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表是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溶液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处理及结果,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

B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的原因是控制单一变量

C实验结果说明适宜浓度萘乙酸溶液能促进插条生根

D萘乙酸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A组为蒸馏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所以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与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的作用效果进行对照,A正确;

B、实验过程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所以除了自变量之外,其他的变量即各组实验的温度、处理时间等要一致,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实验组B、C、D中生根条数都比对照组多,说明适宜浓度萘乙酸溶液能促进插条生根,C正确;

D、根据表中数据,当萘乙酸溶液浓度低于400mg/L时,萘乙酸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越强;超出后,萘乙酸溶液浓度越高,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起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 NAA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如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

A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NAA促进生根效果与其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c

D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A正确;

B、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枝条生根效果与生长素的浓度有关,与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没有直接的关系,B错误;

C、由于图中NAA浓度大于c时插条平均生根数目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C错误;

D、由于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NAA溶液,其它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处理时间应相同,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萘乙酸(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的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在预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又 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探究萘乙酸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

(1)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月季枝条若干,烧杯、培养皿、量 筒、NAA、蒸馏水等.

(2)配制一系列具有浓度梯度的萘乙酸溶液5份,编号为1~5号. 

(3)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月季枝条随机均分为 5 等份;

第二步:将5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 1~5 号NAA溶液中; 第三步:一天后,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 第四步:每天对扦插的枝条生根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用萘乙酸处理枝条的形态学______(上端/下端).

预实验中,当NAA的浓度为12mg•L-1时,几乎不生根的原因是______

②正式实验中配制的 NAA 溶液浓度应该依次为______.(浓度梯 度差为 1.0mg/L).

③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因变量是______,同时要严格 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任举二例)

正确答案

解:(3)实验步骤:①实验过程中用萘乙酸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预实验中,当NAA的浓度为12mg•L-1时,NAA 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

②从实验结果看出,促进插条生根最适萘乙酸浓度应在4ppm左右,题中要求浓度梯度差为1.0ppm,因此配制的NAA溶液浓度应依次为2ppm、3ppm、4ppm、5ppm、6ppm.

③从实验目的和实验设置看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NAA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的数量(或长度),同时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如每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的状况相同等.

故答案为:

①下端    NAA 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

②2 mg/L、3 mg/L、4 mg/L、5 mg/L、6 mg/L

③NAA    溶液的浓度生根的数量或根的平均长度   每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的状况相同等

解析

解:(3)实验步骤:①实验过程中用萘乙酸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下端.预实验中,当NAA的浓度为12mg•L-1时,NAA 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

②从实验结果看出,促进插条生根最适萘乙酸浓度应在4ppm左右,题中要求浓度梯度差为1.0ppm,因此配制的NAA溶液浓度应依次为2ppm、3ppm、4ppm、5ppm、6ppm.

③从实验目的和实验设置看出,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NAA溶液的浓度,因变量是生根的数量(或长度),同时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如每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的状况相同等.

故答案为:

①下端    NAA 浓度过高,抑制了枝条生根

②2 mg/L、3 mg/L、4 mg/L、5 mg/L、6 mg/L

③NAA    溶液的浓度生根的数量或根的平均长度   每组枝条处理时间长短一致、所用植物材料的状况相同等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D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根据探究的目的可知,探究的问题是,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A正确;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浸泡法处理枝条的时间较长,要求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较低;沾蘸法处理枝条的时间较短,要求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较高,B正确;

C、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确定合适实验浓度范围,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C正确;

D、本实验是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要满足单一变量原则,所以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时间长短要一致,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是生物生命活动的两种调节方式.分析回答:

Ⅰ.为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进行了有关的实验.

(1)图1为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配制系列浓度的操作示意图(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对5号试管、6号试管的操作是______

(2)下表为该小组实验数据记录表.由数据可知,从(浓度)开始抑制生根.

Ⅱ.图2为突触模式图.

(3)在图2下面的方框内用箭头表示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的方向.

(4)若①内的氧浓度为A,①外的氧浓度为B,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A______于B.

(5)若物质③是一种兴奋性递质,则其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膜外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可知,对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移去1mL溶液,经保证各烧杯中溶液量相等,该操作体现对照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为确定某浓度的2,4-D溶液对生根是促进还是抑制,应向6号烧杯注入9mL水,作为对照组.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在不加2,4-D时,生根平均值为8.0,而2,4-D浓度为10-8mol/L时,生根平均值为7.3,所以说从10-8mol/L开始抑制生根.

(3)在突触上兴奋的传递只能是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即向左.

(4)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因此A处浓度小于B处.

(5)突触后膜在兴奋之前表现为外正内负,即膜外为正电位;神经递质传导到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即膜外为负电位;但是突触后膜又很快恢复为静息状态,即膜外又恢复为正电位.

故答案为:

(1)5号摇匀后取1ml弃之,6号试管加9ml水

(2)10-8mol/L

(3)←

(4)小

(5)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解析

解:(1)根据由10mL10-8mol/L的2,4-D溶液的烧杯中取1mL至2号烧杯中,再向其中注入9mL水,摇匀后取1mL至3号中,以此类推可知,对5号试管中的2,4-D溶液的操作还有移去1mL溶液,经保证各烧杯中溶液量相等,该操作体现对照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为确定某浓度的2,4-D溶液对生根是促进还是抑制,应向6号烧杯注入9mL水,作为对照组.

(2)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由于在不加2,4-D时,生根平均值为8.0,而2,4-D浓度为10-8mol/L时,生根平均值为7.3,所以说从10-8mol/L开始抑制生根.

(3)在突触上兴奋的传递只能是由突触前膜传导到突触后膜,即向左.

(4)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即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扩散,因此A处浓度小于B处.

(5)突触后膜在兴奋之前表现为外正内负,即膜外为正电位;神经递质传导到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即膜外为负电位;但是突触后膜又很快恢复为静息状态,即膜外又恢复为正电位.

故答案为:

(1)5号摇匀后取1ml弃之,6号试管加9ml水

(2)10-8mol/L

(3)←

(4)小

(5)正电位→负电位→正电位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