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变异
- 共2392题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还没有证明引起植物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什么,A错误;
B、低温和秋水仙素都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所以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活动程序包括低温诱导、解离固定、漂洗、染色、制片等,B正确;
C、分离色素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所以胡萝卜素溶解度最大,扩散最快,C错误;
D、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时,琼脂块的体积、Naoh的扩散速度是无关变量,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是自变量,物质扩散进琼脂块的体积与琼脂块的总体积之比是因变量,D错误.
故选:B.
下列现象可能由细胞分裂各时期变化导致的,其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且根尖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因此低温使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A错误;
B、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的原因是联会紊乱,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正确;
C、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
D、XYY综合征个体是由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Y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其形成原因是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Y和Y两条染色体移向同一极所致,D正确.
故选:A.
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的重要作用是( )
①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
②加速细胞染色体复制
③使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成熟的性细胞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级,①正确;
②秋水仙素不能加速细胞染色体复制,②错误;
③秋水仙素不会使染色体联会紊乱,只有染色体组数为奇数时,染色体才会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成熟的性细胞,③错误.
故选:A.
下列实验材料与相应实验不匹配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豌豆为雌雄同株植株,并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常用于遗传杂交实验,A正确;
B、洋葱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因此染色体不会加倍,B错误;
C、麦芽提取液中含有的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并且颜色浅,因此可用作检测还原糖实验,C正确;
D、黑藻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所以可用于做观察叶绿体实验的材料,D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固定后的漂洗液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但解离后的漂洗液是蒸馏水,A错误;
B、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可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不含色素,不会形成颜色干扰,B正确;
C、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较浅,则可能是因为无水乙醇太多,C错误;
D、“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小心滴在盖玻片的边缘,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低温能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不能向两极移动,导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对染色体进行染色,B错误;
C、解离后的漂洗液是蒸馏水,C错误;
D、由于经过解离后细胞失活,所以在高倍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错误.
故选:A.
如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花粉植株A
植株B.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时期为有丝分裂前期,作用的机理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0,因为没有经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没有加倍,B错误;
C、由一个细胞最终培养成完整个体,过程属于植物组织培养,需要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C正确;
D、与杂交育种相比,该育种方法获得的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B.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三倍体植物可由二倍体植株和四倍体植株杂交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A错误;
B、低温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而不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错误;
C、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正确;
D、基因突变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不能用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毛细胞具有大液泡,可以作为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材料,但由于不含紫色色素,效果不明显,A正确;
B、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在着丝点分裂后,不能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使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观察,C错误;
D、幼芽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根,所以用于扦插的枝条应带有一定数量的幼芽以利于更好的生根,D错误.
故选:A.
冬小麦是我市重要的粮食作物,农业科技人员不断进行研究以期获得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冬小麦经过低温环境才能开花,这是由于幼苗感受低温刺激产生某种特殊蛋白质所致,该作用称为春化作用,高温、低氧、缺水等均可解除春化作用而导致冬小麦最终不能抽穗开花.请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化作用导致特定蛋白质的产生,说明______.
(2)某研究小组发现经过严寒之后,部分二倍体野生小麦突变成了四倍体小麦,合理的解释是______.突变后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野生小麦是否为同一个物种?并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
______.
(3)在育种过程中,一科研人员发现小麦早熟性状个体全为杂合子,欲探究小麦早熟性状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EE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让早熟小麦自交,统计后分析比较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结论:
①如果______,则小麦早熟性状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______,则小麦早熟性状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正确答案
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不是
与原品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
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2:l
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l
解析
解:(1)春化作用导致特定蛋白质的产生,说明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2)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经过严寒之后,部分二倍体野生小麦突变成了四倍体小麦.突变后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野生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因此突变后的四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野生小麦不是同一个物种.
(3)让早熟小麦自交,统计后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①如果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2:l,则小麦早熟性状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②如果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l,则小麦早熟性状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故答案为:
(1)春化作用(低温)激活了决定该蛋白质的基因(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
(2)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不是 与原品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不育的
(3)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2:l
②子代表现型为早熟和晚熟,比例为3:l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