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的本质
- 共1805题
某科学家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结构或物质(如表所示).产生的n个子代噬菌体与亲代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1)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______和______元素.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_;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都含______元素,这是因为______.
(3)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选取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的原因是______.可否用14C和18O标记(并说明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31P和32P元素,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都含有31P,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32P.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35S,由此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都含32S,这是因为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3)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选取35S和32P,这是因为S仅存在于蛋白质外壳中,而P仅存在于DNA中.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这两种元素,侵染细菌后无法确认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故答案为:
(1)32P 31P
(2)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32S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3)S仅存在于蛋白质外壳中,而P仅存在于DNA中
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这两种元素,侵染细菌后无法确认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解析
解:(1)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应含有表中的31P和32P元素,所以子代噬菌体的DNA都含有31P,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的DNA含有32P.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35S,由此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都含32S,这是因为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3)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选取35S和32P,这是因为S仅存在于蛋白质外壳中,而P仅存在于DNA中.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这两种元素,侵染细菌后无法确认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故答案为:
(1)32P 31P
(2)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
32S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细菌体内用32S标记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的
(3)S仅存在于蛋白质外壳中,而P仅存在于DNA中
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这两种元素,侵染细菌后无法确认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材料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T2噬菌体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______.
(2)获得被32P标记、被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是______.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_____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
(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在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实验材料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T2噬菌体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核酸)会自然分离.
(2)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不能用一般培养基培养,所以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就先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在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故答案案为:
(1)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核酸)会自然分离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4)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或噬菌体的各种中性状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
解析
解:(1)实验材料对实验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T2噬菌体作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是因为它的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且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核酸)会自然分离.
(2)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胞中,不能用一般培养基培养,所以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就先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器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在2~5min时,上清液中的35S、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90%和20%,由此可以推断出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4)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现,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在大小、形状等都与原来噬菌体一致,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故答案案为:
(1)侵染细菌过程中蛋白质与DNA(核酸)会自然分离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4)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或噬菌体的各种中性状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
下面介绍的是DNA研究的科学实验: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如图是实验的部分过程:
(1)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
第一步: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
______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______.
第三步:一定时间后,在搅拌器中搅拌,后进行离心.
(2)以上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遗传物质是DNA,为什么?______.
(3)噬菌体侵染细菌之后,合成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原料来自______
A、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及其氨基酸
B、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及其氨基酸
C、噬菌体的脱氧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D、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及其噬菌体的氨基酸
(4)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理论上离心之后沉淀中不含放射性,实际上沉淀中会含有少量的放射性,产生一定的误差,产生此结果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5)若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此噬菌体复制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的个数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第一步: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含35S标记的培养基直接,所以要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细菌.
(2)由于实验只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只能证明噬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要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要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故选:A.
(4)如果离心不充分,仍有少量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仍检测到有少量的放射性.
(5)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若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此噬菌体复制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的目数只有2个.
故答案为:
(1)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5S标记的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细菌
(2)此实验中没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缺少对照组)
(3)A
(4)搅拌不充分
(5)2
解析
解:(1)第一步: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含35S标记的培养基直接,所以要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第二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没有被放射性标记的细菌.
(2)由于实验只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所以只能证明噬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要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要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所以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氨基酸原料和酶,由细菌提供.故选:A.
(4)如果离心不充分,仍有少量噬菌体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则沉淀物中仍检测到有少量的放射性.
(5)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若用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此噬菌体复制3代后,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的目数只有2个.
故答案为:
(1)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获得含35S标记的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细菌
(2)此实验中没有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缺少对照组)
(3)A
(4)搅拌不充分
(5)2
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_.
(2)在理论上,上清液中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噬菌体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大肠杆菌体内,上清液中只含噬菌体的______.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原因是:.
b.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将______(填“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的实验方法.
(2)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并且DNA是遗传物质,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在离心时,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沉在底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因此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出现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过短,会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因此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故答案为: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蛋白质外壳
(3)a: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b:是 出现放射性
解析
解:(1)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的实验方法.
(2)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并且DNA是遗传物质,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因此在离心时,含有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沉在底部,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上清液中,因此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
(3)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a.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会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出现在上清液中,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b.在实验中,如果保温时间过短,会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因此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故答案为:
(1)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示踪法)
(2)蛋白质外壳
(3)a: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
b:是 出现放射性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
(2)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3)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能否含有32P?______.
(4)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则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应占总数的______.
(5)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______
(6)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分析,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2)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含35S标记的培养基直接,所以要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3)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由于32P标记了噬菌体,所以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能含有32P.
(4)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则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为2个,占总数的.
(5)如果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去,则在离心时,未侵入的噬菌体会使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
(6)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B
(2)C
(3)大肠杆菌 不含
(4)
(5)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
(6)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解:(1)根据分析,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
(2)由于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含35S标记的培养基直接,所以要先将大肠杆菌置于含35S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再用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3)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由于32P标记了噬菌体,所以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能含有32P.
(4)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则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为2个,占总数的.
(5)如果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间过长,则噬菌体增殖后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如果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中去,则在离心时,未侵入的噬菌体会使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
(6)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B
(2)C
(3)大肠杆菌 不含
(4)
(5)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增殖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
(6)DNA是遗传物质
分析有关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及DNA复制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1)赫尔希和蔡斯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现在实验室已制备好分别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你将选择哪两种培养基分别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______.
(2)用上述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______(32S、35S),原因是______.
(3)如图甲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由实验结果可知,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______.
②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后,经离心处理,理论上上清液的放射性极低,
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4)现在将某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代细胞.然后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一、二次细胞分裂后,分 别得到G1、G2代细胞.再从G0、G1、G2代细胞中提取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得到结果如图乙.由于DNA分子质量不同,因此在离心管内的分布不同.若①、②、③分别表示轻、中、重3种DNA分子的位置.请回答:
Ⅰ.G0、G1、G23代DNA离心后的试管分别是图中G0______、G1______、G2______.
Ⅱ.G2代在①、②、③3条带中DNA数的比例为______.
Ⅲ.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分子的复制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应该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即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2)用上述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5S)未进入细菌体内,而是以细菌内的32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32S.
(3)①实验结果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说明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32P.
②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4)Ⅰ.由题意可知,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的2个DNA分子的两条DNA链中都是31P,应位于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G1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G2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2次细胞分裂后获得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另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下方“重”的位置.
Ⅱ.由(Ⅰ)分析可知,G2DNA分子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和“重”的位置,且比例是1:1,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无DNA分子的条带分布.
Ⅲ.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的方式.
故答案为:
(1)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2)32S 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5S)未进入细菌体内,而是以细菌内的32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
(3)①32P ②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4)Ⅰ.A B DⅡ.0:1:1Ⅲ.半保留复制
解析
解:(1)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应该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即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2)用上述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5S)未进入细菌体内,而是以细菌内的32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32S.
(3)①实验结果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说明用于标记噬菌体的同位素是32P.
②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4)Ⅰ.由题意可知,哺乳动物的细胞放在含有31p磷酸的培养基中,连续培养数代后得到,G0的2个DNA分子的两条DNA链中都是31P,应位于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G1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分裂一次获得的,2个DNA分子中都是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G2是将G0代细胞移至含有32p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第2次细胞分裂后获得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1P、另一条链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另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是32P,分布在试管的下方“重”的位置.
Ⅱ.由(Ⅰ)分析可知,G2DNA分子分布在试管的“中”的位置和“重”的位置,且比例是1:1,试管的上方“轻”的位置无DNA分子的条带分布.
Ⅲ.实验结果证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的方式.
故答案为:
(1)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2)32S 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5S)未进入细菌体内,而是以细菌内的32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
(3)①32P ②培养时间过长,增殖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4)Ⅰ.A B DⅡ.0:1:1Ⅲ.半保留复制
如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______.
(2)能否直接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标记上32P?______.
(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后,放射性物质较高的部位在离心管的______.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后,放射性物质较高的部位在离心管的______.
(4)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其目的是______.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单独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故不能否直接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标记上32P.
(3)再用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由于DNA进入了大肠杆菌,所以心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定物中,上清液放射性很低.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4)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其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大肠杆菌
(2)不能
(3)沉淀中 上清液中
(4)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5)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
解:(1)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单独用普通培养基培养,故不能否直接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使噬菌体标记上32P.
(3)再用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由于DNA进入了大肠杆菌,所以心后,放射性主要位于沉定物中,上清液放射性很低.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所以经过离心,在离心管中放射性较高的部位应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4)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其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5)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
(1)大肠杆菌
(2)不能
(3)沉淀中 上清液中
(4)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5)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③D.②①③④
(2)该实验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图甲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______、______.
(3)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乙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______.
(4)图乙中锥形瓶内的营养成分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若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______中;若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______中______.
(5)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______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为: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因此,该实验正确的步骤为②①④③.故选:C.
(2)32P位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团上,即图甲中的①位置;35S位于R基上,即图甲中的④位置.
(3)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应该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因此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N元素,因此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5)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2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故答案为:
(1)C
(2)①、④
(3)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沉淀物 上清液 沉淀物
(5)2 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解析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为: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因此,该实验正确的步骤为②①④③.故选:C.
(2)32P位于DNA分子中的磷酸基团上,即图甲中的①位置;35S位于R基上,即图甲中的④位置.
(3)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记噬菌体应该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因此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N元素,因此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则适宜时间离心后,试管中的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
(5)一个噬菌体含有一个DNA分子.理论上分析,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复制出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携带32P的噬菌体有2个.复制时用的原材料来自于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故答案为:
(1)C
(2)①、④
(3)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沉淀物 上清液 沉淀物
(5)2 大肠杆菌细胞内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做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某个T2噬菌体和细菌的有关物质如下表.产生的100个子代T2噬菌体与亲代T2噬菌体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请回答:
(1)子代T2噬菌体中,只含有32P的有______个,同时含有32P和31P的有______个.
(2)子代T2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______元素,由此说明______.
(3)该实验能够说明______
A.T2噬菌体比细菌高等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时,不宜使用14C和18O标记,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子代噬菌体中,只含有32P的有0个,只含有31P的有98个,同时含有32P和31P的有2个.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32S元素,由此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且说明了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选取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这两种元素,标记后不能将两者分开,因而在侵染细菌后无法确认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故答案为:
(1)0 2
(2)32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蛋白质非遗传物质
(3)D
(4)蛋白质和核酸均含有C和O,标记后不能将两者分开
解析
解:(1)子代噬菌体中,只含有32P的有0个,只含有31P的有98个,同时含有32P和31P的有2个.
(2)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都没有32S元素,由此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菌的核糖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且说明了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4)实验中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时,选取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不能用14C和18O标记,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这两种元素,标记后不能将两者分开,因而在侵染细菌后无法确认放射性物质的来源.
故答案为:
(1)0 2
(2)32S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未进入,蛋白质非遗传物质
(3)D
(4)蛋白质和核酸均含有C和O,标记后不能将两者分开
(2015秋•杭锦后旗校级月考)课堂上某小组用模型模拟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如图.请回答:
(1)正确的侵染过程是(用a~f序号)______.
(2)DNA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过程之间,原料是______,由______提供.
(3)以32P标记组为例,搅拌离心发生在图中______过程之间,如果在之前或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
(4)以35S标记组为例,如果搅拌不充分,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的正确侵染过程是a→d→e→b→f→c→a.
(2)DNA复制发生在噬菌体将DNA分子注入细菌以后,以细菌体内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发生在图中e、b表示的过程中.
(3)以32P标记组为例,32P标记的是DNA,因此,要在DNA进入细菌后,而细菌没有裂解之前进行离心,即在过程e、f之间,否则会造成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以35S标记组为例,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如果搅拌不充分,会有部分35S标记的噬菌体仍然吸附在细菌表面,造成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故答案为:
(1)a→d→e→b→f→c→a
(2)e、b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细菌
(3)e、f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解析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的正确侵染过程是a→d→e→b→f→c→a.
(2)DNA复制发生在噬菌体将DNA分子注入细菌以后,以细菌体内的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发生在图中e、b表示的过程中.
(3)以32P标记组为例,32P标记的是DNA,因此,要在DNA进入细菌后,而细菌没有裂解之前进行离心,即在过程e、f之间,否则会造成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以35S标记组为例,35S标记的是蛋白质,如果搅拌不充分,会有部分35S标记的噬菌体仍然吸附在细菌表面,造成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故答案为:
(1)a→d→e→b→f→c→a
(2)e、b 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细菌
(3)e、f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上清液和沉淀物都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用32P标记的一个亲代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繁殖n代后,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______.
(2)有光条件下,14C标记CO2进入细胞后,首先在______发生反应,在该结构中含14C的系列产物有______.该结构产生的含14C的产物主要在______彻底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用3H标记的氨基酸在豚鼠的胰腺细胞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含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然后经细胞膜分泌出细胞外.以上生物膜在______紧密联系,协调配合,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校、有序地进行.
(4)用15N标记尿嘧啶,一段时间后在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含放射性物质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1)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用32P标记的一个亲代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该噬菌体繁殖n代后,其中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含有32P,所以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
(2)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在有光条件下,14C标记CO2进入细胞后,首先在叶绿体基质发生反应,在该结构中含14C的系列产物有14C3、(14CH2O).该结构产生的含14C的有机物主要在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分泌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用3H标记的氨基酸在豚鼠的胰腺细胞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含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在细胞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然后经细胞膜分泌出细胞外.以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协调配合,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校、有序地进行.
(4)尿嘧啶是合成RNA的原料,含有RNA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所以用15N标记尿嘧啶,一段时间后在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含放射性物质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故答案为:
(1)
(2)叶绿体基质 14C3、(14CH2O) 线粒体
(3)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结构和功能
(4)核糖体 细胞核
解析
解:(1)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用32P标记的一个亲代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大肠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合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该噬菌体繁殖n代后,其中只有2个子代噬菌体含有32P,所以含32P的噬菌体占所有噬菌体的比例是.
(2)CO2是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原料,而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所以在有光条件下,14C标记CO2进入细胞后,首先在叶绿体基质发生反应,在该结构中含14C的系列产物有14C3、(14CH2O).该结构产生的含14C的有机物主要在线粒体彻底氧化分解,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分泌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用3H标记的氨基酸在豚鼠的胰腺细胞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时,含放射性物质依次出现在细胞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中,然后经细胞膜分泌出细胞外.以上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协调配合,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校、有序地进行.
(4)尿嘧啶是合成RNA的原料,含有RNA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所以用15N标记尿嘧啶,一段时间后在植物叶肉细胞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含放射性物质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故答案为:
(1)
(2)叶绿体基质 14C3、(14CH2O) 线粒体
(3)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结构和功能
(4)核糖体 细胞核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如图:
(1)上面是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的过程,回答问题.
①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
②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再用噬菌体去感染______.
③以上实验结果______(能/不能)说明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理由是______.
(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行实验,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但实际的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①请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如果时间过长,会使______,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时间过短,则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
③上述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赫尔希和蔡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由于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所以应先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再用噬菌体侵染该大肠杆菌,就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所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遗传物质是DNA.要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要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2)①在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如果时间过长,会使部分子代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时间过短,则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③由于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所以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故答案为:
(1)①同位素标记法
②大肠杆菌 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不能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①部分子代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
②DNA是遗传物质
③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解析
解:(1)赫尔希和蔡斯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由于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所以应先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再用噬菌体侵染该大肠杆菌,就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被35S标记.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所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遗传物质是DNA.要证明遗传物质是DNA,还要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
(2)①在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时,如果时间过长,会使部分子代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如果时间过短,则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内,也会使上清液带有放射性.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③由于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所以实验中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故答案为:
(1)①同位素标记法
②大肠杆菌 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不能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2)①部分子代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
②DNA是遗传物质
③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元素
科学家将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用15N标记并放入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由噬菌体侵染这种大肠杆菌,如图
(1)图中所示的步骤名称是______,图中A为______;B为______.
(2)与酵母菌相比,大肠杆菌最显著的区别是缺少______.
(3)在被侵染后的细菌体内发现有32P标记的一种RNA,其碱基比率与噬菌体DNA的碱基比率类同,而不同于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率,说明这种RNA是由______转录来的.在大肠杆菌中形成了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发现有35S、其DNA中还含有32P,这一切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合成过程是由大肠杆菌提供了______和______.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
(5)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生态学关系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图中所示的步骤名称是注入,即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内.图中A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为大肠杆菌的DNA.
(2)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型细胞核.
(3)由于细菌体内的RNA,其碱基比率与噬菌体DNA的碱基比率类同,而不同于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率,所以这种RNA是由噬菌体的DNA转录来的.又大肠杆菌放入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后,含32P和35S;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形成了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发现有35S、其DNA中还含有32P,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合成过程是由大肠杆菌提供了原料和场所.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与大肠杆菌的生态学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
(1)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内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大肠杆菌的DNA
(2)核膜
(3)噬菌体的DNA 原料 场所
(4)DNA是遗传物质
(5)寄生
解析
解:(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是: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图中所示的步骤名称是注入,即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内.图中A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B为大肠杆菌的DNA.
(2)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其细胞内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型细胞核.
(3)由于细菌体内的RNA,其碱基比率与噬菌体DNA的碱基比率类同,而不同于大肠杆菌DNA的碱基比率,所以这种RNA是由噬菌体的DNA转录来的.又大肠杆菌放入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后,含32P和35S;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形成了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发现有35S、其DNA中还含有32P,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合成过程是由大肠杆菌提供了原料和场所.
(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5)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与大肠杆菌的生态学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答案为:
(1)噬菌体将DNA注入大肠杆菌内 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大肠杆菌的DNA
(2)核膜
(3)噬菌体的DNA 原料 场所
(4)DNA是遗传物质
(5)寄生
右图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的有关数据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2)32P和35S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常用方法是______
(3)本实验的基本流程为:搅拌机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其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具有较______的放射性.比较图中35S和32P曲线,可以证明______.图中“被浸染细菌”曲线可作为______,以证明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的亲子代之间起重要遗传作用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本实验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噬菌体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2)32P和35S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常用方法是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机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据图分析可知,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具有较低的放射性.比较图中35S和32P曲线,可以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浸染细菌”曲线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的亲子代之间起重要遗传作用的是DNA.
故答案为:
(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 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对照组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4)DNA
解析
解:(1)本实验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噬菌体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
(2)32P和35S不能直接标记噬菌体,常用方法是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机搅拌的目的是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据图分析可知,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具有较低的放射性.比较图中35S和32P曲线,可以证明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图中“被浸染细菌”曲线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否则细胞外32P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在病毒的亲子代之间起重要遗传作用的是DNA.
故答案为:
(1)结构简单,只含有蛋白质和DNA(核酸)
(2)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大肠杆菌
(3)将噬菌体和细菌震脱 低 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 对照组 细菌没有裂解,没有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 32P
(4)DNA
在遗传物质的科学探究中,格里菲思的肺炎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球菌可以使R型球菌发生转化,但不能证明转化因子(遗传物质)是DNA,艾弗里等人的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请分析回答这些科学家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艾弗里和赫尔希与蔡斯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有______.
(2)艾弗里和同事的实验中能说明S型球菌的DNA是转化因子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
(3)赫尔希和蔡斯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首先用分别含有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获得分别含有32P和35S的______,再用它们分别培养获得分别含有32P和35S的______.
(4)两组侵染实验,一段时间后都需要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搅拌的目的是______.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在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的效应.
(2)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
(3)由于T2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必需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从而得到32P和35S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
(4)在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导致在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故答案为:
(1)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2)③和④
(3)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4)将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 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解析
解:(1)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关键是:设法将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各自的效应.
(2)由①、②、③组相比较可知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再通过④组可进一步证明DNA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蛋白质、多糖以及DNA水解产物都不是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③和④形成对照,也能说明DNA是S型菌的转化因子.
(3)由于T2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必需先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从而得到32P和35S分别标记的T2噬菌体.
(4)在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组,如果保温培养时间过长,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导致在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故答案为:
(1)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2)③和④
(3)大肠杆菌 T2噬菌体
(4)将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 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子代T2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