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中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对能量的充分利用和物质的良性循环

B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

A、结合图示分析,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作物的籽实、家畜、蚯蚓等可以供人们食用或利用,充分实现了物质的再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故A正确.

B、作物的籽实、家畜、蚯蚓等可以供人们食用或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提高了生态效益.故B正确.

C、虽然在有的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但本题的基本模式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物质和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不断的增值.故C错误.

D、本题生态系统无论物质还是能量均实现了多级利用,符合生态学原理.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学原理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B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C实现废物资源化,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生态农业原理是生态学原理,A正确;

B、生态农业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错误;

C、生态农业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C正确;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学原理是其主要理论基础

B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多级利用

C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生态学原理是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A正确;

B、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B错误;

C、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C正确;

D、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县一个庭院生态工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______,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

(2)构建这种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模式实现了物质______,能量______

(3)建立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以及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如黄瓜、番茄等蔬菜.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直接取食于生产者的生物,如人、鸡、鸭、猪.

(2)以沼气池为中心的生态模式实现了利用有限资源,达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废物资源化,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3)建立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五项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以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故答案为:

(1)黄瓜、番茄等蔬菜     人、鸡、鸭、猪

(2)循环再生    多级利用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在农田中进行间作套种,农作物产量增加,会使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会使其中的害虫的环境容纳量______

(2)如果使部分农田退耕还草还林,物种的丰富度会______,这属于______演替.

(3)如果养殖场规模过大,产生的大量有机废水排入河流,将会导致排污口附近含氧量下降的原因是______,下游水域藻类增生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这样就使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从而增加害虫的环境容纳量.

(2)农田退耕还草还林的过程中,农田生态系统首先演变为草原生态系统,再由草原生态系统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该演变过程中物种数量越来越多.并且这种演替原来就有生物和较好的土壤条件,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3)水中有机物过多,就会导致水体中的好氧细菌增多,消耗氧气,导致水体中含氧量减少.由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有机物被分解为无机物,导致下游水域中的N、P等无机养料大量增加,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故答案为:(1)增加  增加

(2)上升  次生

(3)耗氧细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    N、P等无机养料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大量增加,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建了一个小型生态工程,年创收上万元.如图是该家庭生态工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量来自______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突出的优点是______.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_;该青年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______

(2)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______

(3)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主要有______

(4)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D.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量来自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突出的优点是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分解作用;该青年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2)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3)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主要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

(4)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生物,如萤火虫的闪光,A错误; 

B、植物可通过物理方式传递信息,如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时间的光照才开花,B错误;

C、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如草原返青时,“绿色”的物理信息为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信息,C正确; 

D、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且这种传递都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1)太阳能、沼气     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     分解作用     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2)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

(4)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高产稳产的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______利用.影响鱼塘中某种鱼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外源性因素有______(写出两项).

(2)家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雄蚕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蚕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ZW.正常情况下,雌蚕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的数量是______条.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______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3)在家蚕的一对常染色体上有控制蚕茧颜色的黄色基因A与白色基因a(A对a显性).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B、b基因,当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黄色基因A的作用,从而使蚕茧变为白色;而b基因不会抑制黄色基因A的作用.据此推测:结黄茧蚕的基因型是______.基因型为AaBb的两个个体交配,子代出现结白色茧的概率是______

(4)家蚕的雄性个体产丝多,丝质好,为了早期分辨雌雄选择饲养,人们曾用X射线处理蚕蛹,使第2染色体上包含控制斑纹的显性基因(D)的区段移接到性染色体W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家蚕中e和f是两个位于Z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即ZeZe、ZfZf、ZeW,ZfW的受精卵将不能发育.为了只得到雄性后代,通过育种,需要得到Z染色体上所含基因情况是______雄蚕,将该雄蚕与不带有致死基因的雌蚕交配,即可达到目的.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影响鱼塘中某种鱼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外源性因素有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

(2)家蚕的体细胞中有28对染色体,雄蚕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ZZ,雌蚕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ZW.正常情况下,雌蚕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W染色体的数量是0或1或2条.研究家蚕的基因组,应研究29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3)在家蚕的一对常染色体上有控制蚕茧颜色的黄色基因A与白色基因a(A对a显性).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有B、b基因,当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黄色基因A的作用,从而使蚕茧变为白色;而b基因不会抑制黄色基因A的作用.据此推测:结黄茧蚕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结白色茧的基因型有aa--、A-B-,基因型为AaBb的两个个体交配,子代出现结白色茧的概率是+×=

(4)第2染色体上包含控制斑纹的显性基因(D)的区段移接到性染色体W上,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家蚕中e和f是两个位于Z染色体上的隐性致死基因,即ZeZe、ZfZf、ZeW,ZfW的受精卵将不能发育.为了只得到雄性后代,通过育种,需要得到Z染色体上所含基因情况是两个Z染色体上分别带有致死基因e和f的(即ZeFZEf)雄蚕,将该雄蚕与不带有致死基因的雌蚕交配,即可达到目的.

故答案为:

(1)多级        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

(2)0或1或2(全对才得分)   29

(3)AAbb或Aabb            

(4)易位       两个Z染色体上分别带有致死基因e和f的雄蚕(即ZeFZEf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江苏某县地处水乡,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是当地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请分析该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______

(3)该农业生态系统为何能提高经济效益?______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不易发生虫害的原因是______,请说出两种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桑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蚕、禽、畜.

(2)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主要原因是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3)该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农业投入),因此能提高经济效益.

(4)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该农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因此相比简单的农田生态系统,该农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不易发生虫害;根据生物学原理防治害虫的方法: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等.

故答案为:

(1)桑等生产者固定太阳能 蚕、禽、畜

(2)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3)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投入)

(4)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营养结构较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天敌防治、激素防治、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某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人们通常将大豆和玉米实施套种,大豆和玉米之间的关系为______.农田中经常发生虫害,若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废弃农田上会发生群落的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______

(2)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

(3)为了提高蔬菜产量,人们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原因是______

(4)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5)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作为饲料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的玉米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增加、减少)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大豆和玉米之间是竞争关系.虫卵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调查该农田某种害虫虫卵的密度应采用样方法.废弃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便于植物的吸收利用,因此秸秆在沼气池中处理成沼渣后肥效会提高.

(3)蘑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提高蔬菜光合作用强度,因此为了提高蔬菜产量,人们通常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

(4)“无废弃物农业”的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

(5)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作为饲料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的玉米养鸡,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改变用途的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故答案为:

(1)竞争  样方法  次生演替   

(2)微生物将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蘑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提高蔬菜光合作用强度

(4)物质循环再生    

(5)减少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现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好

B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解:A、适当增加食物链的环节,使每个环节都能获得产品,可增加对能量的利用效率,但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A错误;

B、生态农业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B正确;

C、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C正确;

D、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离开了人的作用,该系统将很快崩溃,D正确.

故选:BC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我国南方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稻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该系统中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原理.

(2)该系统将多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原理.

(3)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

(4)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原因:______

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比单纯种植蔬菜和单纯培养蘑菇带来的效益之和还要高,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原理.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该系统中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该系统将多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3)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为原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4)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故可提高蔬菜产量.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比单纯种植蔬菜和单纯培养蘑菇带来的效益之和还要高,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故答案为:

(1)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或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其他答案合理,也可给分             物质循环再生

(2)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3)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

(4)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           系统整体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以来石油农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持续下降.于是生态农业成了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生态农业模式,试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

(2)甘薯固定的太阳能,不能全部被奶牛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某昆虫喜食甘薯的叶片,起初的农药随喷洒次数的增加杀虫效果越来越差,昆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群体中存在抗药性个体的根本原因最可能是______,群体抗药性增强的实质是______;请提出两项生物防治措施: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甘薯等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消耗,进入下一营养级如被人类和奶牛等动物利用,还有一部分最终被分解者分解.

(3)在一个群体中,由于生物变异,个体间存在差异,而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使用农药是对昆虫进行了选择,无抗药性的被淘汰从而使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增多.采用生物防治在于减少农药的利用.

故答案为:

(1)甘薯  

(2)甘薯自身的呼吸消耗、被人类利用、分解者分解

(3)基因突变、药物选择使昆虫的抗药基因的频率增加、引入天敌、用性外激素诱捕害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其中利用植物秸秆中的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是一种“绿色能源”,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______.蘑菇是______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3)植物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利用微生物A所产生的______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成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4)发酵阶段常用的微生物B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水稻、杂草.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捕食.蘑菇是真菌,属于真核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或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植物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利用微生物A所产生的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成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4)发酵阶段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故答案为:

(1)水稻、杂草          捕食          真核         分解者

(2)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纤维素

(4)酵母菌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对生物学中几个关于“效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卵细胞体积大,细胞质中营养物质丰富,提高了物质运输的效率

B提高反应的温度一定能提高酶的催化效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效率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细胞体积大,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小,不利于物质运输效率的提高,A错误;

B、酶的活性具有适宜的温度,提高温度不一定提高酶的催化效率,B错误;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并不是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显示: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呈现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态势.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不断加剧.为了使西部家园在大开发中变得更加美好,有关人士呼吁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坚决遏制人为破坏.

(1)影响西部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的环境因素是______,对该地区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有______

(2)图甲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西北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①请根据调查结果,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______

②请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______

(3)图乙是宁夏地区农村“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基本实现了“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生产模式.

①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基石是______

②图中能量流向人体的途径有______;(用图中的字母表示)

③与传统农业相比,构建生态农业的目的是______(至少答两点).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影响西部生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的环境因素是水分,对该地区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法).

(2)①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随风而起;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②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可知,治理沙尘暴的措施有: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善养护;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退耕还林还草.

(3)①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该生态农业系统的基石是玉米等农作物. 

     ②图中能量流向人体的途径有A、B、D.

     ③与传统农业相比,构建生态农业的目的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故答案为:

(1)水分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取样调查法)

(2)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随风而起;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

    ②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善养护;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退耕还林还草

(3)①玉米等农作物  

     ②A、B、D

     ③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工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