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利用下列实验方法或材料无法达到相应目的是(  )

A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以验证光合作用消耗CO2和O2

B利用叶片遮光部分和曝光部分的对照实验,可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C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水

D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探明CO2中的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实验,验证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A错误;

B、利用叶片遮光部分和曝光部分的对照实验可以证明: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B正确;

C、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参加反应的水,C正确;

D、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D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为光合作用中的物质转变与能量转换的模式图.图中A~E为物质,①~⑤为反应过程.请据图回答:

(1)物质A、C、E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光下能够完成的反应过程有______.C3转变成(CH2O)需要的条件有______

(3)在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中,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分布在叶绿体受光的部位,这个实验可以说明______;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换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运用的实验技术主要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质A是O2、B是ATP、C是ADP、E是CO2

(2)光合作用的所有过程均能在光下完成,即在光下能够完成的反应过程有①、②、③、④、⑤.C3转变成(CH2O)的过程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需要ATP、[H]、酶.

(3)在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中,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分布在叶绿体受光的部位,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光下释放氧气;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换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故答案:(1)氧气 二磷酸腺苷(ADP) 二氧化碳

(2)①、②、③、④、⑤ATP、[H]、酶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光下释放氧气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质A是O2、B是ATP、C是ADP、E是CO2

(2)光合作用的所有过程均能在光下完成,即在光下能够完成的反应过程有①、②、③、④、⑤.C3转变成(CH2O)的过程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需要ATP、[H]、酶.

(3)在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中,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发现细菌分布在叶绿体受光的部位,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光下释放氧气;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最终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换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故答案:(1)氧气 二磷酸腺苷(ADP) 二氧化碳

(2)①、②、③、④、⑤ATP、[H]、酶

(3)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部位,在光下释放氧气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了(  )

A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

B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水

C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

D光合作用产物中的氧气来自于反应物中的水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碘与淀粉变蓝色,曝光的一半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A正确;

B、碘与水没有颜色反应,不能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水,B错误;

C、该实验没有涉及光合作用的场所,C错误;

D、该实验没有涉及到光合作用产物中氧气来源,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物氧气中氧原子来源于水,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卡尔文研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时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假设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再设置对照组

D在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结果中,黄绿色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从上到下第三条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卡尔文在研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时,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进行实验,追踪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的途径,A错误;

B、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一提出合理假设一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检验和修正.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的假设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B正确;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数量变化是和之前数量的对比,所以可以看做是自身对照,所以无需再设对照组,C错误;

D、在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结果中,从上到下的色素带颜色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所以黄绿色色素带位于滤纸条从上到下第四条,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探究叶绿体吸收光能后是否有氧气产生,某学者设计了以下实验:制作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同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光束在照射前,用三棱镜将其分解成单色光

B临时装片应放置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

C好氧性细菌起指示作用

D水绵的带状叶绿体有利于设置对照条件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的有无,并不是光的波长,A错误;

B、实验设计的巧妙之一是将临时装片放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中,排除了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从而确保实验能够正常地进行,B正确;

C、实验设计的巧妙之二实验材料选择好氧细菌可以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C正确;

D、水绵不仅具备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而且叶绿体螺旋状地分布在细胞中,便于设置叶绿体有无光照,D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光合作用过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