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所以过氧化氢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

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性糖需要水浴加热,会影响反应的温度,B错误;

C、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溶液不能水解可溶性淀粉溶液,C错误;

D、可用过氧化氢溶液和新鲜的鸡肝匀浆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原理或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酶浓度属于无关变量

B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细胞始终是活的

C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砖红色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种群数量,获得的是活菌数目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pH是自变量,酶浓度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

B、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细胞是被杀死固定的,B错误;

C、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溶液颜色由浅蓝色变为砖红色,C错误;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种群数量,获得的是菌落数目,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所示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时,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A若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B若a、b、c表示pH,则c>b>a

C若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D若a、b、c表示温度,则不可能是c>b>a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图中a的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b,最后是c,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a、b、c表示酶的浓度时,a>b>c,故A正确;

B、若a、b、c表示pH,在达到最适PH之前,则是a>b>c,在达到最适PH之后,a<b<c,故B错误;

C、若a、b、c表示温度,不一定是a>b>c,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前,是a>b>c,但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后,a<b<c,故C错误;

D、若a、b、c表示温度,则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后,a<b<c,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生物学实验研究中不正确的是(  )

A用过氧化氢作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可用来检测酒精

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

D利用二苯胺鉴定DNA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为底物,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稳定,遇热分解,A错误;

B、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可用来检测酒精,出现灰绿色,B正确;

C、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将采集的小动物放入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中,以防止小动物数目减少,C正确;

D、利用二苯胺鉴定DNA,水浴煮沸,冷却后变蓝色,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酶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操作对胃蛋白酶催化活性影响最小的是(  )

A在胃蛋白酶溶液中加入1mL新鲜胰液

B将胃蛋白酶溶液的温度由10℃升高到35℃

C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由1.5升高到7

D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由8降到1.5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约为2,胰液的PH值在8.0左右,因此在胃蛋白酶溶液中加入新鲜胰液会使胃蛋白酶活性下降,A错误;

B、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因此将胃蛋白酶溶液的温度由10℃升高到35℃,胃蛋白酶的活性会上升,B错误;

C、将胃蛋白酶溶液的pH由1.5升高到7,胃蛋白酶的活性会降低,C错误;

D、胃蛋白酶在PH为8时活性会丧失,因此在pH由8降到1.5后,酶的活性不变,即对酶活性影响最小,D正确.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作如下实验:操作步骤

(1)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5%淀粉液2ml.

(2)加完淀粉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pH调至6.8.使各试管的反应液的温度依次稳定在17℃、27℃、37℃、47℃、57℃.

(3)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5%唾液1mL,

(4)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只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见下表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选择pH调至6.8的原因是______

(2)3号试管加碘后出现橙黄色,说明______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进行怎样的调整:______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除了温度以外,其他的条件必须符合酶的最适条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将pH值调至6.8.

(2)3号试管的温度为37度,接近人体温度,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滴加碘液以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此时试管内的淀粉已被完全分解.

(3)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要降低反应的速率,可以将唾液稀释.

(4)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27~47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使实验结果对比更明显

(2)此时淀粉被完全分解,加碘后呈现出碘液的颜色

(3)加大唾液的稀释倍数

(4)①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27~47之间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解析

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为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除了温度以外,其他的条件必须符合酶的最适条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所以在实验过程中将pH值调至6.8.

(2)3号试管的温度为37度,接近人体温度,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滴加碘液以后出现橙黄色,说明此时试管内的淀粉已被完全分解.

(3)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要降低反应的速率,可以将唾液稀释.

(4)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27~47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

(1)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6.8,使实验结果对比更明显

(2)此时淀粉被完全分解,加碘后呈现出碘液的颜色

(3)加大唾液的稀释倍数

(4)①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27~47之间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

(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______

(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______,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______,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______

(3)该实验中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

(4)上述实验中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溶液进行检测,1~4号试管中的颜色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Cl-和Cu2+

Cu2+

Cl-

对照

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深砖红色

无砖红色(或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解析

解:(1)PH是无关变量,要进行控制,表格中显示“pH6.8缓冲液”,就是保证各试管中PH相同且是唾液淀粉酶的适宜PH.

(2)比较实验结果,1号无色说明该试管淀粉已经完全分解,2号深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没被分解,3、4号浅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部分被分解;再比较各试管加的试剂,可知4号是对照,3号试管加的试剂对酶的活性没影响,则Cl-有促进作用;Cu 2+有抑制作用.

(3)3号试管加入的Na2SO4,与1、2号有重复的,其作用是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4)1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增强,淀粉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由深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抑制,淀粉未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无砖红色,3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为受到影响,淀粉部分被水解成葡萄糖,所以加入斐林试剂后由浅砖红色沉淀生成,4号试管中的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也未受到影响,结果同3号试管;斐林试剂中含有Cu2+,对淀粉酶的活性又影响,故保温之前不能加入斐林试剂.

故答案为:

(1)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2)Cl-和Cu2+(2分)  Cu2+(1分)    Cl-

(3)对照  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4)深砖红色  无砖红色(或蓝色) 浅砖红色  浅砖红色     斐林试剂中有Cu2+,其可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一组相关的问题.

(1)可以将______作为酶活性高低的指标.

(2)在t1和t5的温度环境中,该酶的活性都极低.这两种环境中酶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温度达到t5______

(3)已知经过t2温度处理的该酶,当温度提高到t3时,其活性随着提高;但不知道经过t4温度处理的酶,当温度降低到t3时,其活性是否可以恢复到较高水平.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对后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①取3支试管,编号为A、B、C,各加入适宜浓度的该酶溶液1mL.将A和B设为对照组,分别在温度为t3、t4水浴装置中保温10min;将C作为实验组,其温度处理应是先在______,然后再转移到______

②另取适宜浓度的反应物溶液各2mL,分别加入a、b、c的三支试管中,______

③分别将a、b、c中的溶液对应加入A、B、C内,振荡摇匀后依次在各自温度环境中保温10min,检测各试管中产物的量,记录,比较.

④结果预测与分析:

如果______,则说明随着温度由t4降低,该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如果______,则说明随着温度由t4降低,该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4)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至少写2点).

正确答案

解:(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相对于最适温度而言,高温、低温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但并不相同,过高温度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变性失活,低温则不会,酶的活性减弱在温度恢复适宜时可恢复.

(3)设计对照组t3和t4,在设计时要设计经过t4温度处理的酶,当温度降低到t3时,观察酶的活性是否恢复,整个过程中要保持温度不变.

①取3支试管,编号为A、B、C,各加入适宜浓度的该酶溶液1mL.将A和B设为对照组,分别在温度为t3、t4水浴装置中保温10min;将C作为实验组,其温度处理应是先在t4中水浴保温5 min,然后再转移到t3中水浴保温5 min.

②测酶的活性,取适宜浓度的反应物溶液各2mL,分别加入a、b、c的三支试管中,依次在t3、t4、t3温水中保温5min.

③分别将a、b、c中的溶液对应加入A、B、C内,振荡摇匀后依次在各自温度环境中保温10min,检测各试管中产物的量,记录,比较.

④结果预测与分析:

最终测量C中产物生成量接近于A而明显多于B(或C中产物生成量多于B而少于A),则说明随着温度由t4降低.该酶的活性可以恢复;C中产物生成量接近于B而明显少于A,则说明随着温度由t4降低.该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4)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酶溶液的量、底物的量、PH、保温时间等.

故答案为:

(1)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者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

(2)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3)①t4中水浴保温5 min t3中水浴保温5 min

②依次在t3、t4、t3温水中保温5min

④C的产物量接近于A而明显多于B(或者C的产物量多于B而少于A)

C的产物量接近于B而明显少于A

(4)酶溶液的量、底物的量、PH、保温时间

解析

解:(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相对于最适温度而言,高温、低温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但并不相同,过高温度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变性失活,低温则不会,酶的活性减弱在温度恢复适宜时可恢复.

(3)设计对照组t3和t4,在设计时要设计经过t4温度处理的酶,当温度降低到t3时,观察酶的活性是否恢复,整个过程中要保持温度不变.

①取3支试管,编号为A、B、C,各加入适宜浓度的该酶溶液1mL.将A和B设为对照组,分别在温度为t3、t4水浴装置中保温10min;将C作为实验组,其温度处理应是先在t4中水浴保温5 min,然后再转移到t3中水浴保温5 min.

②测酶的活性,取适宜浓度的反应物溶液各2mL,分别加入a、b、c的三支试管中,依次在t3、t4、t3温水中保温5min.

③分别将a、b、c中的溶液对应加入A、B、C内,振荡摇匀后依次在各自温度环境中保温10min,检测各试管中产物的量,记录,比较.

④结果预测与分析:

最终测量C中产物生成量接近于A而明显多于B(或C中产物生成量多于B而少于A),则说明随着温度由t4降低.该酶的活性可以恢复;C中产物生成量接近于B而明显少于A,则说明随着温度由t4降低.该酶的活性不能恢复

(4)本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变量有酶溶液的量、底物的量、PH、保温时间等.

故答案为:

(1)单位时间内产物的增加量(或者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

(2)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3)①t4中水浴保温5 min t3中水浴保温5 min

②依次在t3、t4、t3温水中保温5min

④C的产物量接近于A而明显多于B(或者C的产物量多于B而少于A)

C的产物量接近于B而明显少于A

(4)酶溶液的量、底物的量、PH、保温时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将马铃薯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1:在温度30℃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四支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pH分别为3、5、7、9的试管中,结果发现每一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

(1)该实验的课题是:______

(2)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

(3)各实验组均在30℃下进行的原因是______

实验2:将加入四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1.

分别测定实验1、2中过氧化氢在相同时间内含量变化,绘制成如图1所示曲线,请回答:

(4)曲线A是实验______(填1或2)的结果.

(5)图1中两曲线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______

(6)图2表示马铃薯的过氧化氢酶在体外的最适条件下,底物对酶所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请在图上画出:

①如果在A点时,将温度提高5℃时的曲线变化;

②如果在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种酶的曲线变化;

③如果在C点时,加入大量pH为1.8的HCl的曲线变化.

正确答案

解:(1)该题自变量是不同pH值,因变量为酶活性,所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根据题干中“pH分别为3、5、7、9”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pH.

(3)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恒温是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曲线相同时间情况下,底物剩余量最多,说明酶量更少.

(5)图1中两曲线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6)图2表示马铃薯的过氧化氢酶在体外的最适条件下,底物对酶所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果在A点时,将温度提高5℃时,则偏离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如果在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种酶,酶量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如果在C点时,加入大量pH为1.8的HCl,酶失活,酶不再具有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

(1)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pH

(3)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且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

(5)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

(6)

解析

解:(1)该题自变量是不同pH值,因变量为酶活性,所以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2)根据题干中“pH分别为3、5、7、9”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pH.

(3)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恒温是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曲线相同时间情况下,底物剩余量最多,说明酶量更少.

(5)图1中两曲线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不会由于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6)图2表示马铃薯的过氧化氢酶在体外的最适条件下,底物对酶所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如果在A点时,将温度提高5℃时,则偏离最适温度,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如果在B点时,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同种酶,酶量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如果在C点时,加入大量pH为1.8的HCl,酶失活,酶不再具有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

(1)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pH

(3)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且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2

(5)同一种酶的最适pH值是一定的

(6)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生物体受到高温刺激后,可以大量合成热激蛋白.该蛋白可以帮助高温条件下丧失酶结构及活性的蛋白质恢复原有的结构及活性.热激基因的表达不仅与细胞内的pH、Ca+、酶等有关,还与一些DNA的特殊序列有关.下列结论中能用这些事实说明的是(  )

①温度改变了基因的结构  ②生物体内的基因都有相应的性状与之对应

③温度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④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产物与基因产物相互作用调控生物性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①、根据题意可知温度可改变蛋白质结构,基因的结构是否改变是看不出来的,①错误;

②、从题中不能看了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关系,②错误;

③、根据题意,生物体受到高温刺激后,大量合成的一类蛋白质称为热激蛋白,所以热激基因的表达与温度有关,③正确;

④由热激基因的表达不仅与细胞内的pH、Ca2+、酶等有关,而且还与一些DNA的特殊序列有关,说明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调控生物性状,④正确.

故选:B.

下一知识点 :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