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和过程及特点
- 共627题
如图所示的图l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图2为某特殊环境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l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食草鸟属于初级消费者,A错误;
B、猫头鹰占有不同食物链,有不同营养级,图示中猫头鹰共占有4条食物链,分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B正确;
C、绿色植物增加G kg时,蝉增加kg,设黄雀增加体重最多是Xkg,黄雀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动物--蝉和螳螂,且它们各占一半,则
÷20%÷20%+
÷20%=
,解得X=
,C错误;
D、图1中蛇突然减少,猫头鹰可以从其他食物链获取食物,数量不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某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若要增重1kg,则需要消耗绿色植物(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小鸟到鹰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0%=20%;
昆虫到小鸟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0%=12.5%;
绿色植物到昆虫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0%=10%;
所以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若要增重1kg,则需要消耗绿色植物1÷20%÷12.5%÷10%=400kg.
故选:C.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图中1的______.
(2)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3)图2方框表示被调查地点的生态系统,用箭头画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模型.
正确答案
解:(1)根据调查结果,物种数目最多的地点是地点A,物种数目最少的地点是地点C,所以地点A物种丰富度最大,地点C物种丰富度最小.图1中ABCD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而两种松树都属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可以用C图表示.
(2)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等.
(3)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如下:
故答案为:
(1)A C
(2)土壤深浅度,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 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
(3)画出输入(光能)、输出(呼吸释放的热能)、系统内的流动(生产者到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到分解者)(2分)
解析
解:(1)根据调查结果,物种数目最多的地点是地点A,物种数目最少的地点是地点C,所以地点A物种丰富度最大,地点C物种丰富度最小.图1中ABCD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而两种松树都属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可以用C图表示.
(2)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等.
(3)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如下:
故答案为:
(1)A C
(2)土壤深浅度,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 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树木生长
(3)画出输入(光能)、输出(呼吸释放的热能)、系统内的流动(生产者到消费者和分解者、消费者到分解者)(2分)
图一是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二是对图一生物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三是人类对该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部分利用情况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消耗或产生CO2的生理过程有______(填写序号),能量转换值最大的生理过程是______(填写序号)o A、B、C、D中,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的是______.
(2)图二中的牛和人应分别对应于图一中A、B、C、D中的______.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0%,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率为18%,则人从玉米秸秆中获得的能量比值为______.
(3)图三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______,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达成这一目标的主导因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⑤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①消耗CO2,②③⑤都产生CO2,能量转换值最大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①.碳元素在A中以CO2形式存在,在B、C、D中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2)牛和人都为消费者,图一中只有C为消费者,则人从玉米秸秆中获得的能量比值为10%×18%=1.8%
(3)图三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人起了主导作用.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⑤①B、C、D
(2)C、C 1.8%
(3)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人
解析
解:(1)①是光合作用,②③⑤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①消耗CO2,②③⑤都产生CO2,能量转换值最大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①.碳元素在A中以CO2形式存在,在B、C、D中都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
(2)牛和人都为消费者,图一中只有C为消费者,则人从玉米秸秆中获得的能量比值为10%×18%=1.8%
(3)图三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人起了主导作用.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⑤①B、C、D
(2)C、C 1.8%
(3)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甲表示该生态系统尚未进行污水处理时的能量流动,其中①~③表示生理过程,字母a~d和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kJ.m-2.a-1);图乙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和营养结构,次级消费者排出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______(填字母)中,次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______kJ•m-2•a-1,过程③表示______.
(2)该湿地生态系统______(填“是”或“不”)处于稳定状态,理由是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减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______.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制是______.
(4)当人工湿地公园投入使用后,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不但净化城市污水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场所,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价值.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初级消费者排出的食物残渣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它的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的同化量a、c;次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是初级消费者的;次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d=28085-22950-135-4600=400;b=d+190+1300=400+190+1300=1890;过程④表示分解者分解腐殖质,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各营养级和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50450+7800+1300+55+278850=87780,该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生产者的同化量=87400,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87780大于输入的能量87400,生态系统不稳定.
(3)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减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竞争、寄生或捕食.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4)当人工湿地公园投入使用后,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不但净化城市污水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场所,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和间接使价值.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c 1890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不 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
(3)竞争、寄生或捕食 负反馈调节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能量 直接和间接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初级消费者排出的食物残渣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它的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的同化量a、c;次级消费者排出的粪便是初级消费者的;次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d=28085-22950-135-4600=400;b=d+190+1300=400+190+1300=1890;过程④表示分解者分解腐殖质,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各营养级和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50450+7800+1300+55+278850=87780,该生态系统输入的能量=生产者的同化量=87400,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87780大于输入的能量87400,生态系统不稳定.
(3)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数量增加导致另一种动物数量减少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是竞争、寄生或捕食.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4)当人工湿地公园投入使用后,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有机物.建成后的湿地公园不但净化城市污水也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场所,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直接和间接使价值.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c 1890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不 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大于输入的能量
(3)竞争、寄生或捕食 负反馈调节
(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的能量 直接和间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