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是①生产者、③是无机环境(二氧化碳库);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⑤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D②④均为消费者.可以推断:①生产者、②初级消费者③无机环境④次级消费者⑤分解者.
故选:D
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类型,下列属于碳循环过程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属于氮循环,不属于碳循环,A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属于碳循环过程,B正确;
C、水蒸发至大气中属于水循环过程,不属于碳循环,C错误;
D、镉通过食物链被富集属于生物富集效应,不属于碳循环,D错误.
故选:B.
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随着营养级的递增和不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农药残留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有富集现象,即营养级递增加,农药残留递增.
故选:A.
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图甲表示海洋鱼类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乙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生产者、B分解者,A错误;
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B错误;
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5÷7.5×100%=20%,C正确;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D错误.
故选:C.
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_____,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_____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_____.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_____.
(4)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1所示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
图l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_型,e点种群数量比d点______.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 中______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图l中该种群在ad段λ大于1,故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S型.该种群数量在ad段λ小于1,故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终极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6+5=21,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21+272+90=383,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383+2265+720=3368,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为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为肉食动物,故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368≈11.4%.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4)S 减少 肉食动物的粪便 11.4%(11.37%)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有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图l中该种群在ad段λ大于1,故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S型.该种群数量在ad段λ小于1,故e点种群数量比d点减少.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终极消费者的同化量为16+5=21,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21+272+90=383,草食动物的同化量为383+2265+720=3368,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为草食动物,第三营养级为肉食动物,故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368≈11.4%.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及时补充
(4)S 减少 肉食动物的粪便 11.4%(11.37%)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