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盐酸的作用是对细胞进行解离;

②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

③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鉴定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

④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越快;

⑤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观察不到染色体;

⑥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对加热杀死后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物质提纯,分别作用于R型菌落,得出实验结论;

⑦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在观察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①错误;

②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②正确;

③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鉴定二氧化碳的产生,而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都有二氧化碳,③错误;

④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越大,在滤纸上扩散越快,④正确;

⑤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所以观察不到染色体,⑤正确;

⑥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对加热杀死后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物质提纯,分别作用于R型菌落,得出实验结论,⑥错误;

⑦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清晰,所以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⑦正确.

所以,②④⑤⑦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E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______

(2)A组实验所用的试剂甲是______,观察到的颜色是______.在D组实验中,实验因变量丙是______

(3)在C组实验中若使用0.3g/mL KNO3溶液,则实验现象是______

(4)E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______.如果将常温下培养洋葱的装置移到冰箱的低温室(4℃)内再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根尖制成装片并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

正确答案

B、C、E

双缩脲试剂

紫色

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

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自动复原

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

低温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影响

解析

解:(1)试管中的显色反应无需使用显微镜,而观察B线粒体、C质壁分离、E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使用显微镜.

(2)A组实验时对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进行鉴定,根据原理,鉴定蛋白质一般使用双缩脲试剂,遇到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D组实验为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故因变量的指标为双氧水单位时间内水解生成的氧气气泡数.

(3)分析表格实验内容可知,C组实验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由于硝酸钾溶液可以被植物细胞主动吸收,刚开始先发生质壁分离,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E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如果将常温下培养洋葱的装置移到冰箱的低温室(4℃)内再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用根尖制成装片并观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影响.

故答案为:

(1)B、C、E

(2)双缩脲试剂      紫色     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

(3)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自动复原

(4)解离一漂洗一染色一制片         低温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性糖

B利用小麦叶片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实验结果是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C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象,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时,剪取低温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浸泡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

B、利用小麦叶片进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时,叶片需要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实验结果是绿色主要分布在细胞核,红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错误;

C、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不会观察到染色体,C错误;

D、进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时,剪取低温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浸泡,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错误的是(  )

A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以固定细胞的形态

B用卡诺氏液后,需用清水冲洗2次再制作装片

C改良苯酚品红染液和醋酸洋红染液均可使染色体着色

D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放在卡诺氏液中浸泡固定细胞,用酒精冲洗,接着放入解离液中解离,然后漂洗、染色、制片共4个步骤,A正确;

B、使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B错误;

C、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改良苯酚品红染液,C正确;

D、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试剂,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A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似

B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在分裂后期起作用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后得到的植株都是纯合体

D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即可得到多倍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与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似,都是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由于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秋水仙素在分裂前期起作用,B错误;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后得到的植株染色体都加倍,但不一定都是纯合体,如Aa植株处理后为AAaa,仍为杂合体,C错误;

D、由于有的单倍体幼苗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后得到的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关下列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②观察线粒体

③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④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⑤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A只有①需要对细胞染色

B①④⑤不需要用显微镜

C只有②需要活体材料

D①③⑤需要有对照或对比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需要对细胞染色的有①和②,A错误;

B、不需要用显微镜是④和⑤,B错误;

C、需要活体材料是②和③,C错误;

D、需要有对照或对比是①、③和⑤,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试剂或材料与其实验名称不符的是(  )

A盐酸--洗去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

B70%的酒精--保存土壤小动物标本

C缓冲液--探究机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D碘液--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中,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浸泡,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95%的酒精冲洗,A错误;

B、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使爬出来的动物掉入广口瓶中杀死或不易爬出,便于统计计数,B正确;

C、H2CO3/Na2HCO3构成的缓冲液维持内环境PH值稳定,使血浆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

D、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淀粉遇碘变蓝色,根据变蓝的颜色深浅判断淀粉的含量,从而判断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实验材料与方法的叙述,恰当的是(  )

A以洋葱鳞片叶为材料观察叶绿体

B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

C用低温处理洋葱根尖,观察染色体变异

D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洋葱鳞片叶无叶绿体,观察叶绿体往往选择含叶绿体较多的绿色叶肉细胞,A错误;

B、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分子的原料,而要研究DNA的复制要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低温可以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缍体的形成,造成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所以可以用低温处理洋葱根尖,观察染色体变异,C正确;

D、因为温度能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为探究低温诱导檀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的适宜温度.用洋葱(2n=16)为实验    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

I.实验步骤:

①洋葱根尖培养:在常温(25℃)下,将若干洋葱用清水培养3~5天,待根长至约1厘米时随机分为4组.

②低温诱导处理:将3组实验材料分别放置于0℃、4℃、12℃培养箱中,对照组在______下培养,每隔12小时从各组中取出部分新生根尖制片、镜检.

③制片、镜检过程如下:

Ⅱ.实验结果:只有4℃处理组在第四次取样镜检时,根尖才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其他各组材料在四次镜检中均未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请回答:

(1)图中A代表的步骤是______.目的是______

(2)本实验中对染色体染色还可以用______染料.实验过程中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_______.

(3)在12℃下培养根尖,分生区一直没有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原因是______

(4)已发生染色体加倍的分生区细胞______(能、不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

(5)若某温度下染色体加倍的洋葱根尖细胞周期为20h,分裂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0%,则分裂期细胞可能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正确答案

解:I.由于将3组实验材料分别放置于0℃、4℃、12℃培养箱中进行低温诱导处理,说明都是实验组,所以对照组应在常温(25℃)下进行.

Ⅱ.(1)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所以图中A代表的步骤是漂洗,目的是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2)实验中对染色体染色还可以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实验过程中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便于压片.

(3)在12℃下培养根尖,分生区一直没有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可能的原因是该温度相对不低,不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已发生染色体加倍的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

(5)该生物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经过低温诱导加倍后为32条染色体,在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而后期细胞含有64条染色体,因此可能含有32或64条染色体.

故答案为:

I.②25°C(常温)

Ⅱ.(1)(清水)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2)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3)该温度不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能

(5)32或64

解析

解:I.由于将3组实验材料分别放置于0℃、4℃、12℃培养箱中进行低温诱导处理,说明都是实验组,所以对照组应在常温(25℃)下进行.

Ⅱ.(1)临时装片制作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所以图中A代表的步骤是漂洗,目的是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2)实验中对染色体染色还可以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实验过程中用解离液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便于压片.

(3)在12℃下培养根尖,分生区一直没有出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可能的原因是该温度相对不低,不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已发生染色体加倍的分生区细胞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

(5)该生物体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经过低温诱导加倍后为32条染色体,在分裂前期、中期和末期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而后期细胞含有64条染色体,因此可能含有32或64条染色体.

故答案为:

I.②25°C(常温)

Ⅱ.(1)(清水)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2)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3)该温度不会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4)能

(5)32或6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为“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观察到的图象.哪一细胞的出现表明实验成功(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只有d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没有向细胞两极移动,表明实验成功,即植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人类遗传病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染色体变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