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成细胞的分子
- 共10536题
生物学中常通过某些颜色反应来确定某些化学成分或结构的存在.请根据课本中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脂肪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______色;蛋白质与______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______可使DNA呈现绿色,______可使RNA呈现红色,从而确定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在“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线粒体能被______染液染成______,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
(2)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3)观察线粒体需要使用健那绿进行染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故答案为:(1)红色 双缩脲
(2)甲基绿 吡罗红
(3)健那绿 蓝绿色
某同学虽然读高中了,但是身高依然不够理想,从生物课堂上听到老师讲蛋白质对人体非常重要,于是回家建议父母给他买几瓶无糖无脂奶粉,补补蛋白质,希望对增高有所作用.奶粉买来后,他担心奶粉质量有问题,比如里面掺有淀粉和脂肪等物质.他想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检测下奶粉的真伪,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准备三根试管,编号为A、B、C,向3支试管中随意加入一定量的奶粉溶液;
第二步:向A、B、C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双缩脲试剂、苏丹III染液、斐林试剂,摇匀;
第三步:观察结果发现:A试管出现紫色,B试管呈现红色,C试管为蓝色;
得出结论:该奶粉不是伪劣产品.问:
(1)该实验用到的原理有______.
(2)以上步骤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修正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实验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以上叙述中,有三处错误:
第一步:要遵循等量原则,向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奶粉溶液;
第三步:脂肪经苏丹III(苏丹IV)染色,呈现橘黄色(红色),所以第三步,B试管红色改成橘黄色;
根据实验结果B试管呈现红色,C试管为蓝色,可得该奶粉含有脂肪和淀粉,为伪劣产品,结论:该奶粉不是伪劣产品改为该奶粉是伪劣产品.
故答案为:
(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2)①第一步,应向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奶粉溶液 ②B试管红色改成橘黄色 ③结论:该奶粉不是伪劣产品改为该奶粉是伪劣产品
下列关于实验鉴定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乙液浓度较大,所以不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A错误;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脂肪颗粒位于细胞内,所以要用显微镜观察,B正确;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先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并水浴加热,C错误;
D、鉴定蛋白质时,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振荡均匀后,再滴加3-4滴双缩脲试剂B液,D错误.
故选:B.
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出现______颜色.如果吃东西时不慎将植物油滴在衣服上,在清洗过程能将植物油分解的酶是______.如果要提高该酶的利用效率,可采用的生物技术是______技术.
(2)B组实验的X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甲乙两同学的B组实验结果有差异,右图1.据图1分析,乙同学的实验问题是______,可能是______操作所致.
(3)C组实验结果如图2.图2中甲生物是______,图2乙中细胞中带状结构上的B(物质)经染色后呈______,它是______.
(4)D组实验中,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质壁分离现象,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5)E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在进行该实验时,主要观察下图______处的细胞;图B细胞所在区域称为______区.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A组实验鉴定的是脂肪,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呈橘黄色,用苏丹Ⅳ染色呈红色.根据酶的专一性,脂肪会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利用酶的固定化,可以重复利用酶,提高该酶的利用效率.
(2)B组实验是色素的分离实验,色素分离过程利用的是纸层析法,层析液的成分包括:20份石油醚、2份丙酮和1份苯.乙同学的实验结果中,色素带中的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三种色素没有分离,可能是滤液细线画的过粗的原因,而导致色素带的重叠.
(3)淀粉在碘液的染色下成蓝色.颤藻是蓝藻中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蓝藻虽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没有叶绿体,只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叶绿素.而水绵具有带状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因此水绵绿色的叶绿体中的淀粉被碘液染色后成蓝紫色.
(4)质壁分离的实验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但是解离液的成分是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液,细胞在解离液中会死亡,从而失去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5)根据细胞的形态特点可以看出,ABCD分别表示伸长区、成熟区、分生区和根冠区的细胞,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因此在显微镜观察时,要根据分生区细胞的形态特点找到分生区.
故答案为:(二)(共12分)
(1)橘红色 脂肪酶 酶的固定化
(2)石油醚 色素带重叠 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划线过粗
(3)颤藻 蓝紫色 淀粉颗粒
(4)解离液破坏了细胞的原生质层,细胞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5)C 成熟区或根毛区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其中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______.
正确答案
橘黄色
解析
解;根据题意分析已知;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
故答案是:
橘黄色
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用苏丹Ⅳ对脂肪进行鉴定,发现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用苏丹Ⅲ对脂肪进行鉴定,发现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A错误;
B、由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所以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试剂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发现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B错误;
C、由叶绿体色素分离实验结果可知,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小的色素是叶绿素b,C错误;
D、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实验中,加热、Fe3+和酶是自变量,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是因变量,D正确.
故选:D.
某油料植物的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含量的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该种子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色的脂肪颗粒.
(2)实验最初几天里,脂肪含量逐渐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填“C”、“N”或“O”).
(3)若用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如图.
I.已知观察该标本时所用的镜头如图,目镜标有5×和10×,物镜标有10×和40×.
请从上图中找出与图象c、d对应的组合:c:______;d:______.
II.选择组合②④,则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______倍,这个放大倍数是指______(填“长度”或“面积”或“体积”)的放大倍数.若此时视野中观察到均匀分布的细胞为16个,则换为②③组合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约为______个.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2)实验最初几天里,脂肪含量逐渐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脂肪转化为了糖类;种子萌发时首先必须进行大分子有机物的水解,这需要种子吸收大量的水分.干重增加应该是脂肪水解时加入的水的质量,故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
(3)I.①②是目镜,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③④是物镜,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图象c的放大倍数最大,应该选择②③,图象d的放大倍数最小,应该选择①④.
II.选择组合②④,则所观察到的物像是实际物体的10×10=100倍,这个放大倍数是指长度的放大倍数.若此时视野中观察到均匀分布的细胞为16个,则换为②③组合后,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放大4倍,面积在原来的基础上放大16倍,因此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约为16÷4÷4=1个.
故答案为:
(1)苏丹Ⅲ橘黄(或苏丹Ⅳ红)
(2)脂肪转化为了糖类 O
(3)1)②③①④2)100 长度 1
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脂肪的鉴定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
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A液,后加B液,B错误;
C、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应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待测组织样液,C错误;
D、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的成分及浓度都相同,斐林试剂乙液和双缩脲试剂B液的成分相同但浓度不同,因此用于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不能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D错误.
故选:A.
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______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填“C”、“N”或“O”).
(3)若要检测种子中有蛋白质,应用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2)油料作物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脂肪要转变成糖类;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分子的最大差异是糖类比脂肪中含的氧元素多,所以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
(3)检测蛋白质,需要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将种子制成组织样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现紫色,说明种子中含有蛋白质.
故答案为:(1)苏丹Ⅲ(或苏丹Ⅳ) 橘黄(或红)
(2)O
(3)将种子制成组织样液,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若溶液呈紫色,则说明种子中有蛋白质.
生物学中常通过某些颜色反应来确定某些化学成分或结构的存在.请根据课本中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脂肪可被苏丹Ⅳ染液染成______色;蛋白质与______试剂发生作用产生______反应.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______可使DNA呈现绿色,______可使RNA呈现红色,从而确定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在“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中,线粒体能被______染液染成______,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4)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CO2可使______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橙色的______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3)线粒体的观察需要使用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便于观察.
(4)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检测酒精需要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产生灰绿色反应.
故答案为:
(1)红色 双缩脲 紫色
(2)甲基绿 吡罗红
(3)健那绿 蓝绿色
(4)溴麝香草酚蓝 重铬酸钾 灰绿色
表中有关物质鉴定的实验不正确的选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苹果或梨是白色的,没有颜色干扰,且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B、脂肪的鉴定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产生的颜色是橘黄色或红色,而柑橘本身是橘黄色的,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不能作为脂肪的鉴定选材,B错误;
C、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C正确;
D、土豆片富含淀粉,淀粉遇碘变蓝,D正确.
故选:B.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检测脂肪使用苏丹III染色,染成橘黄色,不必要求细胞是活细胞,A不符合题意;
B、检测还原糖的实验,首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研磨,使还原糖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然后与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细胞死亡,B不符合题意;
C、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必须保持细胞活性,因为死细胞会释放溶酶体,降解自身,从而无法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C符合题意;
D、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细胞已经被酒精解离杀死固定,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鉴定脱脂奶粉是否为伪劣产品,需用的化学试剂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斐林试剂是用于鉴定还原糖的,A错误;
B、苏丹Ⅲ试剂是用于鉴定脂肪的,可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正确;
C、石蕊试剂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C错误;
D、碘酒为一种消毒液,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脂肪鉴定的过程是:取材→切片→制片→观察,A错误;
B、甘蔗茎的薄壁组织含有较多的蔗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因此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B错误;
C、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且色浅,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含DNA,所以不能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D错误.
故选:C.
(2015秋•唐山校级期末)下列有关物质鉴定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不需加热,A正确;
B、蛋白质需要用双缩脲试剂检测,实验时,先加入A液,后加入B液,溶液呈紫色,不需加热,B错误;
C、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蔗糖不是还原性糖,C错误;
D、淀粉遇碘液变蓝,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