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变异
- 共2392题
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低温(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观察能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所以实验假设为:用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A正确;
B、鉴别低温是否诱导细胞内染色体加倍的依据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比较经过常温和低温下处理后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目,B正确;
C、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为剪取洋葱根尖2~3mm→解离→漂洗→染色→制片→镜检,C正确;
D、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由于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看到一个细胞完整的细胞周期,因此不可能看到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完整过程,D错误.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过程中,不需要“漂洗或冲洗”实验步骤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需制作临时装片,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A错误;
B、观察叶绿体时,制作临时装片直接观察即可,观察线粒体时,需用健那绿染色,但不需冲洗,B正确;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需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染色体数目变化,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C错误;
D、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为: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和观察,D错误.
故选:B.
生物学与实验密切相关,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用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可将染色体染色,A正确;
B、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用蒸馏水使细胞吸水涨破,不需要用甲苯,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即线粒体的染色必需在活细胞中进行,而盐酸能破坏细胞的结构导致细胞死亡,C错误;
D、萃取法提取β-胡萝卜素时,由于无水乙醇能与水混溶,是水溶性有机溶剂,所以不能作萃取剂,只宜用石油醚作萃取剂,D错误.
故选:A.
回答下列关于科学研究的问题.
Ⅰ.某同学为验证低温能诱导蚕豆(2n=12)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开展了相关研究.
(1)实验原理:低温处理根尖细胞,能够抑制______,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分裂.
(2)材料用具:蚕豆,冰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等显微操作器材,另外还需的化学试剂有______(答2种即可)等.
方法步骤:培养根尖至根长1cm左右,将其中的一半置于冰箱4℃下诱导培养36h→制作装片→显微观察并绘图
(3)结果分析:常温下的装片中,分裂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0%,细胞周期总时间为20h,则分裂间期的时间为______h;该实验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能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正确答案
解:(1)该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分裂.
(2)该实验需要用到的化学试剂有:卡诺氏液、碱性染料(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醋酸洋红、龙胆紫等)、15%盐酸、95%的酒精等.
(3)分裂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0%,细胞周期总时间为20h,则分裂间期的时间为20×(1-10%)=18h;蚕豆体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经过低温处理后,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能含有12或24条染色体.
故答案为:
(1)(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2)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或醋酸洋红、龙胆紫),15%盐酸,95%的酒精
(3)18 12或24条
解析
解:(1)该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分裂.
(2)该实验需要用到的化学试剂有:卡诺氏液、碱性染料(如改良苯酚品红染液、醋酸洋红、龙胆紫等)、15%盐酸、95%的酒精等.
(3)分裂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0%,细胞周期总时间为20h,则分裂间期的时间为20×(1-10%)=18h;蚕豆体细胞中含有12条染色体,经过低温处理后,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能含有12或24条染色体.
故答案为:
(1)(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2)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或醋酸洋红、龙胆紫),15%盐酸,95%的酒精
(3)18 12或24条
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因此用健那绿染色时,要保持细胞活性,A错误;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实验中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因为实验前后自身形成对照,B错误;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盐酸进行了水解,C错误;
D、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D正确.
故选:D.
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秋水仙素和低温处理植物的原理相似,都能够通过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A.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A错误;
B、由于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B正确;
C、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错误;
D、非同源染色体的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大蒜根尖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重组,D错误.
故选:B.
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观察线粒体、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需要选择无色或接近无色的生物材料,如人的口腔上皮细胞,A正确;
B、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故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联会现象,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所以用健那绿染液观察生活状态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实验需要保持细胞形态;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复原实验中,原生质层必须保持选择透过性,即必须保持活性,C正确;
D、菠菜叶富含叶绿体,适宜用于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原理: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A错误;
B、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不是使洋葱根尖解离,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C.
下表中给出几个有关教材经典实验的实验过程,对其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剪取在4℃低温诱导培养36h的洋葱根尖,制成装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只能发现部分细胞中的染色体加倍,A错误;
B、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膜的流动性加强,因此可分别用红色、绿色荧光剂标记人和袋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别在梯度温度环境条件下培养,通过比较红色和绿色荧光物质在细胞膜上均匀分布是所需的时间,或者比较相同时间内红色和绿色荧光物分布情况,B正确;
C、由于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单侧光处理,所以不能证明单向光刺激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C错误;
D、对照实验:第一组实验向植物提供H2O和C18O2,第二组实验向植物提供H218O和CO2,相同情况下培养,结果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中的氧来源于水而不是来源于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