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共998题
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
(1)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培养嗜盐菌的菌样应从_______环境采集。
(2)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产耐高温淀粉酶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应选择____的培养基,并在_____条件下培养。
(3)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____处理。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条件下进行。
(4)下图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获得图A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图B效果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一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应当怎样操作?__________。
(5)如果要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______,应该保持________等不变(至少答两项)。
正确答案
(1)海滩等高盐
(2)以淀粉为唯一炭源 高温
(3)高压蒸汽灭菌 无菌
(4)稀释涂布平板法 平板划线法 菌液浓度过高 增大稀释倍数(或培养过程被杂菌污染 严格无菌操作;或用接种针划下一区域前接种针没有灭菌 每划一个新区域前都要对接种针进行灭菌处理)(原因与操作要对应)
(5)温度 纤维素的量与浓度、反应时间、pH
如下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试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对于A、B、C三点而言,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受到酶自身某种因素影响的是_________。
(2)如果A点时,温度提高5℃,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分析原因并请在原图上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3)如果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分析原因并请在原图上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4)如果C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pH为1.8的盐酸溶液,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分析原因并请在原图上画出变化后的曲线。
正确答案
(1)B、C
(2)曲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变化。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时,反应速率会变慢(曲线见下图)。
(3)曲线继续上升然后又逐渐与横轴平行。因为B点时的反应底物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应速率加快(曲线见下图)。
(4)曲线保持不变或呈明显下降趋势。因为如果该酶是胃蛋白酶,则其最适pH即为1.8左右,这样,加入少量pH为1.8的盐酸溶液后,对酶的活性没有影响,反应速率保持不变;但如果该酶是唾液淀粉酶或小肠内的某种消化酶,则其最适pH为6.8或8.5左右,这样,加入少量pH为1.8的盐酸溶液后,酶的活性将会大大降低甚至失活,反应速率会迅速下降(曲线见下图)。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___。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之问。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间。他们设置15℃、16℃、17℃、18℃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化学本质是_______,可用_________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__________。
③.为了控制实验温度,装有酶底物的试管应置于_______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_____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3)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________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正确答案
(1)幽门盲囊蛋白酶
(2)①.蛋白质 双缩脲 ②.2和8 ③.水浴 底物消耗量(产物生成量) ④.不能 据图可知酶活性随温度提高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3)淀粉、脂肪
为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2)结果见下表: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都在37℃恒温?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2)淀粉已完全水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下表是有关淀粉酶的实验,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注:人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各试管保温时间相同)
(1)1号试管和3号试管实验结果相对照说明____________。
(2)2号、4号试管与3号试管实验结果相对照说明__________。
(3)5号试管与3号试管实验结果相对照说明____________。
(4)当2号和4号试管的温度条件重新设定为37℃时,酶活性可恢复的为试管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酶具有催化作用或答具体作用均可
(2)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3)在酸性条件下酶的活性减弱
(4)2号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