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共2388题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的生成,A正确;
B、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淀粉酶分别催化底物淀粉、蔗糖,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存在,B错误;
C、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的实验中,需将叶片的一半遮光,以控制单一变量(自变量),C错误;
D、双缩脲的使用需先加入A液1mL,再滴加4滴B液,D错误.
故选:A.
下列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1号试管温度适宜,且含有唾液淀粉酶,因此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2)2号试管不含唾液淀粉酶,不能将淀粉水解,因此加入碘液后变蓝;
(3)3号试管温度适宜,且含有唾液淀粉酶,虽然被稀释,但酶具有高效性,仍然能将淀粉水解,加入碘液后不变蓝;
(4)4号试管虽然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在95℃高温下,酶会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所以加入碘液后变蓝;
(5)4号试管虽然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在过酸条件下,酶会变性失活,不能将淀粉水解,所以加入碘液后变蓝.
所以,试管中加入碘液后变成蓝色的是2、4和5.
故选:D.
下表是其他条件均为最适情况下探究乳糖酶催化乳糖水解的相关实验结果,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实验一中,酶浓度在0~5%范围内,随着酶浓度的升高,相对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若继续增加酶浓度,相对反应速率可能继续增大,A错误;
B、实验二中相对反应速率已经达到最大值,若继续增加乳糖浓度,相对反应速率不再增大,B错误;
C、本实验是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二若将反应温度提高5℃,则酶活性降低,相对反应速率将降低,C错误;
D、由表格可知,实验一的自变量是酶浓度,实验二的自变量是乳糖浓度,D正确.
故选:D.
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人体消化酶作用规律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人体内的消化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升高;超过最适温度后,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对应曲线Ⅱ,曲线Ⅰ错.
(2)以酶含量=a为参照,酶含量低于a时,反应速度会降低,所以曲线Ⅲ的开始阶段错误;酶含量高于a时,反应速度会加快,对应于曲线Ⅳ,曲线Ⅲ错误,曲线Ⅳ正确.
故选:D.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探究唾液淀粉酶最适温度的实验中,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的生成,A正确;
B、由因为过氧化氢不稳定,在高温下会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从而不能正确表现酶活性,故不能选择过氧化氢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B正确;
C、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需先对实验对象进行饥饿处理,再选取一片叶,令其一半遮光、一半曝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熏蒸,C正确;
D、蛋白酶的本质也是蛋白质,无论蛋白质是否被蛋白酶水解,两支试管加入双缩脲试剂都显紫色,因此用双缩脲检测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D错误.
故选:D.
用打孔器打出6块滤纸小圆片编号C1-C6,浸在一块点样瓷板6个凹穴(C1-C6,凹穴中滴加等量相应的溶液)中一段时间,用镊子将小圆片放在同一淀粉琼脂培养基上的不同位置,37℃孵育30min,倒入碘液1min后洗去碘液,观察培养基上相应位置是否产生透明圈(不产生蓝黑色的范围),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该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稀盐酸、稀碳酸钠溶液和蒸馏水代表不同的PH值,可见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PH对绿豆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因此C4、C5为实验组,C1、C2、C3、C6均为对照组,B正确;
C、C5实验组的结果是透明圈直径最大,说明淀粉酶在碱性溶液中分解淀粉最多,可见在碱性环境中其活性最大,C正确;
D、原来C4凹穴中是过酸环境,酶的活性很低,甚至部分酶已经失活,因此在C4凹穴中再滴加2滴稀碳酸钠溶液,会增大其pH值,酶的活性有所升高,分解淀粉增多,但实验结果不一定与C5相同,D错误.
故选:D.
据下表回答:某同学为验证pH值对酶活动的影响,设计的方法步骤如下表所示.有关评价部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表格看出,缺少碱性pH的实验组,A正确;
B、在强酸或强碱的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失活,淀粉没有分解,遇碘变蓝实验,故结果预期不正确,B正确;
C、该实验可以选用碘液作为实验结果的检测试剂,C错误;
D、验证pH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应该先调节pH,再加入新鲜唾液(唾液淀粉酶),所以该实验操作步骤的顺序不合理,D正确.
故选:C.
如图表示某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PH在0-8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升高;PH大于8后,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降低.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故A错误;
B、温度不影响酶的最适PH,所以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最适pH(PH=8)保持不变,故B正确;
C、该图表示反应物剩余量随pH及温度的变化情况,剩余量越少,表示反应越快,由此可见,该酶的最适温度是35℃,故C错误;
D、温度在33℃~35℃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升高;温度在35℃~3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故D错误.
故选:B.
从猪唾液、胰液和新鲜肝脏细胞中分别提取酶E1、E2、E3,它们与三种物质(S1、S2、S3)混合后情况如表一,且S3与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表二为有关颜色反应实验.据表(表中+为有反应,-为无反应),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表一
表二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析表格数据可知,E1、E2、E3分别是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三者都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A正确;
B、由表格可以看出,酶与底物混合可以加快底物的分解,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B正确;
C、S2是蛋白质,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水解产物是多肽,C正确;
D、E3+S3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的水解,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也可以水解,所以不能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α-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A正确;
B、60℃是淀粉酶的适宜温度,由于实验温度的梯度太大,该实验不能探究淀粉酶的最适温度,B错误;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分别控制到相同温度后再混合,C错误;
D、0℃时,淀粉酶活性很低,淀粉几乎未分解,所以0℃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蓝.100℃时,淀粉酶变性永久失活,淀粉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所以100℃的试管中溶液颜色变蓝,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