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都不可育,二倍体都可育

B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不含性染色体

C基因重组发生在配子的随机结合过程中

D遗传病都能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诊断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马跟驴杂交的后代是骡子,属于二倍体,但不可育,A错误;

B、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对于无性别之分的生物体中,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性染色体,B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C错误;

D、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才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诊断,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利用卵细胞培育二倍体是某类动物育种的重要技术,其原理是经辐射处理的精子入卵后不能与卵细胞核融合,只激活卵母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代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卵细胞.关键步骤包括:①精子染色体的失活处理;②卵细胞染色体二倍体化等.请据图回答:

(1)经辐射处理可导致精子染色体断裂失活,这属于______变异.

(2)卵细胞的二倍体化有两种方法.用方法一获得的子代是纯合二倍体,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_;用方法二获得的子代通常是杂合二倍体,这是因为______ 发生了交叉互换造成的.

(3)用上述方法繁殖鱼类并统计子代性别比例,可判断其性别决定机制.若子代性别为雌性,则其性别决定为______型;若子代性别为雄性,则其性别决定为______型(YY、WW个体不能成活).

(4)已知金鱼的正常眼(A)对龙眼(a)为显性,基因B能抑制龙眼基因表达,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偶然发现一只有观赏价值的龙眼雌鱼,若用卵细胞二倍体化的方法进行大量繁殖,子代出现龙眼个体的概率为______;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雄鱼与该雌鱼杂交,子二代出现龙眼个体的概率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题意可知,辐射处理可导致精子染色体断裂,因此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由题意可知,二倍体鱼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是一个,若获得纯合二倍体,图中方法一是,可以用低温处理卵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方法二是

低温抑制极体排除,两个极体进行融合,形成二倍体,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容易发生交叉互换,所以这种方法形成的二倍体往往是杂合二倍体.

(3)若鱼的性别决定是XY型,雌鱼产生的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加倍后为XX全是雌性;若鱼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雌鱼产生的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Z或者W,加倍后是ZZ或者WW,由于WW不能成活,所以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全为雄性.

(4)由题意可知,这只有观赏价值的龙眼雌鱼的基因型是aabb,若用卵细胞二倍体化的方法进行繁殖后代的基因型全是aabb,表现为龙眼,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雄鱼与该雌鱼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子二代基因型是aabb的概率是=6.25%.

故答案应为:

(1)染色体结构

(2)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3)XY    ZW 

(4)100%   6.25%

解析

解:(1)由题意可知,辐射处理可导致精子染色体断裂,因此这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2)由题意可知,二倍体鱼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是一个,若获得纯合二倍体,图中方法一是,可以用低温处理卵细胞,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方法二是

低温抑制极体排除,两个极体进行融合,形成二倍体,由于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容易发生交叉互换,所以这种方法形成的二倍体往往是杂合二倍体.

(3)若鱼的性别决定是XY型,雌鱼产生的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加倍后为XX全是雌性;若鱼的性别决定是ZW型,雌鱼产生的卵细胞的性染色体是Z或者W,加倍后是ZZ或者WW,由于WW不能成活,所以子代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全为雄性.

(4)由题意可知,这只有观赏价值的龙眼雌鱼的基因型是aabb,若用卵细胞二倍体化的方法进行繁殖后代的基因型全是aabb,表现为龙眼,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雄鱼与该雌鱼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子二代基因型是aabb的概率是=6.25%.

故答案应为:

(1)染色体结构

(2)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3)XY    ZW 

(4)100%   6.25%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解离后的洋葱根尖应漂洗后才能进行染色

C龙胆紫溶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D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在分裂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A正确;

B、实验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利于染色体着色,B正确;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染成深色,C正确;

D、分裂期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只有后期染色体数目因着丝点的分裂而短暂加倍,所以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处在分裂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是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生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象,若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的时期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A图为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变为染色体,分布在细胞中;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B图为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B错误;

C、C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D图为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人调查了2792种植物和2315种动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果如下:

①按偶数和整数从大到小地排列起来,发现95.8%的动物的染色体数目2N=6,18,10,12,14等偶数,只有4.2%的植物和6.6%的动物染色体数目是2N=7,9,11,13等奇数.

②不论染色体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每一数值的染色体都不止一个“种”,如2N=24的植物有227种,动物有50种,2N=27的植物有10种,动物有9种.

(1)分析①,列举可能产生染色体数目为奇数的动植物的原因(两种).______

(2)分析②,回答22种动物都有24条染色体,但它们的性状不相同,从分子水平上解释,根本原因是______,直接原因是______

(3)一种小麦有14条染色体,另一种植物节节麦也有14条染色体,它们杂交后的F1不能形成配子的原因是______.要想得到节节麦和此种小麦的杂交种子还应如何做?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如果细胞中个别染色体增减,可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由偶数变为奇数,如21三体综合症;如果生物个体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单倍体,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也可能是奇数,如普通小麦的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其单倍体细胞中只有21条染色体.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各种动物性状不相同,是由于各种动物合成的蛋白质不同;而各种动物合成的蛋白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同,即基因中的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不同.

(3)一种小麦与另一种植物节节麦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它们杂交后的子代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因而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如用秋水仙素处理节节麦与此种小麦杂交得到的F1个体,导致其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则能得到可育的纯合体.

故答案为:

(1)a个别染色体增减   b未受精卵发育而成

(2)各种动物基因不同,基因中的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不同     各种动物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3)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先用节节麦与此种小麦杂交得到F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F1得到可育的纯合体

解析

解:(1)如果细胞中个别染色体增减,可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由偶数变为奇数,如21三体综合症;如果生物个体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单倍体,其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也可能是奇数,如普通小麦的体细胞含42条染色体,其单倍体细胞中只有21条染色体.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因此各种动物性状不相同,是由于各种动物合成的蛋白质不同;而各种动物合成的蛋白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同,即基因中的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不同.

(3)一种小麦与另一种植物节节麦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它们杂交后的子代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因而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如用秋水仙素处理节节麦与此种小麦杂交得到的F1个体,导致其细胞中染色体加倍,则能得到可育的纯合体.

故答案为:

(1)a个别染色体增减   b未受精卵发育而成

(2)各种动物基因不同,基因中的脱氧核甘酸排列顺序不同     各种动物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3)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    先用节节麦与此种小麦杂交得到F1,再用秋水仙素处理F1得到可育的纯合体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属于基因突变

B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产前诊断可预防所有遗传病患儿的出生

D秋水仙素作用机理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倍增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染色体中缺失一个基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而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A错误;

B、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而基因突变不能观察到,B正确;

C、产前诊断是预防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之一,但不是所有的遗传病,C错误;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了有丝分裂前期的纺锤体形成,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甲表示某野生型果蝇一条正常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序列,乙、丙是两只变异类型果蝇相应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果蝇染色体发生了易位

B白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乙、丙发生的变异类型均可用显微镜检测

D丙果蝇变异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已知甲表示某野生型果蝇一条正常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序列,乙与甲对比可知,乙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倒位,A错误;

B、白眼基因与朱红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B错误;

C、乙组发生染色体变异可在显微镜下检测,丙组发生基因突变(棒眼→球眼)不可用显微镜检测,C错误;

D、丙果蝇发生的变异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小麦的三个品系的部分染色体及基因组成:Ⅰ、Ⅱ表示染色体,D为矮杆基因,T为抗白粉病基因,R为抗矮黄病基因,均为显性,d为高秆基因.乙品系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系,丙品系由普通小麦与近缘种偃麦草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来(图中黑色部分是来自偃麦草的染色体片段).

(1)普通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数是42条,若每个染色体组包含的染色体数相同,则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2)乙品系的变异类型是______,丙品系的变异类型是______

(3)抗白粉病基因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翻译阶段,______沿着______移动,氨基酸相继地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

(4)甲和丙杂交得到F1,若减数分裂中I与I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将随机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F1产生的配子中DdR占______(用分数表示).

(5)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中矮秆抗白粉病植株再与丙杂交,后代基因型有______种(只考虑图中的有关基因).

正确答案

解:(1)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数是42条,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2÷6=7条染色体.

(2)乙品系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系,是基因重组;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

(3)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由DNA转录合成mRNA,再经过翻译合成蛋白质,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氨基酸相继地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

(4)F1的基因型是DdR(R和d连锁),经过复制后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将随机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所形成的配子类型有D、dR、DdR和无基因的配子,其中DdR占. 

(5)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中矮杆抗白粉病植株基因型为DdTⅡ,产生的配子有4种(DT、DⅡ、dT、dⅡ),而丙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类型(dRⅡ),二者杂交获得的子代的基因型为4种(DdRTⅡ、DdRⅡⅡ、ddRTⅡ、ddRⅡⅡ).

故答案为:

(1)7 

(2)基因重组 染色体结构变异 

(3)核糖体 mRNA 

(4) 

(5)4

解析

解:(1)小麦为六倍体,染色体数是42条,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42÷6=7条染色体.

(2)乙品系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系,是基因重组;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

(3)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是由DNA转录合成mRNA,再经过翻译合成蛋白质,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氨基酸相继地加到延伸中的肽链上.

(4)F1的基因型是DdR(R和d连锁),经过复制后因差异较大不能正常配对,将随机移向细胞的任何一极,所形成的配子类型有D、dR、DdR和无基因的配子,其中DdR占. 

(5)甲和乙杂交,得到的F1中矮杆抗白粉病植株基因型为DdTⅡ,产生的配子有4种(DT、DⅡ、dT、dⅡ),而丙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类型(dRⅡ),二者杂交获得的子代的基因型为4种(DdRTⅡ、DdRⅡⅡ、ddRTⅡ、ddRⅡⅡ).

故答案为:

(1)7 

(2)基因重组 染色体结构变异 

(3)核糖体 mRNA 

(4) 

(5)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由甲、乙两种植物逐步培育出戊植株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通过Ⅰ过程培育出丙种植物的方法:将甲、乙两种植物进行远缘有性杂交得到基因型为______的植株,并用______(化学物质)处理______(结构),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2)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必须诱导植物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属于______;将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属于______育种.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______(填“能”或“不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正确答案

解:(1)分析图示并结合题意可知,该育种方式为多倍体育种,其过程为:甲(bb)、乙(DD)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的植株;因基因型为bD的植株不育,因此需要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2)题图显示,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的过程中,b和D基因所在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所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易位).将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培育出的丙种植物,与亲本甲种植物和乙种植物都存在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所以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bD    秋水仙素   幼苗

(2)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诱变育种

(3)能

解析

解:(1)分析图示并结合题意可知,该育种方式为多倍体育种,其过程为:甲(bb)、乙(DD)两种植物杂交得到基因型为bD的植株;因基因型为bD的植株不育,因此需要在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加倍,从而获得基因型为bbDD的丙种植物.

(2)题图显示,由丙种植物经Ⅱ过程培育成丁植株的过程中,b和D基因所在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了易位,所以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易位).将丁植株经Ⅲ培育成戊植株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该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

(3)通过图中所示育种过程培育出的丙种植物,与亲本甲种植物和乙种植物都存在生殖隔离,是一个新物种,所以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bD    秋水仙素   幼苗

(2)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   诱变育种

(3)能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交换;

②染色体上的一些片段的增添或缺失;

③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异常精子XY的产生;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移接;

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⑦雄蜜蜂的产生;

⑧猫叫综合征的产生.

A②④⑤⑦⑧

B①②④⑥

C③④⑦⑧

D①②④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①同源染色体之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①错误;

②染色体上的一些片段的增添或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②正确;

③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③错误; 

④异常精子XY的产生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④正确;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种的易位,⑤正确;  

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⑥错误;

⑦雄蜜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细胞产生单倍体生物,只含有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⑦正确;  

⑧猫叫综合征的成因是第5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⑧正确.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人类遗传病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染色体变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