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生物学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B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经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和绿色的细胞质

C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后加入稀释的蛋清液中将会出现紫色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检测脂肪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A错误;

B、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核和红色的细胞质,B错误;

C、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是先加A液、再加B液,C错误;

D、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失水,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实验测得小麦、大豆、花生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图,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花生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B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就会呈砖红色

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加热呈蓝色

D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基本相同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选用花生检验细胞中有脂肪存在时需要制临时切片,然后借助显微镜观察,A正确;

B、由于小麦种子中含有的淀粉是非还原性糖,所以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滤液中加入斐林试剂,不会呈砖红色,B错误;

C、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大豆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不需要加热,呈紫色而不是蓝色,C错误;

D、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所以萌发时相同质量的三种种子需要的O2量不相同,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的鉴定与所用试剂、实验手段、实验现象搭配正确的是(  )

A脂肪--苏丹Ⅲ染液--显微镜观察--染成红色

B淀粉--碘液--加热--蓝色反应

C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D蔗糖--斐林试剂--加热--砖红色沉淀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苏丹Ⅲ染液能将脂肪染成橘黄色,A错误;

B、淀粉遇碘液变蓝,且用碘液鉴定淀粉时不需要加热,B错误;

C、双缩脲试剂能和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C正确;

D、蔗糖不是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反应,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中有关人体细胞化合物的各项内容,正确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①脂肪检测试剂苏丹Ⅲ或Ⅳ,颜色反应分别是橘黄色和红色,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A错误;

②糖原不是还原性糖,不能与斐林试剂颜色反应,B错误;

③蛋白质与双缩脲发生颜色反应呈紫色.蛋白质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功能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承担者,C正确;

④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包括DNA和RNA,其中只有DNA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探究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因此实验结论为含有该“色拉油”含有脂肪,A错误;

B、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

C、淀粉遇碘液变蓝,某“奶片”用碘液检测后出现蓝色,说明该“奶片”含有淀粉,但不能说明该“奶片”不含蛋白质,C错误;

D、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步骤,正确的是(  )

A脂肪的鉴定:取材和切片-染色-洗去浮色-滴水制片-显微镜观察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取材制片-烘干-水解-染色-滴水制片-显微镜观察

C还原糖的鉴定:取待鉴定溶液-加入现配的斐林试剂-摇匀后观察

D蛋白质的鉴定:取待鉴定溶液-加入双缩脲试剂混合液-摇匀后观察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检测细胞内脂肪颗粒的过程是取材和切片-染色-洗去浮色-滴水制片-显微镜观察,A正确;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是:取材-制片-烘干-水解-冲洗-染色-观察,B错误;

C、还原糖的检测过程中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

D、检测蛋白质过程中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B液,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显示细胞中某物质或结构的实验是(  )

A苏丹Ⅲ染色体观察花生种子子叶细胞中的脂肪

B龙胆紫染色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C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D甲基绿、派洛宁(呲罗红)染色观察动物细胞中的DNA和RNA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观察花生子叶中脂肪时,细胞已被破坏,A错误;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解离时已经用盐酸和酒精将细胞杀死,B错误;

C、健那绿是活性染料,所以染色后细胞还是活的,C正确;

D、在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实验中,已经用盐酸将细胞杀死,使细胞膜丧失选则透过性,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四位同学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描述,你认为符合事实的是

(  )

A鉴定油脂的实验中,不借助显微镜也可观察到橙黄色的液滴

B在高倍镜下可看到,黑藻的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C将花生子叶直接做成临时装片,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中存在多个橙黄色油脂颗粒

D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调节出较暗的视野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鉴定油脂的实验中,需借助显微镜才可观察到细胞中橙黄色的液滴,A错误;

B、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高倍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

C、花生子叶细胞需要用苏丹Ⅲ染色后才能观察到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C错误;

D、用显微镜观察时,若所观察的物体颜色较浅,则应该选择较暗的视野进行观察,因此若观察的细胞是无色透明的,为了取得明显的效果,应调节出较暗的视野,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6•甘肃一模)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实验结果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面是一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其中的错误操作或想法是(  )

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盐酸洗去浮色;

②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无水乙醇,研磨液呈黄绿色.于是判断是菠菜叶用量太少导致;

③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

④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胞内都有核糖体和染色体;

⑤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需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①用滴管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加苏丹III染液,发现满视野都呈现橘黄色,于是滴1-2滴50%酒精而不是盐酸洗去浮色,①错误;

②取新鲜的菠菜叶,加少许SiO2和无水乙醇的作用分别是研磨充分和溶液色素,但没有加碳酸钙保护色素,所以研磨液呈黄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叶绿素被破坏了,②错误;

③在叶绿体的色素中,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呈现蓝绿色,所以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结果中,蓝绿色带最宽,可判断为叶绿素a含量最多,③正确;

④乳酸菌和蓝藻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含有核糖体,但染色体只是真核生物具有的结构,④错误;

⑤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测定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需在暗处进行,可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⑤正确.

所以错误操作或想法有①②④.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鉴定脱脂奶粉中的脂肪含量是否较低,可以使用的化学试剂是(  )

A苏丹Ⅲ染液

B强碱溶液

C斐林试剂

D双缩脲试剂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检测脂肪使用苏丹Ⅲ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A正确;

B、强碱溶液不能用来鉴定脂肪,B错误;

C、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

D、双缩脲试剂将蛋白质染成紫色,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最常用的实验仪器,根据下图回答问题.下图中7mm、0.5mm表示观察清楚时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表示显微镜的______镜,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图中______镜观察.

(2)图二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5×和15×字样,物镜标有10×和40×字样.图三表示镜头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请看图回答:

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______(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倍数为______

②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______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像的长度或宽度

③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______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于是想将它移到视野中央仔细观察,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①中间亮的黑边圆圈是______

②换高倍镜观察前,要将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图一表示显微镜的物镜,有螺纹;在观察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的实验中,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即图中甲.因为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①要仔细观察叶绿体的形态时,应使用高倍镜,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盖玻片间的距离组合为②③A,此时放大倍数为15×40=600.

②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像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像的面积.

③若在低倍镜下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说明不在装片上;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说明不在物镜上;所以此异物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3)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位同学在观察酵母菌细胞时发现视野右上方有一中间亮的黑边圆圈,该黑边圆圈是制作装片时产生的气泡.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而气泡位于视野右上方,所以换高倍镜观察前,应将标本向右上方移动,使黑边圆圈移动到视野中央.

故答案为:

(1)物   甲    

(2)②③A    600    D     B

(3)气泡      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倒像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鉴定实验中,选用的试剂、被鉴定物质与颜色反应的关系,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鉴定脂肪,使用苏丹Ⅳ染液会将脂肪染成红色,A错误;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B正确;

C、淀粉遇碘液变蓝,C错误;

D、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油脂、蛋白质等有机物的检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

B检测还原糖时,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需加热,再观察颜色变化

C还原糖的检测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D油脂的检测需要显微镜观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加热,要注意使用方法,先加A液再加B液,A正确;

B、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并需要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才变为砖红色,B正确;

C、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应用水浴加热而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才会产生砖红色沉淀,C错误;

D、脂肪的鉴定需要使用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内的脂肪颗粒,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正确地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和材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试剂选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鉴定脂肪和粗提取DNA的实验中都会使用到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B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和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都可以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作实验材料

C做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杂交实验时,选用小麦作实验材料比选用玉米作实验材料优越

D观察细胞质流动、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可以使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检测脂肪需要使用苏丹III染色,用50%酒精洗去浮色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提取DNA实验过程中,使用95%的酒精沉淀DNA,A错误;

B、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在分裂,不能用来观察有丝分裂,B错误;

C、玉米更好,玉米是二倍体植物,染色体数目少而且比较大,玉米的许多性状都存在相当广泛的变异,多数变异可以直接观察、辨别.一次授粉即可在一个果穗中得到几百个籽粒供遗传分析,C错误;

D、菠菜叶含有大量的叶绿体,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

①脂肪鉴定时,花生子叶染色后,没有用酒精洗去浮色 

②蛋白质鉴定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③还原糖鉴定时,用60℃水浴加热 

④淀粉鉴定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 

⑤鉴定酵母菌是否产生酒精的实验中,直接把重铬酸钾加入到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中.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因为苏丹Ⅲ本身有颜色,它碰到脂肪后,会变成橘黄色,与遇脂肪前的颜色不同,所以要检验组织中的脂肪,就必须要除掉那些未与脂肪接触的多余的苏丹Ⅲ染液,以免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①错误;

②蛋白质鉴定时,应首先加入A液,使之形成碱性环境,然后再加B液,②错误;

③斐林试剂需要甲液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是还原糖产生砖红色沉淀,③正确;

④淀粉鉴定时,直接把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呈现蓝色,④正确;

⑤鉴定酒精时,需要使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⑤错误.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细胞的基本结构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组成细胞的分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