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染色体变异
- 共2392题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材料选对了就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下面有关洋葱实验材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必须是不断分裂的细胞,洋葱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A错误;
B、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分裂,B错误;
C、表皮细胞的紫色是液泡中的色素分子,而不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子,C错误;
D、洋葱表皮细胞具有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D正确.
故选:ABC.
下列有关实验课题与相应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才能看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A正确;
B、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卡诺氏夜起固定细胞形态的作用,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和验证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都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
D、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使用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使用层析液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D错误.
故选:D.
分析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相关问题
有丝分裂实验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和染色体变化的检测.研究表明:温度骤变以及秋水仙素等理化因素会使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某同学为验证低温能诱导蚕豆(2n=12)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开展了相关研究.
(1)实验原理:低温处理根尖细胞,能够抑制______,以致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分裂.
(2)材料用具:蚕豆,冰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等显微操作器材,另外还需的化学试剂有______等.
方法步骤:培养根尖,待根长至1cm左右时,将其中的一半置于冰箱4℃下诱导培养36h→制作装片→显微观察并绘图.
(3)结果分析:常温下的装片中,分裂期细胞占细胞总数的10%,细胞周期总时间为20h,则分裂间期的时间为______h;该实验中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______条染色体.
(4)农药等污染物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潜在危害大.致畸主要表现之一是细胞分裂间期的微核现象(如图19),微核与主核有相同染色效果,但体积较小.可通过观测统计微核率的大小,认识和评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请就农药污染程度对植物细胞微核产生的效应开展研究.
材料用具:培养皿,5%、10%、15%、20%的磷胺(农药)溶液,蚕豆种子、蒸馏水,显微操作器材及必要的化学试剂.假设:______.
(5)主要方法步骤:
①对蚕豆种子浸种,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根;
②______.
③按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过程,制作根尖有丝分裂装片;
④镜检并记录、统计微核.
(6)生物的遗传方式是多样的.
1760年,Kolrenter将高株烟草和矮株烟草杂交,发现其结果不同于孟德尔的豌豆株高变化的结果.到了1913年R.Emerson和E.East报道了他们对玉米穗长的研究结果,他们将纯种甜玉米(平均穗长6.63cm)和纯种爆玉米(平均穗长16.80cm)进行杂交,各自穗长变异都不大,再将F1代互交产生F2,结果如图1所示.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是一对不同的概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数量性状由多对微效基因控制,多对基因的共同作用决定表现型特征;表现型差异与决定性状的基因数目有关但与基因的种类无关;而质量性状则属于单基因控制
B.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不能从表现型来推测其基因型;许多不同的基因型可能具有相同的表现型
C.数量性状之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其性状易度量,研究的对象是群体,而不是个体
D.数量性状一般呈正态分布,基因之间都是完全显性的,可用系谱方法来研究.
(7)基于图2中数据完成下列分析与结论.
分析:______.
结论:______.
进一步研究:两种性状中的F1都是杂合体,但基因型相同,那么穗长的差异一定是由于环境的差异所引起.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什么?
(8)若是n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数量性状,则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获得的F1再互交所获得的F2中,性状极端表达的比率为______.
(9)如果说亲代和F1代的变异反映了环境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同样也作用于F2上,但如果______(操作方法),我们就有理由确定环境对F2的作用应和亲代及F1相似.
正确答案
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0%盐酸和醋酸洋红(0、2%龙胆紫)
18h
12或24
农药污染程度与植物细胞的微核率呈正相关
将萌发生根的蚕豆种子随机分成五等组、编号,每组10粒,分别浸泡在等体积的0、5%、10%、15%、20%的磷胺溶液中相同时间,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至蒸馏水中培养一定时间
D
豌豆株高的遗传中,F1表现为显性性状,F2出现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玉米穗长的遗传中,F1的平均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值之间;F2的平均值和F1大致相等,但F2的变异范围大于F1;F2的变异范围更大.
数据表明F2穗常变异范围明显增加,说明玉米穗长属于多基因遗传的数量性状;而豌豆的株高的遗传属于单基因遗传的质量性状.
(1/4)n×2
种植在同一环境中
解析
解:(1)题干信息“温度骤变以及秋水仙素等理化因素会使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说明低温处理根尖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得染色体加倍.
(2)实验的因变量是染色体数目变化,则实验过程中用20%盐酸和醋酸洋红(0、2%龙胆紫)将染色体染成深色,便于观察.
(3)细胞分裂各时期所用的时间和观察时该时期细胞数目是成正比的.分期期细胞占细胞总数10%,则分裂间期占90%,时间应该是20×90%=18小时.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2条,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数目加倍,则处于中期细胞含有12或24条染色体.
(4)根据题干信息“致畸主要表现之一是细胞分裂间期的微核现象”和“5%、10%、15%、20%的磷胺(农药)溶液”,可以假设农药污染程度与植物细胞的微核率呈正相关.
(5)主要方法步骤:①对蚕豆种子浸种,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根.②将萌发生根的蚕豆种子随机分成五等组、编号,每组10粒,分别浸泡在等体积的0、5%、10%、15%、20%的磷胺溶液中相同时间,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至蒸馏水中培养一定时间(约2个细胞周期)③一段时间后,取出已生根的种子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至蒸馏水中再培养一定时间,按“固定(卡诺固定液,冰醋酸:乙醇=1:3)→解离(20%盐酸)→漂洗(清水)→染色(醋酸洋红或2%龙胆紫)→压片”制作根尖有丝分裂装片.④镜检并记录、统计微核.由于农药等污染物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效应,最可能的结果是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随磷胺浓度增加而增大.
(6)根据题干信息“纯种甜玉米(平均穗长6.63cm)和纯种爆玉米(平均穗长16.80cm)进行杂交,各自穗长变异都不大”说明基因之间不都是完全显性的.
(7)分析表2,豌豆株高的遗传中,F1表现为显性性状,F2出现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玉米穗长的遗传中,F1的平均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值之间;F2的平均值和F1大致相等,但F2的变异范围大于F1;F2的变异范围更大.结论:数据表明F2穗常变异范围明显增加,说明玉米穗长属于多基因遗传的数量性状;而豌豆的株高的遗传属于单基因遗传的质量性状.
(8)分析一对等位基因Aa×Aa→1AA、2Aa、1aa,显性性状的概率为1/4,若是n对等位基因控制某数量性状,全显性的概率=(1/4)n,全隐性的概率也=(1/4)n,则性状极端表达的比率为(1/4)n×2.
(9)根据题干信息“确定环境对F2的作用应和亲代及F1相似”则需要把植株种植在同一环境中.
故答案为:(1)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2)20%盐酸和醋酸洋红(0、2%龙胆紫)
(3)18小时 12或24条 (4)农药污染程度与植物细胞的微核率呈正相关(其他相似描述也可)
(5)②将萌发生根的蚕豆种子随机分成五等组、编号,每组10粒,分别浸泡在等体积的0、5%、10%、15%、20%的磷胺溶液中相同时间,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并移至蒸馏水中培养一定时间(约2个细胞周期) (6)D
(7)分析:豌豆株高的遗传中,F1表现为显性性状,F2出现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比3:1.玉米穗长的遗传中,F1的平均值介于两亲本的平均值之间;F2的平均值和F1大致相等,但F2的变异范围大于F1;F2的变异范围更大.
结论:数据表明F2穗常变异范围明显增加,说明玉米穗长属于多基因遗传的数量性状;而豌豆的株高的遗传属于单基因遗传的质量性状.
(8)(1/4)n×2 (9)种植在同一环境中
洋葱是二倍体植物,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染色体加倍是由于在有丝分裂前期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不能正常的完成后期和末期这些阶段,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而低温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是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正确;
D、洋葱分生区的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体细胞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加倍后为32条,而加倍后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目为64条,D正确.
故选:B.
秋水仙素能诱导多倍体的原理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在分裂后期会自动分裂,两个染色单体分为两个染色体.纺锤丝的作用是将分裂的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然后细胞中间自动形成细胞板,最后变成两个细胞.
使用秋水仙素后,纺锤丝的合成被抑制,在后期染色单体分裂后,没有纺锤丝,不能被拉向细胞两极,于是也不会形成细胞板,细胞就不分裂,最后就形成了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故选:C.
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羟基脲是一种DNA合成抑制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多倍体细胞形成的原理是纺锤体的形成受到抑制,这样会导致细胞分裂无法完成,因此多倍体形成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细胞周期,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因此M期的部分细胞可用于染色体组型的确定,B正确;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着丝点的分裂与纺锤体的形成与否没有关系,C错误;
D、羟基脲是一种DNA合成抑制剂,因此能抑制细胞S期的活动,D错误.
故选:B.
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实验的目的是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A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正确;
C、制作装片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C错误;
D、选取根部分生区进行实验观察,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材料不适合用于相应实验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玉米为雌雄异花植株,并且由于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常用于遗传杂交实验,A正确;
B、麦芽提取液中含有的麦芽糖属于还原性糖,并且颜色浅,因此可用作检测还原糖实验,B正确;
C、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因此染色体数目不会加倍,C错误;
D、水绵和好氧细菌在一起可以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滴加3-4滴CuS04溶液,溶液呈紫色,A正确;
B、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应先在清水中漂洗,防止解离过度,再用龙胆紫溶液染色,B正确;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先进行低温处理,再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进行观察,先制片会杀死细胞,无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后与底物溶液混合,D正确.
故选:C.
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不科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低温和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正确;
B、提取绿叶中的色素时需要加入碳酸钙,其作用是防止色素被破坏,B正确;
C、视野中观察到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的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进行质壁分离的复原,所以由此不能判断该细胞正在失水,C正确;
D、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需要水浴加热,而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