共4036题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验证SO2和Cl2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制备SO2和Cl2所依据的原理分别是:Na2SO3+H2SO4═Na2SO4+H2O+SO2↑、MnO2+4HCl(浓)MnCl2+Cl2↑+2H2O,则上图A、E装置中用来制Cl2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反应中盐酸所表现的性质是______;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中的溶液加热,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4)NaOH(足量)溶液分别与两种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5)该小组同学将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品红溶液,一段时间后,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查阅资料得知:两种气体按体积比1:1混合,再与水反应可生成两种常见酸,因而失去漂白作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实验室制取氯气所用药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固液加热型装置,故选E;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由HCl生成MnCl2,氯元素化合价不变,由HCl生成Cl2,氯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酸性和还原性,
故答案为:E;还原性、酸性;
(2)次氯酸的漂白性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利用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生成无色物质,次氯酸的漂白性是永久性的,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暂时的;加热时,次氯酸漂白过的溶液无变化,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时能重新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溶液变红;
(3)氯气和二氧化硫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但氯气和二氧化硫都和碱反应,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和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SO2和Cl2;
(4)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离子反应为:SO2+2OH-═SO32-+H2O;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SO2+2OH-═SO32-+H2O;Cl2+2OH-═ClO-+Cl-+H2O;
(5)氯气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二者能按1:1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 生成无漂白性的H2SO4和H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2HCl+H2SO4.
解析
解:(1)实验室制取氯气所用药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固液加热型装置,故选E;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由HCl生成MnCl2,氯元素化合价不变,由HCl生成Cl2,氯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酸性和还原性,
故答案为:E;还原性、酸性;
(2)次氯酸的漂白性是利用次氯酸的强氧化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利用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生成无色物质,次氯酸的漂白性是永久性的,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暂时的;加热时,次氯酸漂白过的溶液无变化,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时能重新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溶液变红;
(3)氯气和二氧化硫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但氯气和二氧化硫都和碱反应,所以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和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SO2和Cl2;
(4)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离子反应为:SO2+2OH-═SO32-+H2O;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故答案为:SO2+2OH-═SO32-+H2O;Cl2+2OH-═ClO-+Cl-+H2O;
(5)氯气有强氧化性,二氧化硫有还原性,二者能按1:1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O2+Cl2+2H2O═2HCl+H2SO4 生成无漂白性的H2SO4和H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2HCl+H2SO4.
乐乐为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做了如下实验,他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溶液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
A.只有氯气有颜色,为黄绿色,氯水呈浅黄绿色是由于含有氯气,故A正确;
B.溶液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只能是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得到AgCl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故B正确;
C.氯水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含H+显酸性,溶液变红,含HClO具有漂白性,后来溶液褪色,故C正确;
D.溶液中氯气、HClO都强氧化性,都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而使溶液变为棕黄色,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故D错误,
故选D.
下表是验证饱和氯水中所含主要粒子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请根据实验要求将相应的操作和现象的标号填在答案栏内.
①将氯水滴入有机色素品红溶液中
②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③在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
④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氯水试剂瓶上方
A.有白色沉淀生成
B.试纸有白色变成蓝色
C.品红由红色变成无色
D.滴入瞬间溶液显红色随即又褪去.
正确答案
解:a.氢离子具有酸的性质,能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随即又褪去,故选:②;D;
b.氯离子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选:③;A;
c.氯气有氧化性,能和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碘遇淀粉变蓝色,故选:④;B;
d.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故选:①;C;
故答案为:
.
解析
解:a.氢离子具有酸的性质,能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随即又褪去,故选:②;D;
b.氯离子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选:③;A;
c.氯气有氧化性,能和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碘,碘遇淀粉变蓝色,故选:④;B;
d.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物质褪色,故选:①;C;
故答案为:
.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探究在实验室制备Cl2的过程中有 水蒸气和 HCl挥发出来,同时证明氯气的某些性质,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按要求回答问题.
(1)如何检查装置A气密性?______写出装置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①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为______,装置C中的盛放的试剂为_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②装置D和E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说明的问题是______.
③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
(3)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有缺陷,不能确保最终通入AgNO3溶液中的气体只有一种.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证明通入AgNO3溶液的气体只有一种,乙同学提出在某两个装置之间再加一个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加在______与______之间(填装置字母序号),装置中应放入______(填写试剂或用品名称)
正确答案
解:(1)检查气密性的原理是在容器内形成压强差,采取加热或加水的方法,观察有气泡冒出或水的液面是否变化或液体能否顺利流出,本题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用止水夹夹住c处,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若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再下流,则证明A气密性良好,实验室常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2+4H++2Cl-Mn2++Cl2↑+2H2O,
故答案为:用止水夹夹住c处,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若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再下流,则证明A气密性良好;MnO2+4H++2Cl-Mn2++Cl2↑+2H2O;
(2)①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五水硫酸铜晶体,可用来检验水,氯气易于碱反应,应用酸性干燥剂五氧化二磷干燥,故答案为:无水硫酸铜;五氧化二磷;除水蒸气;
②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故答案为:氯气无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或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
③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溶液,可用来吸收氯气,故答案为:吸收氯气;
(3)G装置用来检验HCl气体,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应排除氯气的干扰,在F吸收氯气之后要检验氯气是否完全除去,根据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可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如不变色,说明已经完全除去,故答案为:F;G;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解析
解:(1)检查气密性的原理是在容器内形成压强差,采取加热或加水的方法,观察有气泡冒出或水的液面是否变化或液体能否顺利流出,本题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可用止水夹夹住c处,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若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再下流,则证明A气密性良好,实验室常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的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2+4H++2Cl-Mn2++Cl2↑+2H2O,
故答案为:用止水夹夹住c处,向分液漏斗中加水,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若分液漏斗中的水不再下流,则证明A气密性良好;MnO2+4H++2Cl-Mn2++Cl2↑+2H2O;
(2)①无水硫酸铜与水反应生成蓝色五水硫酸铜晶体,可用来检验水,氯气易于碱反应,应用酸性干燥剂五氧化二磷干燥,故答案为:无水硫酸铜;五氧化二磷;除水蒸气;
②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故答案为:氯气无漂白性,次氯酸有漂白性 (或湿润的氯气有漂白性);
③氯气易溶于四氯化碳溶液,可用来吸收氯气,故答案为:吸收氯气;
(3)G装置用来检验HCl气体,为了确保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应排除氯气的干扰,在F吸收氯气之后要检验氯气是否完全除去,根据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的性质,可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如不变色,说明已经完全除去,故答案为:F;G;湿润的淀粉KI试纸(或湿润的有色布条).
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氯酸钠、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如图中:
①为氯气发生装置;
②的试管里盛有15mL 30% NaOH溶液来制取氯酸钠,并置于热水浴中;
③的试管里盛有15mL 8% NaOH溶液来制取次氯酸钠,并置于冰水浴中;
④的试管里加有紫色石蕊试液;
⑤为尾气吸收装置.请填写下列空白:
(1)制取氯气时,在烧瓶里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通过______(填写仪器名称)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浓盐酸.实验室制Cl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实验时为了除去氯气中的HCl气体,可在①与②之间安装盛有______(填写下列编号字母)的净化装置.
A.碱石灰 B.氢氧化钠溶液 C.饱和食盐水 D.浓硫酸
(2)如果将过量二氧化锰与20mL 12mol•L-1的浓盐酸混合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氯气
______ 0.06mol.(填“大于”“小于”“等于”),若有17.4g的MnO2被还原,则被氧化的HCl质量为______.
(3)比较制取氯酸钠和次氯酸钠的条件,二者的差异是①______;②______.
(4)实验中可观察到④的试管里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如下变化,请填写如表中的空白.
正确答案
分液漏斗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C
小于
142g
所用NaOH浓度不同
反应控制的温度不同
HClO有强氧化性,体现漂白作用是其褪色
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溶液中溶解了大量的氯气,体现浅绿色
解析
解:(1)实验室制备氯气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所用反应仪器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生成氯气混有HCl气体,根据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HCl易溶于水,可用饱和食盐水除杂,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MnO2+4HCl(浓)MnCl2+Cl2↑+2H2O;C;
(2)盐酸具有挥发性,加热促进氯化氢的挥发,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二氧化锰只能与浓盐酸发生反应,与稀盐酸不反应,所以反应生成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0.06mol,17.4gMnO2的物质的量==0.2mol,该反应中二氧化锰和被氧化的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有0.2mol二氧化锰参加反应,则有0.4molHCl被氧化,m(HCl)=nM=0.4mol×36.5g/mol=142g,
故答案为:小于;142g;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加热条件下,氯气与浓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酸钠,在常温以下,氯气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钠,二者反应的浓度和温度都不相同.
故答案为:所用NaOH浓度不同;反应控制的温度不同;
(4)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生成的H+使石蕊变成红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将石蕊氧化为无色物质,所以反应现象为先变红,后褪色,反应后如继续通入氯气,氯气微溶于水,则为氯气的溶液,溶液呈黄绿色,
故答案为:
.
如图所示: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让一种含有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 )
①浓H2SO4 ②浓NaOH溶液
③KI溶液 ④饱和NaCl溶液.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关闭II阀打开I阀,再通入这种气体,布条褪色,说明通入的氯气含有水分,能生成次氯酸,所以褪色;若关闭I阀,打开II阀,让一种含氯气的气体经过甲瓶后,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或被干燥或被吸收,所以不能使布条褪色.
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将氯气干燥,所以若关闭I阀,打开II阀,让气体经过甲瓶后,再通入乙瓶,布条不褪色,符合题意,故①正确;
②浓氢氧化钠能和氯气反应,所以若关闭I阀,打开II阀,让气体经过甲瓶后,再通入乙瓶,因为氯气被吸收,布条不褪色,符合题意,故②正确;
③碘化钾溶液能和氯气反应,所以若关闭I阀,打开II阀,让气体经过甲瓶后,再通入乙瓶,因为氯气被吸收,布条不褪色,符合题意,故③正确;
④饱和氯化钠溶液不能和氯气反应,也不能将氯气干燥,所以氯气经过该溶液后,会使乙瓶中的布条褪色,不合题意,故④错误.
故选C.
(1)如图,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水显酸性的性质,可用______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3)据“北方网”报道,2004年4月15日至16日,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天原化工总厂相继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导致多人在事故中失踪伤亡,15万人被紧急疏散.当人们逃离爆炸现场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该物质是______.(用字母代号填)
A.NaOH B.NaCl C. KBr D. NaHCO3.
正确答案
解:(1)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潮湿的有色布条有水,所以有次氯酸生成,故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
故答案为:潮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
(2)氯水显酸性,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可用碱液吸收;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Cl2=NaClO+NaCl+H2O,
CaCl2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Ca(ClO)2 是强碱弱酸盐能水解生成HClO,HClO 有漂白性,所以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而失效,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故选C;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NaOH);2NaOH+Cl2=NaClO+NaCl+H2O;Ca(ClO)2;C;
(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是强酸,所以氯气可以和碱反应、和弱酸盐反应.
A、NaOH有强腐蚀性,故A错误;
B.NaCl和氯气不反应,故B错误;
C.KBr和氯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溴有毒,故C错误;
D.Na2CO3具有弱碱性,能吸收氯气,且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毒,故D正确;
故选D.
解析
解:(1)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潮湿的有色布条有水,所以有次氯酸生成,故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
故答案为:潮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
(2)氯水显酸性,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可用碱液吸收;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Cl2=NaClO+NaCl+H2O,
CaCl2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Ca(ClO)2 是强碱弱酸盐能水解生成HClO,HClO 有漂白性,所以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能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而失效,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氧化碳,故选C;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NaOH);2NaOH+Cl2=NaClO+NaCl+H2O;Ca(ClO)2;C;
(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是强酸,所以氯气可以和碱反应、和弱酸盐反应.
A、NaOH有强腐蚀性,故A错误;
B.NaCl和氯气不反应,故B错误;
C.KBr和氯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溴有毒,故C错误;
D.Na2CO3具有弱碱性,能吸收氯气,且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无毒,故D正确;
故选D.
回答下列氯气的相关问题:
(1)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新制的氯水,现象是______,起作用的微粒是______.
(2)某生应用下图所示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其中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氯气,杂质是空气和水蒸气.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项研究(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③从物质性质的方面来看,这样的实验设计还存在事故隐患,事故表现是______.请在图D处以图的形式表明克服事故隐患的措施,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
(3)漂白粉是用Cl2与石灰乳反应来制取的,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漂白粉在空气中保存不当能失效,请用方程式表示原理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先变红后褪色
HCl和HClO
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
吸收气体A中的水
B干燥布条不褪色,C湿润的布条褪色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造成环境污染
Cl2+2NaOH=NaClO+NaCl+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O2+Ca(ClO)2+H2O=CaCO3+2HClO
2HClO 2HCl+O2↑
解析
解:(1)新制的氯水中含HCl、HClO,则石蕊试液滴加到新制的氯水中,石蕊遇酸变红色,然后被HClO漂白,则观察到褪色,即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故答案为:溶液先变红后褪色;HCl和HClO;
(2)①本实验为对比实验,将氯气分别于干燥布条和湿润布条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实验目的是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故答案为:探究氯气具有漂白性的条件;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本试验中起到吸收气体C中的水的作用,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吸收气体A中的水;B干燥布条不褪色,C湿润的布条褪色;
③氯气有毒,应进行尾气处理,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一般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l2+2NaOH=NaClO+NaCl+H2O,氯气有毒,应进行尾气处理,不能随意排放到空气中,应加尾气处理装置,如图,
故答案为:没有尾气处理装置,造成环境污染;Cl2+2NaOH=NaClO+NaCl+H2O;;
(3)以氯气和石灰乳为原料制造漂白粉,反应生成CaCl2、Ca(ClO)2、H2O,该反应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白粉久置空气中,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分解而使其漂白失效,发生的反应为CO2+Ca(Cl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
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CO2+Ca(Cl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
氯水在和下列物质反应时,分别是氯水中的哪种微粒起主要作用?
⑴ 氯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写出起作用的微粒的化学式,下同)
⑵ 氯水中加碳酸钠产生气体 。
⑶ 氯水在光照的条件下产生气体 。
⑷ 氯水中加入镁粉,溶液的淡黄绿色会褪去 。
正确答案
⑴H2O;⑵HCl;⑶HClO;⑷Cl2
某化学研究小组的成员经过学习得知,Cl2与H2O发生下列化学反应,并且HClO具有比Cl2更强的氧化性.Cl2+H2OHCl+HClO 他们为了探究新制饱和氯水的组成和性质而进行了科学实验:先观察了氯水的外观性质以后,又用胶头滴管将该氯水逐滴滴入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边滴边振荡,并连续观察现象,发现溶液的红色逐渐褪去而得无色溶液.以下的一些问题需要请你来配合回答:
(1)请写出新制饱和氯水中含有氯元素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不再进行更多的实验,请说明能快速判断氯水中含有Cl2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预测,实验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请用简要的文字说明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又要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究竟是上述中的①还是②,在此之前先做了实验预案的设计.请你简述实验的方法、现象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l2、HCl(或Cl-)、HClO
(2)氯水显浅黄绿色
(3)①HCl中和了NaOH;②HClO漂白(氧化)了酚酞
(4)取无色溶液3 mL盛于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2滴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若溶液复现红色,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而不是②;若溶液仍为无色,则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②而不是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