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表示通湖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B、D、F均为消费者,请据图回答:

(1)图中表示生产者的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缺少的箭头是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缓解温室效应主要要减少图中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的排放量.草原中不同土壤湿度区域生长着不同的牧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

结构.

(2)若图中B获得的总能量为b KJ,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______KJ能量.

正确答案

解:(1)据图分析已知E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分解者应该有箭头指向无机环境A.温室效应主要是无机环境A中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温室效应.草原中不同土壤湿度区域生长着不同的牧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若图中B获得的总能量为bKJ,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b÷20%÷20%÷20%=125bKJ能量.

故答案为:

(1)E      C→A      A       水平

(2)125b

解析

解:(1)据图分析已知E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分解者应该有箭头指向无机环境A.温室效应主要是无机环境A中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温室效应.草原中不同土壤湿度区域生长着不同的牧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若图中B获得的总能量为bKJ,按照传递效率20%计算,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b÷20%÷20%÷20%=125bKJ能量.

故答案为:

(1)E      C→A      A       水平

(2)125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分析图1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A正确;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因此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

C、种群数量大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食用菌和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下表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如图1表示绿藻和蓝藻对水体中N元素、P元素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据此回答:

(1)P元素在细胞内参与形成的化合物有______ (答出两种).

(2)藻毒素中的PSP(麻痹性贝素)能与神经细胞膜结合,影响和阻止Na+内流,从而影响______的产生,进而抑制神经传导,导致神经性麻痹.此外,PSP也会导致人体产生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是______

(3)该湖泊受到富含P元素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首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应选择的藻类是______,理由是______.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选择这一体长鲮鱼的原因是______

(4)请补充以下罗氏沼虾所在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如图2.

正确答案

解:(1)生物体内含有P元素的化合物有ATP、核酸(DNA、RNA)和磷脂等.

(2)在神经系统中,钠离子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所以藻毒素中的PSP影响和阻止了Na+内流,则影响了动作电位的产生,进而抑神经传导,导致神经性麻痹.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

(3)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如果藻类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放植食性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此类鱼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4)根据能量流动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罗氏沼虾固定的能量有呼吸消耗、和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极利用,还有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等:

故答案为:

(1)磷脂/核酸/ATP

(2)动作电位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3)绿藻   绿藻中藻毒素含量低   植食性比例高,控制效果好

(4)

解析

解:(1)生物体内含有P元素的化合物有ATP、核酸(DNA、RNA)和磷脂等.

(2)在神经系统中,钠离子的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所以藻毒素中的PSP影响和阻止了Na+内流,则影响了动作电位的产生,进而抑神经传导,导致神经性麻痹.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

(3)两种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能力相同,但蓝藻中藻毒素量远高于绿藻,会对罗氏虾和露斯塔野鲮鱼造成危害,因此选择的藻类是绿藻.如果藻类大量繁殖也会破坏环境,所以放植食性较高的鱼类,即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此类鱼植食性比例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4)根据能量流动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罗氏沼虾固定的能量有呼吸消耗、和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下一营养极利用,还有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等:

故答案为:

(1)磷脂/核酸/ATP

(2)动作电位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3)绿藻   绿藻中藻毒素含量低   植食性比例高,控制效果好

(4)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  )

①能量输入 ②能量传递 ③能量储存 ④能量转化   ⑤能量散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即①②④⑤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_____,B为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元素在C→A过程的流动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

(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______.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根据碳循环过程可知,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D是大气,碳元素在大气(D)与生物群落(A、B、C)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3)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到无机环境.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者CO2,返回到无机环境.碳元素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4)部分含碳有机物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呼吸)

(4)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   次生演替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

(2)根据碳循环过程可知,A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生产者、D是大气,碳元素在大气(D)与生物群落(A、B、C)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3)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到无机环境.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者CO2,返回到无机环境.碳元素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4)部分含碳有机物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进行上述物质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次生演替.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2)二氧化碳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 呼吸   分解(呼吸)

(4)二氧化碳

(5)能量流动   次生演替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