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目前,我市玉米秸秆已经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图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途径,其中数字表示某地块的玉米秸杆综合利用时各生物同化的总能量,据图回答:
(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玉米在生态系统中的特有作用是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考虑,图中生物可构成的食物链(网)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的功能.
(3)玉米的种群密度会影响其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过度密植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4)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图示还田方式的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玉米是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生物可构成的食物链是玉米→家畜.
(2)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玉米的种群密度会影响其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过度密植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是种内斗争剧烈.
(4)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图示还田方式的优点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故答案为:
(1)(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玉米→家畜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种内斗争剧烈(争夺光照、CO2、水分、无机盐、空间等)
(4)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能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解:(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玉米是生产者,能(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图中生物可构成的食物链是玉米→家畜.
(2)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玉米的种群密度会影响其产量,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过度密植导致产量降低的原因是种内斗争剧烈.
(4)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图示还田方式的优点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故答案为:
(1)(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玉米→家畜
(2)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种内斗争剧烈(争夺光照、CO2、水分、无机盐、空间等)
(4)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能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请据图分析回答:
(1)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④]______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①②③⑤]______作用.
(2)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从B到A的传递效率大约为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4)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填序号)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正确答案
解:(1)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其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④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群落①②③⑤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据图分析,C表示生产者,A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光合 呼吸
(2)A、B
(3)10~2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⑦
解析
解:(1)碳循环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其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④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通过生物群落①②③⑤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据图分析,C表示生产者,A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
(3)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为:
(1)光合 呼吸
(2)A、B
(3)10~2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⑦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部分物质的循环.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据图分析判断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X气体为SO2,其进入土壤中与水生成亚硫酸,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A的根从土壤或水体中直接吸收,A错误;
B、若此图为硫循环的部分示意图,X气体造成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是SO2的排放量远远超出了生物圈的自动净化能力,B正确;
C、若此图为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则图中标号①为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光合作用,C正确;
D、短时间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会造成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D正确.
故选:A.
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图1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问题:
(1)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_____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_____反射.
(3)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4)请写出食物网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若草有十分之一的能量流经该食物链,则该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最多获取的能量是草总能量的______%.
(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图2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图3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______.
正确答案
第三、第四、第五
条件
次生
草→野兔
2
6或7
①
解析
解:(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中,小型肉食动物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在中位于“第三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位于“第四营养级”;而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位于“第五营养级”.所以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
(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恐怖,是后天习或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条件反射活动,故为条件反射.
(3)在本题中虽然人为铲除杂草,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4)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是草→野兔,若草有十分之一的能量流经该食物链,则该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最多获取的能量是草总能量的×20%=2%.
(5)根据种群密度调查的取样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故①取样最合理;根据样方的计数原则:其数目为统计样方内所有个体数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原则;在本样方内共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记为:6或7.
故答案为:
(1)第三、第四、第五
(2)条件
(3)次生
(4)草→野兔 2
(5)①6或7
如图是我国农村某些地区的人工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
(2)在沼气池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成分.
(3)若全部用农作物喂猪,人体从猪肉中获得5kg的能量,至少要消耗______kg的农作物,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______的特点.
(4)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在该食物链中碳是以______形式在其中传递的.
正确答案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在沼气池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成分.
(3)若全部用农作物喂猪,人体从猪肉中获得5kg的能量,至少要消耗农作物5÷20%÷20%=125kg,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4)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农作物→猪→人(或农作物→鸡→人),在该食物链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在其中传递的.
故答案为:
(1)农作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分解者
(3)125 逐级递减
(4)农作物→猪→人(或农作物→鸡→人) 含碳有机物
解析
解:(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农作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在沼气池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成分.
(3)若全部用农作物喂猪,人体从猪肉中获得5kg的能量,至少要消耗农作物5÷20%÷20%=125kg,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4)图中的一条食物链农作物→猪→人(或农作物→鸡→人),在该食物链中碳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在其中传递的.
故答案为:
(1)农作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2)分解者
(3)125 逐级递减
(4)农作物→猪→人(或农作物→鸡→人) 含碳有机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