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医院开始用淀粉酶替代酸来分解淀粉,如图所示为同学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

BpH为3和9的两只试管中的淀粉酶的活性相同

CpH为13的试管调到PH为7后淀粉含量基本不变

D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实验时应先将各组试管溶液pH分别调到设定数值再混合,A正确;

B、在pH为3和9时两只试管中的淀粉剩余量相同,但pH为3时,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酸也会促进淀粉水解,而pH为9时只有酶的催化作用,所以两种pH下酶的催化效率应该是不同的,即pH为3和9时酶的活性不同,B错误;

C、pH为13时,酶已经变性失活,因此再将pH调为7时,反应速率不变,即淀粉含量基本不变,C正确;

D、pH为1的时候淀粉酶失活,此时只有酸在促进淀粉水解,而此时的水解效果比在pH是7时淀粉酶降低的活化能要低,因此淀粉酶降低淀粉分解反应活化能的作用比酸更显著,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图所示).若土豆片为4片时,在温度为35℃的条件下,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并绘制出如图曲线1.利用同样的实验装置,改变某条件后,收集数据可绘制出曲线2.则改变的条件是(  )

A增加土豆片的数量

B降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C将温度提高到80℃

D将针筒换成容积更大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增加土豆片的数量相当于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数量,酶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A错误;

B、降低底物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反应速率变慢,且产物的产生的量减少,B正确;

C、将温度提高到80℃,过氧化氢酶失活,化学反应不再进行,C错误;

D、将针筒换成容积更大的,反应速率不变,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淀粉酶对淀粉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可以用碘液检验

B用淀粉酶对淀粉的水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用斐林溶液检测

C可以用H2O2酶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可以用H2O2酶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用淀粉酶对淀粉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不可以用碘液检验,因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现象相同,不能说明淀粉酶对蔗糖是否起作用,所以该实验应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A错误;

B、斐林试剂在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所以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来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pH不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可以用过氧化氢酶来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所对应的生物活动叙述正确的有(  )

(1)图能正确表示酶浓度增加,而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质量变化的曲线图(图中虚线表示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

(2)图曲线A可以代表池塘中腐生生物呼出的CO2量变化,曲线B可以代表池塘中藻类吸收或放出CO2量变化.

(3)图若表示某生物的次级卵母细胞,那么在通常情况下,该生物大多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个.

(4)图表示的过程能发生在植物叶肉细胞、动物肌肉细胞、酵母菌、大肠杆菌中.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1)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所以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甲图中虚线能正确表示酶浓度增加,生成物质量变化的曲线图,(1)正确;

(2)乙图曲线A可以代表池塘中腐生生物呼出的CO2量变化,曲线B可以代表池塘中藻类光合作用吸收CO2量或呼吸作用放出CO2量的变化,(2)正确;

(3)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即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条,因此该生物大多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为4个,(3)正确;

(4)丁图中转录和翻译过程在不同时空进行,发生在真核细胞中,而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其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4)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图中的甲图表示植物的淀粉酶与人的淀粉酶活性受pH影响的情况,乙图表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pH=5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②人的淀粉酶活性随PH值的降低而渐渐升高

③乙图中,适宜温度范围最广的酶是B

④乙图中,无法确认C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①、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约为5,所以pH=5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故①正确;

②、低于最适PH值时,人的淀粉酶活性随PH值的升高而渐渐升高;超过最适PH后,淀粉酶活性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故②错误;

③、乙图中,适宜温度范围最窄的酶是B,故③错误;

④、乙图中,C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还在升高,所以由乙图无法确认C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故④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常有说明:洗涤前先将衣物近于洗衣粉的水内数分钟,使用效果更佳.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2)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①)取3支试管,编号1、2、3,并都注入2ml唾液;

(②)向各试管中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③)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37℃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调节1号、2号试管的PH 为6.8,(三号试管PH为2,摇匀后各自维持温度5min.

(④)向各试管中滴加2滴双缩脲试剂.

(⑤)观察试验现象.

你认为该方案存在哪些问题?指出并加以纠正.______

(3)已知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又知鸡蛋被加热到65℃后会变性,那么唾液淀粉酶被加热到65℃是否也会影响其生物活性,为验证此问题______,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请你填写表格空白处.

(不添加试剂,可用“-”表示)

正确答案

解:(1)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在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最适温度时,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④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⑤观察实验现象.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中,①操作顺序不合理,应先使酶处于不同温度,即将第二步和第三步对调 ②实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支试管中PH应一致,均为6.8;③第四个步骤中,检测试剂不应选用双缩脲试剂,应改为斐林试剂,且应在沸水浴中才能检测有无还原糖的存在.

(3)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据此完成表格.

故答案为:

(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最适宜温度,温度升高,酶活性下降.                                         

(2)①操作顺序不合理,应先使酶处于不同温度,即将第二步和第三步对调  ②实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支试管中PH应一致,均为6.8;③第四个步骤中,检测试剂不应选用双缩脲试剂,应改为斐林试剂,且应在沸水浴中才能检测有无还原糖的存在.                            

(3)

解析

解:(1)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在最适温度,酶的活性最高,低于最适温度时,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探索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需要进行如下步骤:①取3支试管,编号并注入2mL淀粉溶液;②向各试管注入1mL新鲜淀粉酶溶液;③将3支试管分别放入60℃的热水、沸水和冰块中维持5min;④向3支试管中各滴一滴碘液;⑤观察实验现象.该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中,①操作顺序不合理,应先使酶处于不同温度,即将第二步和第三步对调 ②实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支试管中PH应一致,均为6.8;③第四个步骤中,检测试剂不应选用双缩脲试剂,应改为斐林试剂,且应在沸水浴中才能检测有无还原糖的存在.

(3)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据此完成表格.

故答案为:

(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最适宜温度,温度升高,酶活性下降.                                         

(2)①操作顺序不合理,应先使酶处于不同温度,即将第二步和第三步对调  ②实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三支试管中PH应一致,均为6.8;③第四个步骤中,检测试剂不应选用双缩脲试剂,应改为斐林试剂,且应在沸水浴中才能检测有无还原糖的存在.                            

(3)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用龙胆紫溶液染色

B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加CuS04溶液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与底物溶液在室温下混合后于不同温度下保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A错误;

B、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再滴加3-4滴CuS04溶液,溶液呈紫色,B正确;

C、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先进行低温处理,再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进行观察,先制片会杀死细胞,无法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温,后与底物溶液混合,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中曲线a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曲线的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含量

B在曲线的B点时再加入一定量的酶,可以用曲线b表示

C温度继续升高,反应速率不能用曲线c表示

D降低pH值,重复该实验,曲线中B点位置不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曲线AB段,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此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底物的浓度,A错误;

B、曲线的B点达到最大的反应速度,此时增加酶的量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可以使用曲线b表示,B正确;

C、曲线表示的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反应,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可以用曲线c表示,C错误;

D、降低pH值,酶的活性降低,B点的位置降低,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因素实验中,改变某一因素前后,淀粉溶液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还原糖的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实验中最可能改变的因素是(  )

A温度

BpH

C淀粉溶液量

D唾液量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改变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A错误;

B、改变pH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B错误;

C、改变底物的量,产物的量则会减少.图中对照组的还原糖生成量一直多于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故改变的是淀粉溶液量,即降低了淀粉溶液量,C正确;

D、改变唾液量,即唾液淀粉酶的量,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即产物的最终产量不变,图中实验组的还原糖生成量明显减少,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探究H2O酶对H2O2分解的影响,某学生的实验设计如下:

①制备30%新鲜猪肝研磨液;

②设置实验组(如图1);横向为梯度pH值,纵向为不同量的新鲜猪肝研磨液;

③每支试管加入等量且足量H2O2溶液,并设置相同且适应的反应温度;

④设计实验记录表;(如图2)

⑤以加入猪肝研磨液后同等时间内测得的O2产生量为实验结果做记录.

下列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实验结果都可以发现酶的最适pH值

B无论pH为图中何值,实验结果都可以证明酶量影响反应速率

C无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记录表中作出的曲线图形都近似抛物线

D此实验有2个自变量,1个因变量,温度、H2O2浓度等是无关变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不同,但最适宜PH不变,因此无论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实验结果都可以发现酶的最适pH值,A正确;

B、强酸或强碱会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失去活性,所以图中PH过低或过高酶量多少都不会引起反应速率的变化,不能证明酶量影响反应速率,B错误;

C、PH对酶活性的影响近似抛物线,因此无论论猪肝研磨液量为图中何值,记录表中作出的曲线图形都近似抛物线,C正确;

D、由题意可知,本题实验的自变量是PH和不同浓度的酶液,因变量是O2产生量,温度、H2O2浓度等是无关变量,D正确.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