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绿藻和蓝藻等藻类是广东鲮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鲮鱼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藻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有作用是______.鲮鱼与小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从图乙来看,鲮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鲮鱼、小虾、藻类,若鲮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kg.

(3)藻毒素中含有某种神经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功能,该物质能够与______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麻痹”.在免疫学上,藻毒素可以看作是一种______

(4)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的藻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②现要投喂鲮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鲮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

正确答案

(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竞争和捕食

240

突触后膜

抗原

绿藻

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解析

解:(1)在生态系统中,藻类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鲮鱼和小虾同时捕食绿藻蓝藻等藻类,鲮鱼又捕食小虾,故二者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2)由图可知,鲮鱼植食性获得能量为24×0.75=18kg,肉食性获得能量为24×0.25=6kg,设鲮鱼植食需要藻类xkg,肉食需要藻类ykg.能量传递效率为20%,故x•20%=18kg,x=90kg;y•20%•20%=6kg,y=150kg,至少需要藻类为90kg+150kg=240kg.

(3)藻毒素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是正常的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麻痹,大分子藻毒素可做抗原.

(4)①由甲图可知,PH>8时(碱性)绿藻的藻毒素含量低,二者吸收磷元素相当.

②投喂鲮鱼快速除①中的藻类应选植食性比例高的个体,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故答案为:

(1)(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竞争和捕食 

(2)240

(3)突触后膜  抗原

(4)①绿藻  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②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定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c>a+b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由于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三者的关系是a>b+c,这是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a,所以a>b+c.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创建出如图的稻鸭绿色农业生产模式,请回答

(1)在该食物网中,福寿螺与田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利用鸭子防治福寿螺与稻飞虱,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其目的是______

(3)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传递具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福寿螺和田螺有共同的食物线虫,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2)利用鸭子防治福寿螺与稻飞虱,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竞争

(2)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解:(1)福寿螺和田螺有共同的食物线虫,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

(2)利用鸭子防治福寿螺与稻飞虱,目的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鸭子与稻飞虱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竞争

(2)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乙是对图甲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图丙是通过调查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画出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A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若甲图中“→”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

(2)乙图中牛属于______营养级.要预测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种群特征是______.该图表示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______,使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丙图中北极狐占有______个营养级;北极狐和雷鸟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消耗植物的能量是______kJ.

正确答案

解:(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A和D箭头双向的,则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代表的是生产者.若甲图中“→”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①是光合作用,②⑥是呼吸作用,⑤是分解作用,③④⑦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

(2)乙图中牛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要预测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年龄组成.

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①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②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③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该图表示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丙图中,北极狐分别占有第二和第三营养级,北极狐和雷鸟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3600kJ.

根据题意:

植物→北极狐:80×÷10%=100kJ;

植物→雷鸟→北极狐:80×÷20%÷10%=2000kJ;

植物→雪兔→北极狐:80×÷20%÷10%=1500kJ;

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3600kJ.

故答案为:(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生产者    ③④⑦

(2)第二营养级    年龄组成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3)2      捕食、竞争      3600

解析

解:(1)若甲图表示碳循环示意图,A和D箭头双向的,则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代表的是生产者.若甲图中“→”仅表示CO2的流动方向,①是光合作用,②⑥是呼吸作用,⑤是分解作用,③④⑦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流动.

(2)乙图中牛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营养级.要预测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主要依据的是年龄组成.

年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①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②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③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该图表示人们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草原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丙图中,北极狐分别占有第二和第三营养级,北极狐和雷鸟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3600kJ.

根据题意:

植物→北极狐:80×÷10%=100kJ;

植物→雷鸟→北极狐:80×÷20%÷10%=2000kJ;

植物→雪兔→北极狐:80×÷20%÷10%=1500kJ;

则植物增加的能量是3600kJ.

故答案为:(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生产者    ③④⑦

(2)第二营养级    年龄组成    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3)2      捕食、竞争      3600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需水量的不断增加,许多缺水城市和地区无新的水源可开发利用,污水的回收、净化和再用已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如图是某人工湿地实现废水处理的流程图.请回答:

(1)氧化塘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形成了群落的______结构,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______.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情况下食物网越复杂,______稳定性越高.

(2)此人工湿地中的菌类等微生物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______

(3)氧化塘后部种植莲等挺水植物,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水中的浮游藻类,原因是______

(4)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垂直

生物群落

抵抗力

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太阳能和化学能

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丙和丁

解析

解:(1)氧化塘中挺水植物、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氧化塘中的风车草(生产者)、圆田螺(消费者)、细菌(分解者)等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氧化塘中有植物可以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还有化能合成微生物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3)挺水植物高大会对水面遮光,减弱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抑制浮游藻类繁殖.

(4)重金属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产生富集现象,即营养级越高所含的重金属就越多,故甲、乙为第一营养级,丙、丁为第二营养级,戊为第三营养级.

故答案为:

(1)垂直       生物群落     抵抗力

(2)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太阳能和化学能

(3)挺水植物起遮光作用,影响浮游藻类进行光合作用

(4)丙和丁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现经调查得知,丁的能量直接来自甲,直接来自乙,直接来自丙.如丁增长1kg,则至少要消耗甲多少kg(  )

A37

B55

C244

D280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丁增长1kg,至少需要消耗甲的量应该最大能量传递效率20%来进行计算.图分析,图中共有三条食物链,分别是:①甲→乙→丙→丁、②甲→乙→丁、③甲→丁,且丁的能量直接来自甲,直接来自乙,直接来自丙.所以丁增长1kg,至少需要消耗甲的量1×÷20%÷20%÷20%+1×÷20%÷20%+1×÷20%=25+10+2=37kg.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之间的循环

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已知图中B是生产者,③过程是生产者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④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根据图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判断:B是生产者,A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B错误;

C、物质循环即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C错误;

D、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工鱼塘里的某淡水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表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幼鱼与浮游动物只有捕食关系

B幼鱼和成鱼处于同一营养级

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

D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分层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故与浮游动物具有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滤食浮游藻类,故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关系,A错误;

B、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时属于第三营养级,滤食浮游藻类时属于第二营养级,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属于第三营养级,故幼鱼和成鱼不一定处于同一营养级,B错误;

C、人工鱼塘输入的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C正确;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分布范围,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下列生命现象及其生物学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

C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D细胞凋亡使细胞大量死亡,不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光合作用使无机碳转化成有机碳,促进了碳循环,但不能促进能量循环,因为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细胞分化使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因此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B正确;

C、主动运输使细胞选择性的吸收或排放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而不是使膜内外的物质浓度趋于一致,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对生物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稳定有重要作用,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水化合物

C碳酸

D碳酸盐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