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成分及作用
- 共3342题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分解者,A正确;
B、图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正确;
C、①②③表示碳循环过程,而物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C正确;
D、无机环境中的CO2除来自生物呼吸作用外,还可能来自化石燃料等的燃烧,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各营养级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A正确;
B、各营养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摄取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B正确;
C、被摄取后有部分未被同化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往往被多种食物捕食不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D错误.
故选:D.
生态学家对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结果.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NP、GP、R间有如下关系:NP=GP-R.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NP表示______.
(2)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传递的效率为______.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输出的总能量为.如果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______(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4)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否属于其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______.
(5)在研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也对初级消费者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了它的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个,第二次捕获到20个,其中有标志的10个,则该种群的密度约是______个/hm2.如果第一次被捕获的个体以后更难被捕获,则调查的该种群的密度可能比实际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正确答案
解:(1)NP=GP-R,NP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④、①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2%.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871.27×102KJ/m2/a).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是通过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该生态系统散失的总的热能为12.23+501.58+0.54+79.13+192.59=786.07,即786.07×102KJ/m2/a,可见,输入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会增多.
(4)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生产者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
(5)假设种群的密度为a,则有关系:a:50=20:10,a=100个/hm2;如果第一次被捕获的个体以后更难被捕获,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10可能比实际少,从而使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
(1)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11.2%
(3)增多
(4)不属于
(5)100 偏大
解析
解:(1)NP=GP-R,NP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④、①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100%=11.2%.
(3)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871.27×102KJ/m2/a).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出是通过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该生态系统散失的总的热能为12.23+501.58+0.54+79.13+192.59=786.07,即786.07×102KJ/m2/a,可见,输入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因此,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会增多.
(4)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生产者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的一部分.
(5)假设种群的密度为a,则有关系:a:50=20:10,a=100个/hm2;如果第一次被捕获的个体以后更难被捕获,则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志的个体数10可能比实际少,从而使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
(1)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2)11.2%
(3)增多
(4)不属于
(5)100 偏大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B、C、D是乙中的四种生物.请据图回答:
(1)图中丙代表______,甲、乙、丙共同组成一个______.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和信息传递功能.
(2)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乙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调节.
正确答案
解:(1)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植物和蓝藻进行的是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而硝化细菌利用的是NH3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将大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消费者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生物群落(群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大于
(3)(一定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
解析
解:(1)由于生产者可以和大气之间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因此可以确定甲是生产者,甲和乙均有物质流向丙,因此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植物和蓝藻进行的是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而硝化细菌利用的是NH3氧化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因此如果该生态系统内还有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存在,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将大于该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由于某种因素使得消费者中B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生物群落(群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2)大于
(3)(一定的)自我调节 负反馈
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进行调查,图1是该地在某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能量流动单位:1010KJ/hm2.y),据图回答: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中大部分通过______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生产者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若顶级肉食性动物每获得1010KJ/hm2.y能量,则植食性动物需具有______(1010KJ/hm2.y)能量.(均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2)该弃耕农田上群落的演替类型为______,演替的结果将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
(3)一般采用______法来估算该地区某种野兔的种群数量.若较长时期观察并统计该野兔数量,得到图2曲线,请推测该野兔的K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向:呼吸消耗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27+38+58+14)÷(1320+324+100+227+38+58+14)=16.2%;顶级肉食性动物位于第四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3.6+1.1+0.3)÷(227+38+58+14)=1.484%,则植食性动物需具有1010÷14.84%=67.4(1010KJ/hm2.y)能量;
(2)在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导致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3)野兔的活动能力较大,调查其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推测该野兔的K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天敌入侵或与之构成竞争关系的动物迁入;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 16.2 67.4
(2)次生演替 增强
(3)标志重捕 天敌入侵或与之构成竞争关系的动物迁入
解析
解:(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向:呼吸消耗热能、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部分能量未被利用;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27+38+58+14)÷(1320+324+100+227+38+58+14)=16.2%;顶级肉食性动物位于第四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3.6+1.1+0.3)÷(227+38+58+14)=1.484%,则植食性动物需具有1010÷14.84%=67.4(1010KJ/hm2.y)能量;
(2)在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的结果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导致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3)野兔的活动能力较大,调查其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推测该野兔的K值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天敌入侵或与之构成竞争关系的动物迁入;
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 16.2 67.4
(2)次生演替 增强
(3)标志重捕 天敌入侵或与之构成竞争关系的动物迁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