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果蝇性别决定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性别决定关键在常染体上色;

②雌性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配子;

③雄性产生含X、Y两种性染色体的配子,且比例为1:1.

A

B

C

D①和③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性别决定关键在于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与性别无关,①错误;

②雌性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X,所以只产生含X性染色体的配子,②正确;

③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能产生含X、Y两种性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1,③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果蝇的性别决定为XY型,其体色、眼色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H/b、h、E/e控制(两队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选取表现相同的两只雌雄果蝇作亲本,杂交产生的F1表现性如下表所示,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体色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眼色基因(E/e)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已知雌果蝇某一基因型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存活,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推测,该基因型为______.F1的灰身红眼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3)要想得知具体是哪种基因型的个体不能发育存活,需要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来探究.现取纯合的黑身红眼雄性果蝇与黑身白眼雌果蝇杂交,观察子代的存活情况即可作出判断.

①若子代中有雌果蝇出现,则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不能发育存活;

②若子代______,则基因型为______的个体不能发育存活.

正确答案

解析

:(1)分析表格数据已知灰身是显性性状,眼色为伴X遗传,亲本的基因型为HhXEXe、HhXEY.

(2)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是HhXEXe、HhXEY.则后代雌果蝇中灰身红眼:黑身红眼=3:1,而表格中的比例是6:1,说明有一半的黑身红眼致死,其基因型可能为hhXEXE或hhXEXe

(3)取纯合的黑身红眼雄性果蝇HHXEY与黑身白眼雌果蝇杂交(hhXeXe),观察子代的存活情况:

①若子代中有雌果蝇出现,则基因型为hhXEXE的个体不能发育存活;

②若子代无雌果蝇出现,则基因型为hhXEXe的个体不能发育存活.

故答案为答案为:

(1)灰身 X HhXEXe、HhXEY

(2)hhXEXE或hhXEXe

(3)

①hhXEXE

②无有雌果蝇出现 hhXEXe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女娄菜为XY型性别决定植物,其叶形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小组做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杂交组合l可知,阔叶是显性性状

B杂交组合1父本和母本都是杂合子

C由杂交组合2可推断,含有窄叶基因的雄配子是不育的

D杂交组合2子代中阔叶植株只有一种基因型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由杂交组合l,阔叶与阔叶杂交后代出现了窄叶,说明阔叶是显性性状,窄叶是隐性性状,A正确;

B、杂交组合l中,阔叶与阔叶杂交,后代雌性全部是阔叶,雄性阔叶:窄叶=1:1,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X上,母本是杂合子,父本是显性个体,B错误;

C、已知阔叶是显性性状,窄叶是隐性性状.由杂交组合2,窄叶父本(隐性性状)与阔叶母本(显性性状)杂交,后代没有雌性后代,说明父本的X雄配子不育或致死;同时后代中雄性后代阔叶:窄叶=1:1,说明母本是显性杂合子,且雌配子和含Y的雄配子都是可育的,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杂交组合2中,母本是显性杂合子,子代中阔叶植株都是雄性,基因型只有一种,D正确.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果蝇的灰身与黑身由等位基因(A、a)控制,红眼与白眼由等位基因(B、b)控制,将表现型为灰身红眼的雌雄果蝇杂交,得到以下结果:

(1)亲代中雌性个体基因型是______,雄性个体基因型是:______

(2)图中的卵母细胞产生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为灰身白眼子代,请补充完整该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中染色体和基因的图形(无基因突变).

(3)红眼雄果蝇XBY与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产生的子代中,偶尔会出现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研究发现,此类白眼雌果蝇基因型为XbXbY,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XB0(0表示无Y染色体).

请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表示用棋盘法表示例外表现型个体产生的原因,填写问号处内容:

P:XBY(红眼雄蝇)×XbXb(白眼雌蝇)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 AaXBY.

(2)已知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 AaXBY,子代灰身白眼的基因型为A_XbY.又因为图中第一极体含有A基因,则图中的卵母细胞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a和b基因,如图:

(3)已知红眼雄果蝇XBY与白眼雌果蝇XbXb杂交产生的子代中,偶尔会出现白眼雌果蝇XbXbY和红眼雄果蝇XB0.说明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了XbXb和0的卵细胞,而雄果蝇产生的精子正常为XB、Y,后代为XBXbXb(致死)、XbXbY(白眼雌性)、XB0(红眼雄性)、Y0(致死).

故答案为:

(1)AaXBXb AaXBY

(2)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芦笋(2n=20)属于XY型性别决定植物,其嫩茎挺直,可供食用,当年养分的制造和积累的多少,会影响第二年嫩茎的产量,雄株产量明显高于雌株.芦笋种群中抗病和不抗病受基因A、a控制,窄叶和阔叶受B、b控制.两株芦笋杂交,子代中各种性状的比例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

(1)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确定基因A、a位于______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______染色体上.

(2)子代的不抗病阔叶雌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

(3)请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应选______植株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进行大规模生产.

(4)有人认为阔叶突变型的出现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组加倍所致.请设计实验进行判断.

实验方案:______

预测结果及结论:若观察到______,则为染色体组加倍所致;否则为基因突变所致.

(5)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用____________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抑制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不分裂,最终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在雌株中不抗病:抗病=3:1,雄株中不抗病:抗病=3:1,说明抗病与不抗病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中,且不抗病是显性性状;雌株只有阔叶,雄株既有阔叶又有窄叶,说明阔叶和窄叶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且雄株有两种表现型,说明控制阔叶和窄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且阔叶是显性性状.

(2)在雌株中不抗病:抗病=3:1,雄株中不抗病:抗病=3:1,说明抗病与不抗病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即位于常染色体中,双亲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均为Aa;雌株只有阔叶,雄株既有阔叶又有窄叶,说明阔叶和窄叶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且雄株有两种表现型,说明控制阔叶和窄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亲本雌株为杂合子,即XBXb,而子代雌株只有阔叶一种表现型,说明亲本的雄株为XBY,即亲本的雌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Xb,亲本的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在子代不抗病阔叶的雌株(AXBX)中,纯合子AAXBXB的概率为×=,杂合子的概率为1-=,则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5.

(3)根据题干可知,雄株的产生较高,因此可以用抗病阔叶雄株的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高产植株.

(4)基因突变属于点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而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因此要鉴定突变型的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组加倍所致,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即取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显微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增倍,则属染色体组加倍所致;否则为基因突变所致.

(5)人工诱导多倍体可以有用秋水仙素或低温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从而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细胞不分裂,最终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

故答案为:

(1)常   X

(2)1:5

(3)阔叶抗病雄性(或抗病阔叶雄性)

(4)取分生组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组(或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取材和镜检给)   染色体组(或同源染色体)数目增倍(或成倍增加)

(5)秋水仙素   低温   纺锤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1是人类某一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基础示意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D和d表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______性基因,基因型为______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于正常人.

(2)携带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的特点.

(3)图2是对该高胆固醇血症和白化病患者家庭的调杳情况,Ⅱ7与Ⅱ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______,为避免生下患这两.种病的孩子,Ⅱ8必需进行的产前诊断方法是______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患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孩子,其最可能原因是发生了______

(4)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的变异叫缺失.个体正常发育的内在条件是具有全套蕋因,在控制某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纏因中,如果缺失一个,个体的生活力可能会降低但能存活,如果一对基因都缺少,则会因为在个体发育中该性状无法发育形成而使个体不能存活.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ZW型,芦花与非芦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且基因位于A染色体上,现有一芦花母鸡ZbW与非芦花公鸡ZbZb杂交,子代出现了一只非芦花公鸡.请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判断这只非芦花公鸡的出现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方法一取该非芦花公鸡的部分精巢细胞用______酶处理,然后按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骤制成细胞分裂的临时装片,置于湿微镜下,找到______时期的细胞进行观察,观察染色体是否出现“拱形”结构.如果有,则是由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反之则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

方法二杂交试验法:将该非芦花公鸡与多只______(芦花、非芦花、芦花和非芦花均可)母鸡进行交配,如果子代中雌雄数量比为______,则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子代雌雄数置比为______,则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由图可知,严重患者没有LDL受体,是隐性性状,所以dd不控制LDL受体合成,可知,LDL为显性基因控制.中度患者基因组成为Dd,正常人的基因型为DD,所以Dd和dd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都高于正常人.

(2)图1中正常人接受了LDL进入细胞后,LDL表面包括了一层膜,并且脂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因此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方式,胞吞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只考虑高胆固醇血症,Ⅱ7与Ⅱ8的基因型分别是Dd和DD,子代正常的基因型为DD,概率是.如只考虑白化病,1和2都是Aa,所以7是AA或Aa,同理8也是AA或Aa,子代患高胆固醇血症概率为,子代患白化病概率为××=,所以子代患病概率为×=.可在产前进行诊断避免生下患病的孩子.如患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孩子基因组成是dd,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4)方法一:由于染色体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而基因突变不可,因此可采用显微观察法.首先要制作临时装片,取该非芦花公鸡的部分精巢细胞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精巢细胞分离开,然后按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骤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期)时期的细胞进行观察,观察染色体是否出现“拱形”结构.如果有,则是由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反之则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

方法二:如果是基因突变,则该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b;如果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片段的缺失,则该非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bZ.将该非芦花公鸡与多只芦花或非芦花母鸡进行交配.由于一个b基因丢失会造成个体生活力下降但能存活,若一对基因都丢失则个体无法存活.因此无论与哪种花色母鸡交配,如果基因突变造成的,子代中雌雄数量比为1:1;如果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子代中ZW个体将无法存活,因此子代雌雄数量比为1:2.

故答案为:

(1)显  Dd和dd 

(2)胞吞  流动性  

(3)  基因诊断(或基因检测)   基因突变

(4)

胰蛋白  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期) 染色体缺失 基因突变 

芦花和非芦花均可 1:1    1: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患乙病的男性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从理论上讲所有女儿都是患者,所有儿子都正常.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2)Ⅱ4的基因型是______.产生精子的基因型______

(3)Ⅱ2与Ⅱ3结婚,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生下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所生男孩中患病的概率是______

(4)若正常人群中,甲病的携带者出现的概率是,若Ⅲ1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正确答案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X染色体显性遗传

aaXbY

aY、aXb

解析

解:(1)根据分析,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属于隐性遗传病;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显性遗传病.

(2)Ⅱ4由于患甲病,不患乙病,故基因型是aaXbY.产生精子的基因型aY、aXb

(3)由Ⅱ2患两种病,而父母均患乙病,儿子正常,所以可推出其基因型为aaXBXb;Ⅱ3患乙病,且Ⅱ4患甲病,所以可推出Ⅱ3基因型为AAXBY或AaXBY.Ⅱ2与Ⅱ3结婚,后代中患甲病aa的概率是×=,不患甲病的概率是;不患乙病XbY的概率是,患乙病的概率是,故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生下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2××=;所生男孩中正常的概率为×=,患病的概率是

(4)由于Ⅲ1的基因型为AaXbY,由于正常人群中,甲病的携带者出现的概率是,所以Ⅲ1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X染色体显性遗传.

(2)aaXbY     aY、aXb

(3)        

(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了研究小家鼠的毛色与尾形的遗传规律,科研工作者以黄毛弯曲尾、灰毛弯曲尾、灰毛正常尾三个品系的小家鼠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毛色和尾形分别用B(b)和D(d)表示,其中至少一对基因位于X上],结果如图1.请分析回答:

(1)实验一中亲本无论正交、反交,F1的弯曲尾和正常尾个体中,雌雄比例接近1:1,说明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控制毛色和尾形的2对基因的传递符合______定律.实验二亲本中黄毛弯曲尾和灰毛正常尾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

(2)研究者在解释以上尾形的遗传现象时提出,弯曲尾基因具有致死效应,致死的基因型为______.正常情况下,弯曲尾小家鼠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含有____________个D基因.

(3)另一些研究者在解释以上尾形的遗传现象时提出,黄毛弯曲尾品系和灰毛弯曲尾品系中,在弯曲尾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a),该基因纯合致死.

①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a基因的存在______(填“能”或“不能”)解释F2弯曲尾和正常尾的数量比.

②在进一步研究中,研究者又提出,黄毛弯曲尾品系和灰毛弯曲尾品系隐性致死基因不同(分别用a1和a2表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2所示.其中a1a1和a2a2致死,a1a2不致死.a1和a2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等位基因,理由是______

③若以上假设成立,则黄毛弯曲尾品系和灰毛弯曲尾品系杂交,后代弯曲尾与正常尾的比例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控制尾形的基因位于 常染色体上,而控制毛色性状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以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作用组合定律.实验二:亲本灰毛和黄毛,子一代全部是灰毛,说明灰毛是显性性状,又因为子一代出现了正常尾,则亲本是DdXbY、ddXBXB

(2)根据题意已知弯曲尾基因具有致死效应,由于有dd个体的存在,则致死的基因型为DD.弯曲尾小家鼠(Dd)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DDdd,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Dd也分离,则产生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分别含0、2个D基因.

(3)根据题意黄毛弯曲尾品系和灰毛弯曲尾品系中,在弯曲尾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a),该基因纯合致死,即aD连锁,aaDD致死.

①根据题意若a纯合致死,已知F1的基因型为Od∥aD,其相互交配,后代OOdd(正常尾):OaDd(弯曲尾):aaDD(致死)=1:2:1.

②分析题图可知a1a2没有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所以a1和a2不属于等位基因.

③若以上假设成立,则黄毛弯曲尾(Od∥a1D)品系和灰毛弯曲(Od∥a2D)尾品系杂交,后代OOdd:Oa1Dd:Oa2Dd:a1a2DD=1:1:1:1,所以弯曲尾与正常尾的比例为3:1.

故答案为:

(1)常     自由组合    DdXbY   ddXBXB

(2)DD    0    2

(3)①能    ②不属于   a1a2没有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③3:1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基因(D)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哪项是正常男性的基因型(  )

AXDXD

BXDXd

CXDY

DXdY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XDXD是患病女性的基因型,A错误;

B、XDXd是患病女性的基因型,B错误;

C、XDY是患病男性的基因型,C错误;

D、XdY是正常男性的基因型,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一对等位基因A、a,体细胞中含有两个A、一个A和不含A的个体分别对应一种表现型,基因型、表现型及所占比例见下表.如果雌雄个体均处于生殖期,让它们随机交配一次并且每个雌性亲本产生后代数相同,则下列对F1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F1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中均有三种表现型

B正常情况下,F1中含有A基因的个体:含有a基因的个体=6:5

C正常情况下,F1中白眼雌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D正常情况下,F1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亲本中A基因的频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从题干信息可知,亲本雌性个体产生XA和Xa配子的概率为,雄性个体产生Xa和Y配子的概率为.进而可算出F1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为XAXa(粉红眼雌性):XaXa(白眼雌性):XAY(粉红眼雄性):XaY(白眼雄性)=.可见F1雌雄均只有两 种表现型,A错误;

B、F1中含A基因的个体:含有a基因的个体=(+):(++ )=6:5,B正确;

C、F1中白眼雌性个体出现的概率为,C错误;

D、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公式可知,亲本中A基因的频率为,而F1中A基因的频率为,D错误.

故选:B.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伴性遗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