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和乳酸菌都有拟核和核糖体

B变形虫和念珠藻都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C衣藻和颤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二者都有叶绿体

D淡水水域长期被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乳酸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有细胞核,A错误;

B、变形虫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念珠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B错误;

C、衣藻是真核生物,有叶绿体,而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C错误;

D、淡水水域长期被污染,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自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

(2)图2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______性.

(3)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______

(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3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______

(5)我市许多景区水域都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晦暗,透明度减小,景致大为减色.相关

部门为了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眼见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______,并可能危害到______生物.

(6)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是: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______关系,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②草食鱼类可以______,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

正确答案

解:(1)由图1可知,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机盐浓度.

(2)由以上分析可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因此绿潮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

(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进而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

(5)向湖水中投放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取得眼见的效果,但会导致污染水体,而且还可能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生物.

(6)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形成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也可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故答案为:

(1)无机盐浓度   

(2)抵抗力稳定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   氧气

(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5)污染水体(或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6)竞争  捕食藻类

解析

解:(1)由图1可知,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无机盐浓度.

(2)由以上分析可知: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因此绿潮严重时会耗尽水中氧气.

(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导致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进而引起沉水植物的死亡.

(5)向湖水中投放化学杀藻剂虽然可以取得眼见的效果,但会导致污染水体,而且还可能危害到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生物.

(6)在水域内种植图3所示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形成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藻类,也可以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

故答案为:

(1)无机盐浓度   

(2)抵抗力稳定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   氧气

(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5)污染水体(或环境)之间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6)竞争  捕食藻类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大气平流屋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减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根据题意,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而臭氧层能够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保护生物圈.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不可能不影响生物,更不可能增多.对于农作物和人,影响更大的是对人类,可能会导致基因突变,直接危害皮肤和眼睛.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7年5月下旬,太湖无锡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下列关于此次生态灾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外来物种入侵,蓝藻大量繁殖

B引起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C此次事件将对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将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造成此次生态灾难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N、P等元素过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A错误;

B、引起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B正确;

C、此次事件会导致该水域中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C正确;

D、在湖水中投放虾、蟹等以藻类为食的动物能有效抑制藻类的增殖,减少其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有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叙述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适度升高时,海水中的植物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A正确.

B、煤作燃料燃烧后产物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会使温室效应更明显,因此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应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B正确.

C、植树造林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C正确;

D、海水温度适度升高时,植物呼吸作用加强,所以海水中的植物释放的CO2将增加,不利于阻止气温升高,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因怀疑某加工厂对邻近河水产生污染,进行检测:自上而下沿河取水样1、2、3、…10份,其中5号水样离工厂最近,进行如下检测:①检测水样中的浮游生物数量;②滤除水样中全部浮游生物后,每份水样分3等份,其中2份分别添加两种不同的无机盐(N和P),1份作为对照.然后加入标准量的浮游生物,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浮游生物量,得数据如下:

(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2)本实验的10份水样最好采取______取样法.

(3)进行浮游生物计数时使用了血球计数板(注:该计数板中1个大方格中有16个中方格),假设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5个中方格中浮游生物总数为50个,则1ml的培养液中有浮游生物数量为______

(4)从上表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工厂上游的浮游生物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工厂下游的浮游生物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

(5)检测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题干“因怀疑某加工厂对邻近河水产生污染,进行检测”结合表格2、3组实验,可得:检查某加工厂是否对邻近河水产生N和P的污染.

(2)为增强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实验的10份水样最好采取沿河等距取样法.         

(3)×16×10×1000=1.6百万个

(4)上表检测结果中对比第3组与第1组、第4组,可看出工厂上游的浮游生物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N,对比第2组与第1组、第4组可得工厂下游的浮游生物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P.            

(5)4组未作处理,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实验表格可看出添加P或N能限制浮游生物增长,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3组从第5组数据开始开始与水样基本相同,由此可得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

故答案为:(1)检查某加工厂是否对邻近河水产生N和P的污染.

(2)沿河等距         

(3)1.6百万个   

(4)N       P            

(5)该工厂排放了N污染物

解析

解:(1)由题干“因怀疑某加工厂对邻近河水产生污染,进行检测”结合表格2、3组实验,可得:检查某加工厂是否对邻近河水产生N和P的污染.

(2)为增强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本实验的10份水样最好采取沿河等距取样法.         

(3)×16×10×1000=1.6百万个

(4)上表检测结果中对比第3组与第1组、第4组,可看出工厂上游的浮游生物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N,对比第2组与第1组、第4组可得工厂下游的浮游生物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P.            

(5)4组未作处理,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由实验表格可看出添加P或N能限制浮游生物增长,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3组从第5组数据开始开始与水样基本相同,由此可得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

故答案为:(1)检查某加工厂是否对邻近河水产生N和P的污染.

(2)沿河等距         

(3)1.6百万个   

(4)N       P            

(5)该工厂排放了N污染物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海洋酸化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

C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

D控制当地的海洋酸化可以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海洋中生物群落除了鱼、藻类和微生物,还有其他生物,A错误;

B、海洋酸化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B正确;

C、生产者不能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只能利用太阳能或者化学能,C错误;

D、不允许任意引入外来物种,会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态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  )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被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急剧增长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环境污染是造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A错误;

B、自然资源被破坏是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之一,B错误;

C、大力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C正确;

D、人口急剧增长是造成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广东近年频频出现赤潮,赤潮过后往往引起大量的鱼、虾、贝类的死亡,其原因有(  )

A赤潮生物主要大量寄生在鱼、虾、贝类体内

B赤潮生物能分泌大量毒素

C赤潮大面积发生后,使海水表层的溶解氧大量减少

D赤潮生物粘附在鱼鳃及滤食性贝类的鳃片上,阻碍了它们的呼吸

正确答案

B,C,D

解析

解:A、赤潮生物生活在海水中,一般不是寄生生活,A错误;

B、赤潮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有些赤潮藻能产生毒素,毒素在贝类和鱼体内累积,使鱼虾大量死亡,B正确;

C、赤潮大面积发生后,使海水表层的溶解氧大量减少,从而抑制了鱼虾的呼吸,C正确;

D、赤潮生物也能粘附在鱼鳃及滤食性贝类的鳃片上,阻碍了其呼吸,D正确.

故选:B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是(  )

A金融危机

B土地荒漠化

C温室效应

D水资源短缺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生态环境问题是对生物圈稳态造成威胁,金融危机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A正确;

BCD、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都是对生物圈稳态的造成威胁,故属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BC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某科研小组开展酸雨与生态系统关系的研究.下表是不同pH值的酸雨对三种植物叶绿素含量(mg/g)影响的结果.

注:括号内为与同种植物对照实验的相对百分比

(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______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带呈______色,酸雨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产物)减少.由于光反应速率降低,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______,最后导致(CH2O) 生成减少.

(2)由表可知:

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影响的程度______

______

______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是叶绿素b,呈黄绿色;酸雨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减少,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后导致(CH2O) 生成减少.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的程度增大;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酸雨PH高于3.0对各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黄绿色  还原氢和ATP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①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程度逐渐增大  

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

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酸雨PH高于3.0对各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3)抵抗力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解析

解:(1)叶绿素位于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提取后经层析分离,扩散最慢的色素是叶绿素b,呈黄绿色;酸雨中的SO42-破坏叶绿素,导致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减少,将直接影响暗反应过程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后导致(CH2O) 生成减少.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①随着酸雨pH值的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的程度增大;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酸雨PH高于3.0对各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3)长期酸雨影响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黄绿色  还原氢和ATP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①叶绿素含量减小、受影响程度逐渐增大  

②比较三种植物叶绿素叶绿素含量可知,受影响更明显的是腊梅,最小的是木樨

③酸雨PH=4.0对木樨的叶绿素含量没有影响,酸雨PH高于3.0对各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

(3)抵抗力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动调节能力降低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科技进步.下列关于保护生存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通常利用沉淀反应除去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

B垃圾焚烧不仅可以用于发电,还不会带来任何新的污染

C减少使用、加强回收和再利用是治理“白色污染”的主要途径

D可通过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向废水中投加某些化学药剂,使之与废水中的某些溶解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溶的沉淀物的方法称为化学沉淀法.废水中有很多种离子都可以采用以上的原理从水中沉淀去除.工业废水中常见危害性大重金属:如 Hg、Zn、Cd、Pb、Cu 等离子和某些非金属(如 As、F 等)都可以采用化学沉淀法去除.故A对.

B、将垃圾用焚烧法处理后,垃圾能减量化,节省用地,还可消灭各种病原体,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现代的垃圾焚烧炉皆配有良好的烟尘净化装置,减轻对大气的污染.然而,垃圾焚烧后只是把部分污染物由固态转化成气态,其重量和总体积不仅未缩小,还会增加.焚烧炉尾气中排放的上百种主要污染物,组成极其复杂,其中含有许多温室气体和有毒物.当今最好的焚烧设备,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也会释放出数十种有害物质,仅通过过滤、水洗和吸附法很难全部净化.尤其是二恶英类污染物,属于公认的一级致癌物,即使很微量也能在体内长期蓄积,它对人体的作用至今无法规定 出作用阈值.焚烧灰烬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更多、更难处理.故B错.

C、治理“白色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四种:即,填埋、焚烧、回收利用和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故C对.

D、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可通过改进燃烧装置和燃烧技术等措施.故D对.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亭湖区校级月考)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②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的破坏③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④各种污染物进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①正确;

②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臭氧层的破坏,②正确;

③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③正确;

④各种污染物进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如石油泄漏、污水排放,④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物质中,会引起臭氧层破坏的是(  )

AO2

B氟利昂

CSO2

DN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氧气增加对大气是有利的,A错误;

B、氟里昂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导致地面紫外线增强,B正确;

C、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错误;

D、氮气不会破坏大气层,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6年12月12日,美国知名学术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快报》发表一篇由美国气象研究中心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超级电脑模拟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冰盖影响的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北极地区的积雪未来不会像往常一样,在夏季结束后就自动结冰.2006年11月,结冰的地方比以往的记录少了2X106km2.这些长年存在的积冰将会在未来数十年内加速融化,最早到2040年夏天,北极大部分地区就会无冰.导致北极长年积冰加速融化的根本原因是(  )

ACO2的排放量减少使全球气候变暖

BC02的排放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使全球气候变暖

D夏季北极气温骤然上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CO2的排放量减少,可缓解温室效应,A错误;

B、C02的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温室效应,B正确;

C、大气臭氧层被破坏,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B明显增加,C错误;

D、夏季,北极中心区7、8月平均气温升到零下1-2℃,最高气温一般不会超过5℃,气温变化很小,D错误.

故选:B.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环境的保护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