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输入到生态系统的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是①⑤之,A错误;
B、由于植食动物粪便是指摄入后未被同化的部分,包含在⑦中,B正确;
C、⑤⑥⑦⑧中包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散失的能量,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能之比,④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②也不能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能,且图示中二者为同一营养级,D错误.
故选:B.
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林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G4费者是______;A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_.
(2)如果该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些生物种群数量将在各自的______上下波动.
(3)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
(4)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
(5)在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所有的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它们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______
A.它们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它们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它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它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正确答案
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白杨树→B→I,白杨树→C→A,白杨树→C→D→A,白杨树→G→D→A,白杨树→G→A,苔类→E→A,苔类→F→A;从食物链中可看出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的生物,主要有I、D、A.从食物链白杨树→C→D→A、白杨树→G→D→A可看出A和D是捕食关系,从白杨树→C→A、白杨树→C→D→A中可看出,A和D都以C为食,说明了A和D既存在竞争又存在捕食关系.
(2)如果该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些生物种群数量将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3)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应从A的食物来源来考虑,A的食物来源有CDGEF,因此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还有其它同营养级生物来替代,此现象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图乙是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A的食物中C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如果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物种C将是该地区的优势种.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原因,应从物种E和F食性来考虑,两者都只以苔类为食,而苔类、物种C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因此E和F数量大为减少原因是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5)由于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它们同化的能量=n-36%n=64%n,A正确;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因此贮存在它们体内的能量=64%n-48%n=16%n,B错误;从题干中不能获得由它们流向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D错误.
故答案为:
(1)7 I、D、A 捕食和竞争
(2)K值
(3)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5)A
解析
解:(1)分析图解可知,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分别是白杨树→B→I,白杨树→C→A,白杨树→C→D→A,白杨树→G→D→A,白杨树→G→A,苔类→E→A,苔类→F→A;从食物链中可看出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的生物,主要有I、D、A.从食物链白杨树→C→D→A、白杨树→G→D→A可看出A和D是捕食关系,从白杨树→C→A、白杨树→C→D→A中可看出,A和D都以C为食,说明了A和D既存在竞争又存在捕食关系.
(2)如果该地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些生物种群数量将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3)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应从A的食物来源来考虑,A的食物来源有CDGEF,因此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还有其它同营养级生物来替代,此现象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图乙是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比例,A的食物中C所占的比例最高.因此如果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物种C将是该地区的优势种.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原因,应从物种E和F食性来考虑,两者都只以苔类为食,而苔类、物种C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因此E和F数量大为减少原因是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5)由于摄入的能量=同化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它们同化的能量=n-36%n=64%n,A正确;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因此贮存在它们体内的能量=64%n-48%n=16%n,B错误;从题干中不能获得由它们流向分解者和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CD错误.
故答案为:
(1)7 I、D、A 捕食和竞争
(2)K值
(3)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或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4)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5)A
假设将水稻田里的杂草全部清除掉,稻田生态系统中(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害虫以水稻为食物,杂草和害虫密度没有关系;故A错误.
B、杂草全部清除掉,则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B错误.
C、水稻和杂草是竞争关系,清除杂草的目的是减少杂草对水稻阳光、肥料等生活资源的竞争,增加水稻固定的能量;故C正确.
D、水稻田里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除去杂草则种间斗争减弱;故D错误.
故选C.
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与大气之间为双箭头,所以是生产者,A正确;
B、d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是分解者,B正确;
C、碳从分解者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即以CO2的形式流动,C正确;
D、图中c1→c2→c3为各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D.
如图为美国赛达伯格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cal/cm2/a),由图可知(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图中更可以看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64.6,故A错误;
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有三个去向: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未被利用,很显然未被利用的这部分能量还留在该生态系统中,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流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B错误;
C、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62.8,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2.6,因此能量传递效率=12.6/62.8×100%=20%,故C正确;
D、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主要为捕食链,故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