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可以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也能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方式进行改善

B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C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D有了生态工程后,我们也可以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生态工程可以对已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重建,也能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方式进行改善,A正确;

B、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遵循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B正确;

C、生态工程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C正确;

D、有了生态工程后,我们也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之路,D错误.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是以玉米田为核心建立的生态农业,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示的生态农业体系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蘑菇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写出图中所示的一条捕食食物链______

(2)图示将玉米的秸秆、芯等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废物中的能量合理开发出来,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的废物产生量和能量损耗比例,该过程体现了能量的______.图示废水通过该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后形成达标废水,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

(3)利用酵母菌发酵产酒时,应先通入空气,保证其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迅速达到发酵装置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该数量称为______.之后不再通入空气,进行厌氧发酵,产生酒精的部位是酵母细胞的______.取重铬酸钾进行鉴定,若颜色变化过程是______,则说明有酒精产生.

(4)为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将栖息在不同水层的多种鱼混养在池塘中,这种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______

正确答案

凤眼莲、水生蔬菜、玉米

分解者

水生蔬菜→鱼

多级利用

自我调节

环境容纳量(或:K值)

细胞质基质

橙色变为灰绿色

垂直结构

解析

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所以图示的生态农业体系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凤眼莲、水生蔬菜、玉米;蘑菇属于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图中只有一条捕食食物链,即水生蔬菜→鱼.

(2)图示将玉米的秸秆、芯等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废物中的能量合理开发出来,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的废物产生量和能量损耗比例,该过程体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图示废水通过该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后可形成达标废水.

(3)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值.酒精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鉴定,溶液的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取.

(4)为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将栖息在不同水层的多种鱼混养在池塘中,这种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凤眼莲、水生蔬菜、玉米     分解者     水生蔬菜→鱼

(2)多级利用      自我调节

(3)环境容纳量(或:K值)       细胞质基质         橙色变为灰绿色

(4)垂直结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某地建立的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工程实际上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此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_

(2)下列有关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使废物资源化

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

C.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

(3)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该生态工程实际上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此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2)A、人工生态系统使废物资源化,A正确;B、人工生态系统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C、人工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于自然生态系统,C正确;D、生产者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D错误.故选:D.

(3)蘑菇和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

(1)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2)D

(3)分解者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我国生态工程与西方国家生态工程的比较,正确的是(  )

①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以治理环境污染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

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

A①②③

B

C

D②③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目标是治理环境污染,集中于对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工程应用范围小,不太强调经济效益;我国的生态工程则不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注重与经济、杜会效益的结合,①错误;

②西方国家的生态工程应用范围比我国小,②正确;

③我国的生态工程难以像西方那样,设计出标准化、易操作的生态工程样板,③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B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C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应重点遵循系统整体性原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故A错误;

B、生态工程是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故B错误;

C、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故C正确;

D、在林业工程建设时,应重点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工程学的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D应用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工程学的结合,A正确;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B正确;

C、生态工程是少消耗、多效益的工程,C错误;

D、生态工程应用物种多样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述措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

B自然保护区内任意引入外来物种

C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

D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应完全禁止捕捞海洋鱼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不能将湿地开垦成为农田,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故A错误;

B、自然保护区要慎重引入外来物种,否则会造成生态入侵,故B错误;

C、利用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故C正确;

D、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应完全适量捕捞海洋鱼类,不是完全禁止捕捞海洋鱼类,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是一个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高效农业新技术与新型有机化学材料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实用典范,其基本构思和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图中新型塑料是科学家利用发酵罐提取物及其他物质研制成功的一种可降解塑料.这种塑料超过使用期限后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自然分解,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白色污染”.看图并结合生产实际回答有关问题:

(1)科学家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对发酵罐中的A过程进行最重要的酶是______,对发酵罐中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和温室大棚下层的蘑菇比较,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相同点是都有______,不同点是______

(3)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改种蘑菇后不但有了蘑菇这项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试分析蔬菜增产的原因______

(4)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为什么都要进行灭菌?______

(5)对于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利用大棚生产还可以节约用水,请说出其中的道理______

(6)夏季,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在蔬菜生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因此A过程进行所需的最重要的酶是纤维素酶;对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而蘑菇是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但两者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结构.

(3)蘑菇是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其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但改种蘑菇后不但有了蘑菇这项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

(4)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要进行灭菌,以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

(5)大棚内湿度比外面大,植物蒸腾作用降低,消耗水分少,所以对于缺水的西北地区来说,利用大棚生产还可以节约用水.

(6)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因此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

故答案为:

(1)由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纤维素酶    细胞壁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核

(3)蘑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

(5)大棚内湿度比外面大,植物蒸腾作用降低,消耗水分少

(6)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该生态系统中,人和家禽、家畜以农作物为食,所以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构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只能使能量实现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传递效率,C错误;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增多了生物种类,增强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图是泰州某地尝试的生态农业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既刺激了水稻生长,又促进了土壤中原有农药的分解;水稻的秸秆,用作养猪、养鸭、培育蘑菇、生产沼气,鸭粪、沼渣等用于肥田,从而生产出无污染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把很多单个生态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体现了______原理;

(2)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去向是______

(3)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该生态系统把很多单个生态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或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原理.

(2)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最终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3)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故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水稻、杂草和蔬菜.

故答案为:

(1)系统学和工程学(或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2)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3)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4)水稻、杂草和蔬菜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樟子松林,主要违反(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一般而言,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农业和林业生产为追求最大产量,常常忽略生物多样性而连年种植单一品种,这往往会造成病虫害增加,环境恶化.可见,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樟子松林,主要违反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沼气工程”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态工程,它遵循的主要原理是(  )

A整体性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是指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沼气工程”遵循的主要原理就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众多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就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的生产力.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可见,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原理.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m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但却被某些领导硬性要求种植了属于乔木的杨树作为防护林带.生态的不适应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状,远不如当地树种那样有较高的适应性,结果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呢之一.杨树不适宜栽种在少雨的地方,这种做法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农作物合理密植,遵循的是协调与平衡原理

B农作物间作套种,遵循的是整体性原理

C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的是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D某湖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农作物合理密植,遵循的是协调与平衡原理,A正确;

B、农作物间作套种,遵循的是物种多样性原理,B错误;

C、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的是整体性原理,C错误;

D、某湖中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违反的是协调与平衡原理,D错误.

故选:A.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工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