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P元素的重要来源(常含有三聚磷酸钠),必须采用有效措施控制P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其原因是(  )

A使水体酸度大增加,腐蚀桥梁等设备

B磷酸根进入水体形成不溶性磷酸盐,再吸附杂质,日积月累,使河床抬高造成水患

C浮游植物得到养分,大量繁殖,死亡后腐败耗尽水中氧气

D磷酸盐有毒、致癌.不能进入人体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水体富营养化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P元素的重要来源(常含有三聚磷酸钠),P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植物疯涨,覆盖水面,使得水体缺氧,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厌氧菌增加,产生了有害的中间产物,对水体生物也有毒害作用,所以必须采用有效措施控制P元素大量进入水体.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活废物中常有生活污水、洗涤剂、生活垃圾、塑料袋等,对其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入河流的污水含有机物多,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

B洗涤剂帮助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C生活垃圾是土地污染的主因,且有机物降解时还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

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应减少使用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入河流的污水,内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A正确;

B、洗涤剂会造成环境的污染,B错误;

C、生活垃圾是土地污染的主因,且有机物降解时还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C正确;

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成分是乙烯经加成聚合反应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聚乙烯,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应减少使用,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内物种减少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是人类对草原的破坏,造成土地沙漠化,是人为因素造成的,A正确;

B、火山爆发是自然因素引起的,与人类的掠夺式开发无关,B错误;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引起的,与人为因素有很大的关系,C正确;

D、湿地内物种减少是由于围湖造田,过度开垦引起的,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近日,我国各地反复无常的雾霆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区域性,仅靠个人努力即可解决

B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国家经济高速的发展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人类活动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是造成雾霆等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仅靠个人努力不能解决,A错误;

B、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错误;

D、人口问题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活动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人类正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生态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测定,1985~1996年地球CO2浓度已经从0.028%增加到了0.035%,CO2浓度不断升高的可能后果是______

(2)根据国际黑皮书所列的名录,自1600年以来,在总共4226种哺乳动物中已经有36种灭绝,120种濒临灭绝;在已知的8684种鸟类中,已经有94种灭绝,187种濒临灭绝…这些数据反映出的生态问题是______下降(或锐减).

(3)据美国肿瘤研究所报告,紫外线辐射增强可诱发皮肤癌.现在仅美国每年皮肤癌患者就多达20~60万,这可能与______减少(或破坏)有关.

(4)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为保护水资源,有人主张在河、湖底部做防水层;但也有人反对这种做法.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正确答案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臭氧层

可以减少水分的渗漏,节约水资源,缓解水危机

解析

解:(1)CO2浓度不断升高可能会引起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等.

(2)根据国际黑皮书所列的名录,自1600年以来,在总共4226种哺乳动物中已经有36种灭绝,120种濒临灭绝;在已知的8684种鸟类中,已经有94种灭绝,187种濒临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锐减.

(3)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破坏了臭氧层,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还会增加患皮肤癌、白内障的机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4)在河、湖底部做防水层可以减少水分的渗漏,节约水资源,缓解水危机.

故答案为:

(1)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2)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3)臭氧层

(4)支持做防水层的理由:可以减少水分的渗漏,节约水资源,缓解水危机.

反对做防水层的理由:破坏水底生物多样性,防水层的材料会造成环境污染,干扰地下水循环.(合理即可)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

B化石燃料大量使用

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原因是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大量的化石燃料被燃烧并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去,超出了生态系统中植物的调节能力.

因此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和木材的大量燃烧.此外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措施是一方面降低CO2排放,另一方面是植物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家用洗涤剂是污水中磷元素的重要来源(洗涤剂常含有三聚磷酸钠),大量排放含磷的生活污水,最可能导致(  )

A使水的酸度大大增加,腐蚀桥梁、闸门等设施

B磷酸根进入水中,形成多种不溶性的磷酸盐,再吸附杂质,日积月累,河床抬高造成水患

C浮游生物得到养分,大量繁殖、死亡、腐败,耗尽水中氧,水质恶化

D磷酸盐有毒、致癌,不溶于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体中有机物积蓄,含氧量下降,导致动植物大量死亡,厌氧菌滋生,无氧呼吸产生很多不彻底的代谢产物,水质恶化.

故选:C.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不但引起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1)珊瑚所受的破坏尤其严重.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______.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______,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等.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______

(2)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耐受海水酸化.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______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3)假设海水pH值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某种生物有望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这实质上是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______的过程.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______特点.

正确答案

互利共生

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主动运输

耐酸基因

全球性

解析

解:(1)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由“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可推这是一个生态系统.

(2)图示中左下侧图显示氢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出细胞,特点需要载体和能量.

(3)海水pH值在漫长的岁月中缓慢变化,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保留和积累耐酸基因,不断进化从而适应酸性环境.

(4)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

故答案为:(1)互利共生   光合作用    生态系统

(2)主动运输

(3)耐酸基因

(4)全球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要善待地球,从身边小事做起.下列行为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A就地焚烧垃圾

B提倡使用布袋购物

C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D提倡使用含磷洗衣粉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就地焚烧垃圾会导致空气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A错误;

B、提倡使用布袋购物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B正确;

C、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导致大量砍伐森林或数目,不利于生态平衡,C错误;

D、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环境污染,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十年来,某河流水质因生活污水排放等原因造成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

(1)河流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绿藻疯长及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蓝藻属于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河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

(3)如表是对河流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KJ/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____

(4)沿岸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还排放了一些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到河中,这些物质可沿

______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膜上______接受后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进而破坏人体稳态.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蓝藻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目的是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再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15.9/141.0=11.3%.

(4)沿岸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还排放了一些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到九曲河中,这些物质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膜上受体接受后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进而破坏人体稳态.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4)食物链     受体(或糖蛋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解:(1)蓝藻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目的是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再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15.9/141.0=11.3%.

(4)沿岸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还排放了一些环境激素类化学物质到九曲河中,这些物质可沿着食物链传递进入人体,被靶细胞膜上受体接受后干扰细胞正常代谢,进而破坏人体稳态.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11.3%

(4)食物链     受体(或糖蛋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成都校级期中)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 值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______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呈______色,酸雨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______(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______,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程度______;②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比例最大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

(3)长期酸雨影响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是叶绿素b,呈黄绿色;酸雨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过程,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的程度逐渐增大;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减小,自动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黄绿色[H]和ATP    C3的还原过程

(2)逐渐增大

(3)抵抗力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减小,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解析

解:(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是叶绿素b,呈黄绿色;酸雨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C3的还原过程,最后导致(CH2O)生成减少.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的程度逐渐增大;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减小,自动调节能力下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黄绿色[H]和ATP    C3的还原过程

(2)逐渐增大

(3)抵抗力      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减小,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丰台区期末)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和海水长期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而造成的,给水产养殖业造成极大的损失.下列生物中与产生这种现象关系密切的是(  )

A蓝藻类

B苔藓类

C草履虫

D细菌类

正确答案

A

解析

水华和赤潮分别是淡水和海水长期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而造成的,当大量含有机物的污水排入水域后,给水华和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础,加上适宜的温度和气候,使之爆发性繁殖,因而产生了水华和赤潮.水华中的生物主要是多种蓝藻,赤潮中的生物也有大量的蓝藻和褐甲藻等.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很多池塘常出现突然变绿并导致鱼类死亡、水质变坏变臭的现象.发生该现象的地区常有化肥或去污剂排放到溪流中,然后又进入池塘或湖泊.利用去污水、化肥水、清水和绿藻培养液,请设计实验证明化肥和去污剂是引起池水变绿的原因.

实验假设:______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3支试管,标号为A、B、C,分别注入______

第二步: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______,在______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______

实验结果:用化肥水、去污水培养的水体明显变绿,用清水培养的无明显变化.

分析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化肥和去污剂是引起池水变绿的原因,因此实验假设为:化肥水和去污水都可以促进藻类的快速生长.

(2)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水的种类(去污水、化肥水、清水),其他无关变量都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并进行不同组别自变量的处理,即取3支试管,标号为A、B、C,分别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清水、化肥水、去污水.

第二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即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绿藻培养液,在相同且有适宜光照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即(定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由于化肥水和去污水中含有藻类生长必需的N、P等元素,促进了绿藻的生长繁殖,因此用化肥水、去污水培养的水体明显变绿,而用清水培养的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

(1)实验假设:化肥水和去污水都可以促进藻类的快速生长

(2)实验步骤:第一步:等量(且适量)的清水、化肥水、去污水

第二步:等量的绿藻培养液      相同且有适宜光照

第三步:(定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原因分析:化肥水和去污水中含有藻类生长必需的N、P等元素,促进了绿藻的生长繁殖.

解析

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证明化肥和去污剂是引起池水变绿的原因,因此实验假设为:化肥水和去污水都可以促进藻类的快速生长.

(2)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水的种类(去污水、化肥水、清水),其他无关变量都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步骤为:

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并进行不同组别自变量的处理,即取3支试管,标号为A、B、C,分别注入等量(且适量)的清水、化肥水、去污水.

第二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即分别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绿藻培养液,在相同且有适宜光照的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即(定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由于化肥水和去污水中含有藻类生长必需的N、P等元素,促进了绿藻的生长繁殖,因此用化肥水、去污水培养的水体明显变绿,而用清水培养的无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

(1)实验假设:化肥水和去污水都可以促进藻类的快速生长

(2)实验步骤:第一步:等量(且适量)的清水、化肥水、去污水

第二步:等量的绿藻培养液      相同且有适宜光照

第三步:(定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原因分析:化肥水和去污水中含有藻类生长必需的N、P等元素,促进了绿藻的生长繁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物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如果某物种造成生物入侵,将会使这些地区(  )

A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B基因多样性增加

C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弱,A错误;

B、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

C、外来物种的入侵,破坏原有的食物链,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C正确;

D、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C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温室效应是由于短期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造成的,大力植树造林能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改善能源结构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A正确;

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微生物繁殖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中的溶解氧减少,B错误;

C、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D正确.

故选:B.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环境的保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