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细胞工程
- 共1317题
选取A、B植株的细胞进行如如图所示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图中的①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
(2)若细胞A内含a条染色体,细胞B内含b条染色体,则“杂种细胞”内含______条染色体;若A、B植株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含______条染色体,必须用______来处理幼苗,才能得到可育的杂种植株.这两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图中①表示获取原生质体,该过程常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方法包括物理法(离心、电激、振动等)和化学法(聚乙二醇).
(3)若细胞A内含a个染色体,细胞B内含b个染色体,则“杂种细胞”内含有双亲的遗传物质,即含a+b个染色体;若A、B植株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含 个染色体,由于该个体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高度不育,但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为(a+b).与传统的育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
故答案为:
(1)酶解法(或者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
(2)a+b 秋水仙素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基因工程都能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培育作物新品种,故A正确;
B、植物体细胞杂交时,需要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壁;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采用胰蛋白酶对组织进行消耗处理,获得单个细胞;基因工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故B正确;
C、试管婴儿培育过程涉及到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故C错误;
D、利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中的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大量生产特异性强、纯度高的单克隆抗体,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植物体细胞杂交打破了生殖隔离,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A正确;
B、利用植物的体细胞杂交,可以获得杂种细胞,进而培育成杂种植株,由于不同种植物的染色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所以可以获得多倍体的杂种植株,B正确;
C、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C错误;
D、不同种植物的细胞所含染色体的种类和数目是不同的,故我们可以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差异来鉴定杂种细胞,D正确.
故选:C.
科学家利用细胞工程培育了“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如下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C表示______;由D形成E的过程称为______,
(2)图中A、B的制备,需要去除细胞壁,此时要用到______酶;从本质上讲,“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______的结果.
(3)若“白菜-甘蓝”杂种植株为四倍体,则该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______倍体,若用秋水仙素处理该花粉植株,则培育成的植株是______.(选“纯合子”或“杂合子”)
(4)“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食用部分是叶,但叶又易受昆虫危害而影响产量,科学家又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带有抗虫基因的“白菜-甘蓝”植株,请你设计实验,检测此植株的抗虫基因是否表达.
①取昆虫幼虫放到带有抗虫基因的“白菜-甘蓝”植株甲上,再取等量的、生活状态基本一致的昆虫幼虫放在______植株乙上.
②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观察(两植株上的)昆虫幼虫的生活情况.
③若______,说明甲植株的抗虫基因未得到表达;若______,说明甲植株的抗虫基因得到表达.
正确答案
原生质体的融合
脱分化(去分化)
纤维素酶和果胶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单
纯合子
长势相似的普通“白菜-甘蓝”
甲、乙植株上昆虫幼虫正常生活
甲植株上昆虫幼虫死亡,乙植株上昆虫幼虫正常生活
解析
解:(1)图C有原生质体A和B融合形成的,再生出细胞壁标志着杂种细胞的形成,由D形成E的过程是由杂种细胞脱分化成愈伤组织的过程.
(2)去细胞壁的常用方法是酶解法,即在温和的条件下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白菜和甘蓝两种生物的全套遗传物质,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使杂种植物具有相应的生物性状.
(3)花粉离体培养获取的植物体是单倍体,若用秋水仙素处理花粉植株,细胞中染色体增倍,则培养出纯合体植株.
(4)①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故甲植株是抗虫基因的“白菜-甘蓝”植株,乙植株是长势相似的普通的“白菜-甘蓝”植株.放在甲乙植株上的幼虫的种类、数目和生理状况也相同.观察两植株上的幼虫的生活状况.
③如果甲乙植株上幼虫都正常生活,说明甲植株上的抗虫基因为得到表达;如果甲植株上的幼虫死亡,而乙植株上幼虫能正常,说明甲植株的抗虫基因得到表达.
故答案为:
(1)原生质体的融合 脱分化(去分化)
(2)纤维素酶和果胶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单 纯合子
(4)①长势相似的普通“白菜-甘蓝”
③甲、乙植株上昆虫幼虫正常生活 甲植株上昆虫幼虫死亡,乙植株上昆虫幼虫正常生活
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 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一马铃薯”细胞内含(m+n )/2 条染色体;
②过程②可以通过某些物理措施促进;
③过程③不存在细胞分裂;
④这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杂种植物的培育中.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一马铃薯”细胞内含(m+n)条染色体,①错误;
②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该过程可以通过某些物理措施(离心、振动、电刺激等)促进,②正确;
③过程③表示再生出新的细胞壁,该过程不存在细胞分裂,③正确;
④这项技术还不成熟,还未广泛应用到杂种植物的培育中,④错误.
故选:D.
下列关于原生质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原生质层的结构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原生质体是植物细胞去除细胞壁后剩余的结构,A错误;
B、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细胞会死亡,因此不能用该实验检测酶解法获得原生质体的活力,B错误;
C、组成原生质体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C正确;
D、原生质体可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也可用于基因工程,作为受体细胞,D错误.
故选:C.
回答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Ⅰ、Ⅱ两题:
Ⅰ.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甲、乙两种植物的各自优势,培育高产耐盐的杂种植株.请完善图1实验流程并回答问题:
(1)A是______酶.B是______.C是______性状的幼芽.
(2)若目的植株丢失1条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而高度不育,则可用______(试剂)处理幼芽,以便获得可育的植株.
Ⅱ.图2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______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
(2)B淋巴细胞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之前需要将特定的抗原注入小鼠,该处理的实质是在小鼠体内发生______过程.
(3)经过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______和______,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Ⅰ.(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B是融合的原生质体.C是耐盐性状的胚状体.
(2)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芽,可以使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使丢失1条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的植株可育.
Ⅱ.(1)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础.
(2)操作初对小鼠注射相应抗原,该处理的实质是在小鼠体内发生体液免疫过程.
(3)经选择性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进行体内或体外培养.
故答案为:
Ⅰ.(1)纤维素酶和果胶 融合的原生质体 耐盐
(2)秋水仙素
Ⅱ(1)动物细胞培养
(2)体液免疫
(3)克隆化培养 专一抗体检测
我国科学工作者曾成功地将分别属于两个科的植物--烟草和菠菜杂交,从而获得一种新型的烟草品种.在此过程中,下列哪项不是必需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原生质体融合前不需进行脱分化,而是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进行脱分化,A错误;
B.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后,要进行再分化诱导芽和根的形成,B正确;
C.原生质体融合前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的细胞壁,C正确;
D.诱导烟草和菠菜的细胞融合后,在诱导培养基上存在五种细胞,分别是:没有融合的烟草细胞和菠菜细胞、烟草细胞自身融合的、菠菜细胞自身融合的以及烟草与菠菜融合后形成的杂种细胞,所以要筛选出所要的烟草--菠菜融合细胞,D正确.
故选:A.
在细胞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中,其技术的重要一环是将营养细胞的细胞壁除去,通常是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解破壁法处理.如将去掉了细胞壁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细胞将(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植物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功能,所以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不会吸水胀破.将营养细胞的细胞壁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解破壁法处理除去后得到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没有细胞壁的保护,在低渗溶液(清水)中会吸水膨胀直至胀破.
故选:B.
下列对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似,诱导融合方法也不完全相同,A错误;
B、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都可以跨越种属间的生殖隔离,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B正确;
C、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杂交瘤技术,为生产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C错误;
D、目前科学家终于实现了两个植物物种间的体细胞杂交,得到同时具有两个物种遗传物质的超级植物,但目前不能使它们的性状全部得以体现,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