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C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因而不需往农田中不断施加任何化肥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A正确;

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所以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C错误;

D、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草原生态系统是由草原地区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是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基本机能单位.下表是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各营养级的不同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kJ/(m2.年)〕.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上表种群的______;碳在各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的.

(2)在甲、乙、丙、丁、戊所构成的营养结构中,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若要调查乙(野兔)的种群密度,一般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

(3)由于某种原因使物种丁灭绝了,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则最终戊的数量会______,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4)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物种甲后发生的变化示意图.图中A表示物种甲同化的能量,则C、D表示的含义分别为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生产者的同化固定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最多的.由上表可知,丙就是生产者.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2)根据表中的各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可推知甲、乙、丙、丁、戊所构成的营养结构是:丙→乙、丁→甲→戊.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0×102+69.3×102)/(930×102)×100%=15%.乙为野兔,活动范围比较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乙(野兔)的种群密度.

(3)由于某种原因使物种丁灭绝了,物种乙代替了丁的位置,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则最终戊的数量会基本不变.但是此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遗体、残骸和粪便需要分解者分解,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利于物质循环.某一营养级固定的部分能量还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故答案为:

(1)丙       有机物

(2)15%     标志重捕法

(3)基本不变        降低

(4)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析

解: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生产者的同化固定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最多的.由上表可知,丙就是生产者.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2)根据表中的各营养级同化固定的能量,可推知甲、乙、丙、丁、戊所构成的营养结构是:丙→乙、丁→甲→戊.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0×102+69.3×102)/(930×102)×100%=15%.乙为野兔,活动范围比较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乙(野兔)的种群密度.

(3)由于某种原因使物种丁灭绝了,物种乙代替了丁的位置,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发生改变,则最终戊的数量会基本不变.但是此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4)遗体、残骸和粪便需要分解者分解,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利于物质循环.某一营养级固定的部分能量还可以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故答案为:

(1)丙       有机物

(2)15%     标志重捕法

(3)基本不变        降低

(4)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释放的研究结果.请回答:

(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______

(2)草丛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______ 现象.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______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______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为______ 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5)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是指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含碳量的比值,代谢熵越低,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效率就越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______于次生林,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______林.

正确答案

解:(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灌丛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平均值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为次生林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为2.265:2.243=1.01,高于次生林的0.44,由于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最大,所以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成熟林.

故答案为:

(1)光合     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分层     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4)次生林    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高     成熟

解析

解:(1)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化为生物群落中有机碳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与草丛相比,灌丛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原因是灌丛群落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时,为尽量减小实验误差,取样时应该随机选取多个样方,然后将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平均值记录在上表中.

(4)实验结果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过程中,植被类型为次生林阶段时土壤微生物含碳量最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在成熟林阶段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为2.265:2.243=1.01,高于次生林的0.44,由于成熟林中微生物代谢熵的值最大,所以微生物对有机碳利用效率最低的是成熟林.

故答案为:

(1)光合     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

(2)分层     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多个样方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4)次生林    此阶段微生物呼吸作用强,有机碳被快速分解

(5)高     成熟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摄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A、植物在一个区域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周围环境达到饱和,或者说是生物生长平衡,此时植被就处在一个长期的生长滞留期,这样不见得对土壤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有好处的,这样微生物的分解会降低土壤肥力得不到改善,而如果适当放牧,就可以催化这个植被系统的生长,同时动物的排泄物也是很好的肥料,对于微生物,它可以加速微生物圈的繁盛,从而保持了良好的肥力,所以合理引进动物,并适当放牧在一定程度是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的,A正确;

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会让金子塔变尖甚至倒过来,但是不一定.例如猎豹比很多它捕食的动物小,但猎豹的数目还是少一些.当然了,毛毛虫确实比树多,B错误;

C、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图中,每一部分(除分解者和原始的能量,如太阳能.)都有流向分解者,而没有流出.但是有一些分解者可以被人类或其他生物再度利用.如蚯蚓就是分解者,蚯蚓体内的能量就在蚯蚓被捕食之后流入消费者体内;蝇蛆也可以用来喂养家禽;食用菌可以作为人类食品.由此可见,这些分解者同化的能量可以被人类或其他生物继续利用,而不是直接散失掉了,C正确;

D、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桑树是生产者,蚕是一级消费者,鱼是二级消费者,鱼塘中的微生物则是分解者,物质在其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生生不息,废物得到全面的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D正确. 

故选:A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在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表明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共包括两个营养级

B图1中所有生物生产的有机物能量都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C图2中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次级消费者摄入量除以初级消费者摄入量

D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储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图1表明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但不能说明两个营养级,A错误;

B、图1中所有生物生产的有机物能量都最终来源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图2中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方法为次级消费者同化量除以初级消费者同化量,C错误;

D、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储存于生物体内的能量和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D错误.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