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从细胞结构来看属于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蓝藻

B乳酸菌

C水稻

D病毒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和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A正确;

B、乳酸菌是原核生物,属于分解者,B错误;

C、水稻不是原核生物,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物质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碳在绿色植物和甲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B图中的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C图中的绿色植物、乙和丙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D图中的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碳在绿色植物和甲(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

B、①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B错误;

CD、图中的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都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C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 2.5xl03kJ/m2•y

B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如果要增加该生态系统中顶位肉食动物的输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有机物的输入

D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迹效率为13.8%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输入、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消耗、未利用的能量.故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0.25+0.05+2.1+5.1)-5]×103kJ/m2.y=2.5xl03kJ/m2•y.故A正确.

B、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的目的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即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故B正确.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如果要增加该生态系统中顶位肉食动物的输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增加有机物的输入.故C正确.

D、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为[(0.25+0.05+2.1+5.1)-5]×103kJ/m2.y=2.5xl03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为(2.5+4+9+0.5)×103kJ/m2.y=16×103kJ/m2.y.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迹效率为(2.5xl03/16×103)×100%=15.6%.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用字母回答),图中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

(2)如果对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______,其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y),则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______  J/(cm2•y).

(4)农田属于湿地,在维持小气候以及水源净化、空气净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提产量的原因是______.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E不属于生物群落,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小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所以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3)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000×100%=20%;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200-112=88J/(cm2•y).

(4)湿地在维持小气候以及水源净化、空气净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 价值.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因为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   

(3)20%    88

(4)间接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 或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解:(1)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是分解者,E是无机环境,E不属于生物群落,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小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所以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3)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为200÷1000×100%=20%;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200-112=88J/(cm2•y).

(4)湿地在维持小气候以及水源净化、空气净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 价值.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因为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E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   

(3)20%    88

(4)间接  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 或抵抗力稳定性)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搞的桑基鱼塘是将部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提高并加宽塘基,在塘基上种桑,用来养蚕.这样可以做到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茧三丰收.这是哪一方面的典型例子(  )

A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

B根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C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生产者---桑树(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消费者---蚕、鱼,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桑与蚕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其它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它是依据人类需要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