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转化成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故A正确.
B、碳从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70+23+3+14)×103kJ/m2•y=1.1×105kJ/m2•y;故C错误.
D、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而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是单向流动;故D正确.
故选C.
高残留有机氯农药甲、乙可在人及动物的脂肪组织内蓄积.某湖泊生态系统农药残留量监测结果显示,水体中农药甲、乙含量分别为0.3μg/kg、0.lμg/kg,水生生物体中农药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湖泊生态系统共有5条食物链,故A错误;
B、鲫鱼和铜绿方田螺均是乌鱼的食物,所以乌鱼体内的农药来自鲫鱼和铜绿方田螺,故B错误;
C、由于生物富集效应,农药、重金属等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渐积累,故C正确;
D、与水体相比,农药甲在乌鱼体内蓄积的倍数为110/0.3,农药乙在乌鱼体内蓄积的倍数为124.4/0.1,由此可见,农药甲在乌鱼体内蓄积的倍数小于农药乙,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是CO2,A错误;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共同顺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错误;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项传递和逐级递减,所以 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但是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一般在10%到20%,C错误;
D、生态系统可通过信息调节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某草原上长期生活着兔、狐和狼,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经测定各种生物所含的能量如表[能量单位:kJ/(km2•a)].
根据如表分析,下列叙述不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这个草原生态系统共有四种生物,通过这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是比较明显的,即兔吃草,而狼、狐吃兔,同时狼吃狐,所以兔属于 初级消费者,狐属于次级消费者,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在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兔所储存能量不会超过9.5×109×20%=1.9×109kJ/(km2•a),B正确;
C、狼同化的能量包括:分解者分解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而其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同化,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C错误;
D、由题意分析已知兔吃草,而狼、狐吃兔,同时狼吃狐,所以狐和狼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D正确.
故选:C.
某草原引入一种野兔,一段时间后,发现其繁殖速度快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噬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粘液瘤病毒可以有效控制该野兔的数量.请回答:
(1)在引入的早期,野兔的种群数量大致呈______型增长.当野兔种群数量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原有的生态系统就会崩溃,这表明生态系统的______是有限的.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后,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以上事实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
(2)野兔属于______消费者,野兔的摄入量是野兔的同化量与______之和.
(3)若要研究草原中植被的破坏情况,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即______.若要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法.
正确答案
解:(1)野兔作为新物种引入后,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野兔的种群数量大致呈“J”型增长.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野兔因天敌减少,食物充足,大量繁殖,数量增加.并与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那么这个系统将被破坏,失去自我调节能力.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后,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以上事实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野兔在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为草→野兔,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野兔的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野兔同化,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
(3)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物种)丰富度,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 样方法.
故答案为:
(1)J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次生演替 方向和速度
(2)初级 粪便量
(3)(物种)丰富度 样方
解析
解:(1)野兔作为新物种引入后,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等,野兔的种群数量大致呈“J”型增长.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野兔因天敌减少,食物充足,大量繁殖,数量增加.并与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那么这个系统将被破坏,失去自我调节能力.用黏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种群数量后,草原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以上事实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野兔在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为草→野兔,属于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野兔的摄入的能量,一部分被野兔同化,一部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
(3)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物种)丰富度,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 样方法.
故答案为:
(1)J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次生演替 方向和速度
(2)初级 粪便量
(3)(物种)丰富度 样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