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一的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代中黑鼠的基因型为。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①据此推测: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代的黄鼠与灰鼠杂交。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两  aabb       

②3    8/9        

③黑    aaBB和aaBb

(2)①A   显

②黄色:灰色:黑色=2:1:1

③相应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发生过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上A和新基因间的交叉互换

解析


知识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2 分

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该实验的思路                                                        。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

正确答案

(1)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写出其中一种即可)

(2)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若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紫花 则该白花植株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若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与其中的1个组合的杂交子一代为白花,则该白花植株的突变与之为同一对等位基因造成的。

解析

题干中的重要信息已经用蓝色标出。由于8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后代几乎全部还是紫花植株(偶然发现一株白花植株),说明是纯合体,其基因型是AABBCCDDEEFFGGHH。科学家从中选育出的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白花品系自交后代全部为白花植株,白花为隐性性状,因而白花品系一定是纯合体,花色由8对等位基因控制,可以有至少5- 6个白花品系,并且与紫花纯合体AABBCCDDEEFFGGHH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差异,又是隐性性状,其基因型可能是其中一对为隐性基因,其他全部是显性基因如: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AABBccDDEEFFGGHH等。

某同学偶然发现的白花植株也是与紫花品系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那么它可能与科学家选育的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某一个白花品系基因型相同,也许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现目的是通过杂交实验进行鉴定。假若该白花植株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相同基因型白花植株杂交后代还是白花植株,基因型不同又是仅相差一对等位基因的白花植株杂交子一代为紫花植株。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0 分

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趐红眼:长翅棕眼:小趐红眼:小趐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队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  。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

正确答案

答案:(1)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

(2)4

(3)0;1(100%)

解析

本题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应用。

(1)由于控制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故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后代出现长翅和小翅,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但无法判断眼色的显隐性。所以假设还有: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棕眼为显性,即4种。

(3)由于棕眼是显性,亲本雌性是红颜,棕眼是雄性,故子代中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0,子代雄性都表现为红眼。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_。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_______。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_______。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种配子。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_______”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_______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

正确答案

(1)1/6;终止密码(子);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4;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

(3)SⅢ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

略。

知识点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四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

灰身(B)对黑身(b)、长翅(V)对残翅(v)、细眼(R)对粗眼(r)为显性。下图是雄果蝇M的四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1)果蝇M眼睛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测定果蝇基因组的序列,需对其中的_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果蝇M与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个体杂交,子代的雄果蝇既有红眼性状又有白眼性状。

(4)果蝇M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若果蝇M与黑身残翅个体测交,出现相同比例的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后代,则表明果蝇M在产生配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基因重组,产生新的性状组合。

(5)在用基因型为BBvvRRXeY和bbVVrrXEXE的有眼亲本进行杂交获取果蝇M的同时,发现了一只无眼雌果蝇。为分析无眼基因的遗传特点,将该无眼雌果蝇与果蝇M杂交,F1性状分离比如下:

①从实验结果推断,果蝇无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号(填写图中数字)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F1果蝇为材料,设计一步杂交实验判断无眼性状的显隐性。

杂交亲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红眼细眼      

(2)5       

(3)XEXe

(4) B(或b)     v (或V)   V和v(或B和b)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

(5)①7、8(或7、或8)  无眼、有眼基因与其他各对基因间的遗传均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示例:

杂交亲本:F1中的有眼雌雄果蝇

实验分析: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无眼为隐性性状;若后代不出现形状分离,则无眼为显性性状。

解析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9 分

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     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侧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侧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                 。

(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正确答案

(1)抗病矮秆

(2)高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将纯合的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1 分

分析有关遗传病的资料,回答问题。

W是一位52岁的男性,患有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XLA),这是一种B淋巴细胞缺失所造成的免疫缺陷性疾病。据调查,W的前辈正常,从W这一代起出现患者,且均为男性,W这一代的配偶均不携带致病基因,W的兄弟在41岁时因该病去世。W的姐姐生育了4子l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其中2个儿子在幼年时因该病夭折。

(1)XLA(基因B-b)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W女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

(2)XLA的发生是因为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下列对该可遗传突变的表述,正确的是_____。

a. 该突变基因可能源于W的父亲

b. 最初发生该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

c. W的直系血亲均可能存在该突变基因

d. 该突变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相关

(3)W家族的XLA男性患者拥有控制该病的相同基因型,在未接受有效治疗的前提下,一部分幼年夭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这一事实表明______________(多选)。

a. 该致病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的影响

b. 该致病基因的表达与其他基因的表达相关

c. 患者可以通过获得性免疫而延长生命

d. 患者的寿命随致病基因的复制次数增多而变短

(4)W的女儿与另一家族中的男性Ⅱ-3结婚,Ⅱ-3家族遗传有高胆固醇血症(如图18),该病是由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导致。Ⅱ-7不携带致病基因。

W的女儿与Ⅱ-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两人育有一子,这个孩子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是____。

(5)若W的女儿怀孕了第二个孩子,同时考虑两对基因,这个孩子正常的概率是_____。

正确答案

答案:    (1)伴X隐性             XBXb

(2)b

(3)a b

(4)1/4

(5)9/16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系谱图。

(1) W的姐姐生育了4子1女,儿子中3个患有该病,说明不是Y染色体遗传,根据男性患者多与女性患者,最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W男性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配偶不携带致病基因,故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

(2) 因为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故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W的父亲,故A错误;

最初发生基因突变的生殖细胞参与了受精才能遗传给后代,故B正确;

W的父亲不可能存在致病基因,故C错误;该基因是否表达与性别无关,故D错误。

(3) 由于男性患者一部分幼年天折,一部分能活到四、五十岁,说明致病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影响,故A正确;

由于患者关于该病的基因型相同,其他基因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故可能受其他基因的表达的影响,故B正确;

由于患者都没有接受有效治疗,故不能得出可以通过获得性免疫而延长寿命的结论,故C错误;

患者的寿命与复制次数的关系不能得出,故D错误。

(4) 分析图18,由于11-7不携带致病基因,高胆固醇血症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不可能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11-4正常,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则I-1一定是杂合子,11-3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他与W的女儿结婚,后代携带高胆固醇血症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X 1/2=1/4。

(5) W的女儿与11-3彼此不携带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W女儿的基因型为XBXb,因此他们的孩子患血中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的概率为1/4,因此他们的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1/4) X (1-1/4)=9/16。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_________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_________,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_________,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_________。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 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2种子,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个F3株系。理论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4种,那么在这4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非同源染色体(1分);自由组合(1分);随机结合(1分);相等(1分);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1分);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1分)

(2)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2分);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2分);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2分);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2分)

解析

(1)若抗锈病与感锈病、无芒与有芒分别受A/a、B/b这两对等基因控制,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4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AABB、AAbb、aaBB、aabb,若要使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F1与F2均相同,则两个亲本组合只能是AABB(抗锈病无芒)×aabb(感锈病有芒)、AAbb(抗锈病有芒)×aaBB(感锈病无芒),得F1均为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须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才能使两组杂交的F2完全一致,同时受精时雌雄配子要随机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同。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F1为AaBb,F2植株将出现9种不同的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可见F2自交最终可得到9个F3株系,其中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中有一对基因为杂合子,自交后该对基因决定的性状会发生性状分离,依次是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 、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知识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20 分

图1是一个常染色体遗传病的家系系谱。致病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图2显示的是A和a基因区域中某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分别提取家系中Ⅰ12和Ⅱ1的DNA,经过酶切、电泳等步骤,再用特异性探针做分子杂交,结果见图3。

(1)Ⅱ2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

(2)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q。如果Ⅱ2与一个正常男性随机婚配,他们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_________。如果第一个孩子是患者,他们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请简要解释这种现象。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4)B和b是一对等位基因。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遗传学家对若干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个体婚配的众多后代的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后代的基因型只有AaBB 和AABb两种。据此,可以判断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

(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_________,并切割DNA双链。

(6)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_______。

正确答案

(1)AA或Aa

(2)   

(3)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4)同源     基因AaBb个体只产生Ab、aB两种类型配子,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5)特定核苷酸序列

(6)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解析

(1)无中生有,该病为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2的基因型是AA或Aa。

(2)a的基因频率为q,则有Aa占2q(1-q),aa占q2,则正常男性中Aa占,所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由于第一个孩子患病,可以确定该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a,则第二个孩子正常的概率为

(3)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原因是:不同地区基因突变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等。

(4)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存在着明显的连锁现象),所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作用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DNA双链。

(6)根据图2和图3,可以判断分子杂交所用探针与A基因结合的位置位于酶切位点①与②之间。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8 分

斑马鱼的酶D由17号染色体上的D基因编码。具体纯合突变基因(dd)的斑马鱼胚胎会发出红色荧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基因整合到斑马鱼17号染色体上,带有G基因的胚胎能够发出绿色荧光。未整合G基因的染色体的对应位点表示为g。用个体M和N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1)在上述转基因实验中,将G基因与质粒重组,需要的两类酶是       和       。将

重组质粒显微注射到斑马鱼           中,整合到染色体上的G基因               后,

使胚胎发出绿色荧光。

(2)根据上述杂交实验推测

a.       代M的基因型是            (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 DDGG            b. DFGg                 c. DdGG                   d. DdGg

(3)杂交后,出现·绿荧光(基友红色又有绿色荧光)胚胎的原因是亲代           (填

“M”或“N”)的初级精(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           发生

了交换,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重组。通过记录子代中红·绿荧光胚胎数量与胚胎总数,可计

算得到该亲本产生的重组配子占其全部配子的比例,算式为

正确答案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连接酶    受精卵  表达

(2)b    b、d

(3)N   非姐妹染色单体   4*红·绿荧光胚胎数量/胚胎总数

解析

(1)将目的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与质粒结合,首先需要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用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与质粒,使之形成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导入斑马鱼的受精卵中,整合到斑马鱼染色体上的目的基因G在斑马鱼胚胎细胞中表达会产生绿色荧光蛋白,使胚胎出现绿色荧光。

(2)由于M和N的后代中出现了红·绿荧光(dd G_)个体,且绿色荧光个体N的基因型为DdGg,故无荧光个体M一定含有d基因,不含有G基因,故M基因型一定为Ddgg。根据M(Ddgg)与N(DdGg)交配产生的只发出绿色荧光的胚胎一定含有G,故基因型包括DDGg、DdGg。

(3)M基因型为Ddgg,N基因型为DdGg,由于子代出现了红·绿荧光个体,且说明d基因与G基因整合在同一条染色体,故该胚胎产生的原因是亲本N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d和G基因同时整合在同一条17号染色体上。

知识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下一知识点 : 生物的变异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遗传的基本规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