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落的演替
- 共81题
26.(25分)请回答下列I、Ⅱ题:
I.某研究小组在晴朗的白天,分别对千岛湖森林群落中生活在林窗(林冠空隙、阳光允足处)和林下隐蔽处的马尾松幼苗光合速率、气孔阻力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以探究马尾松的光合生理特征与群落演替关系。
请分析回答:
(1)在白天,欲实地测定马尾松幼苗呼吸速率,必须采取( ) 措施后再测定。
(2)马尾松幼苗在林下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林窗处,主要原因是林下光照强度低,光反应产生的( )不足,影响暗反应( )的还原。图中林下马尾松幼苗仅能在( ) 时间段内积累少量有机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为负值,导致马尾松幼苗“饥饿”死亡。
(3)实验测得从10点到12点光照强度不断升高,但林窗处的马尾松幼苗净光合速率却下降,根据上面两图的曲线分析,主要原因是 ( )。
(4)千岛湖森林群落是上世纪水电站建设时原生植被基本被破坏后经过50多年自然演替形成的,该演替属于( )类型。随着森林中植物侧枝的生长,林冠空隙缩小,林下隐蔽处光照强度进一步降低,马尾松幼苗更加难以生存,马尾松种群年龄组成从稳定型趋向( ) 发展,在演替中有退出群落的趋势。
Ⅱ.下图为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神经元接受刺激,由静息状态变为兴奋的过程中,细胞膜两侧电位发生了
的变化,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传人的信息进行( ),并将兴奋传导到屈肌,使屈肌收缩。在反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 )。
(2)正在研制的药物AD—R6可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但不知该药物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研究人员在A、B、C、D、E五个位点中选择四个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已知在实验位点施用AD—R6后,药物不会扩散且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持续存在。请完成以下两个连续的实验步骤并对结果进行预测,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
①先用AD-R6处理 点,用电刺激( )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再用AD-R6处理 点,用电刺激 ( )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a.若步骤①中肌肉不收缩,步骤②中肌肉收缩,则说明AD—R6
b.若步骤①中肌肉收缩,步骤②中肌肉不收缩,则说明AD—R6
c.若步骤①②中肌肉均不收缩,则说明AD—R6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4.巨尾桉具有速生、高产的特点。某地区将天然林全部砍伐烧毁,大量单一种植巨尾桉,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5. 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该演替是从砍伐后开始,应该是次生演替,故A错;
所有群落都必有垂直结构,故B错;
演替都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结果,故C对;
人类活动可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率。故D错。
考查方向
生物群落的演替
解题思路
读选项,分析题意,依次确定或排除
易错点
杂草虽然低矮,但也有不同高度的植物,所以都有垂直结构,只是不如森林复杂,注意理解。
教师点评
此题设计的知识点比较浅显,难度较低
知识点
4.黑龙江省东北部森林群落主要分为三个演替阶段: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针叶林为顶极群落。对黑龙江省东北部不同生境中鸟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植物可采用样方法,故A无误;
针叶林是森林是顶级稳定群落,故B无误;
鸟类的多样性在到达顶级群落之后会达到相对稳定,故C有误;
鸟类以植物为营养来源和栖息地来源,故D无误。
考查方向
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题思路
阅读表格数据,逐项分析选项,选择确定
易错点
注意本题是选“错误的"
教师点评
此题表格新颖,选项设问比较普通,难度适中
知识点
32.在某南方一块弃耕农田调查发现原来的田埂都淹没在杂草之中,只有零星的作物。杂草中有大家熟悉的狗尾草、车前等,多数是叫不出名的单子叶植物。调查中同学们观察到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请回答:
(1)该弃耕农田中,各种生物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_;
(2)假如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若干年后该弃耕农田中长出小灌木丛,
以至演替出树林,我们把这样的演替类型称为 ( );
(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所以我们可采用右图
的装置来采集土壤中的小动物。但图中这一装置还不够完善,请你帮忙
完善该装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集到小动物后,我们要对其丰富度进行统计,通常的统计方法有①( ) ②( ) 。
正确答案
(1)生物群落 (2)次生演替 (3)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①目测估计法(1分) ②记名计数法(1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 作种群密度调查时,随机取样是成功的关键 ② 生态系统中的硝化细菌实现了自然界中氮气向硝酸盐的转化③ 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高产杂交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④ 群落演替方向总是由群落的结构、组分简单到复杂 ⑤ 当向一个处于稳定期的生态系统增加一个物种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定会增强 ⑥生态系统中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6.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的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率最大。
②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③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土地不一定会演替成森林
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体现了一条食物链
⑤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⑥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⑦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下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部分能量流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②分解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③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
固定的总太阳能。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0.(9分)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倍率和时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 ) 进入生物群落,图中“( ) ”表示 ( );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 ( )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 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 ( ) 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 ( )实现(写出两种措施)。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 ( ) 。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 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 ) 稳定性逐渐增强。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1. 研究人员对某草场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绘制出某昆虫种群λ值的变化曲 线(未发生迁入迁出)。请分析回答:
(1)该昆虫个体较小,常大量附着在同一植物上,要估算其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若λ值大于1,则当年的种群密度较一年前________。
(2)该昆虫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型增长,可推测种群的年龄结构为_____型。
(3)该昆虫种群数量在第________年达到最小值,此后5年种群数量将________ (填“增加”、“不变”或“减少”)。
(4)该草场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