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已知,相关数据如下表,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a>b

B升高温度平衡状态Ⅲ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增大压强;平衡状态II不移动

D反应II、Ⅲ均为放热反应

正确答案

B

解析

略。

知识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6 分

合成氨技术的发明使工业化人工固氮成为现实。

(1)已知。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当生成标准状况下33.6L NH3时,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

(2)合成氨混合体系在平衡状态时NH3的百分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

①温度时的平衡常数分别为,则K1_______K2(填“>”或“<”)。若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氦气,平衡_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

温度时,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1mo1 N2、1.5mol H2,经10min达到平衡,则_______。达到平衡后,如果再向该容器内通入N2、H2、NH3各0.4mol,则平衡_______移动(填“向左”、“向右”或“不”)。

(3)工业上用CO2和NH3反应生成尿素:,在一定压强下测得如下数据:

①则该反应△H_______0,表中数据a_______d,b_______f(均选填“>”、“=,,或“<”)。

②从尿素合成塔内出来的气体中仍含有一定量的CO2、NH3,应如何处理_______。

正确答案

(1)69.15kJ

(2)① >,向左;②0.09 mol·L-1·min-1,向右

(3)①>,<,<;②净化后重新充入合成塔内,循环利用,提高原料利用率

解析

略。

知识点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8.等物质的量的A(g)与B(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A(g)+B(g)2C(g)+D(s) 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平衡后,反应速率

B平衡常数K值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

C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已知难溶性物质K2SO4·MgSO4·2CaSO4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K2SO4·MgSO4·2CaSO4(s)2Ca2++2K++Mg2++4SO42-,不同温度下,K+的浸出浓度与溶浸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该体系中加入饱和NaOH溶液,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B向该体系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该平衡的Ksp= c(Ca2+) ·c(K+)·c(Mg2+)·c(SO42-)

正确答案

D

解析

略。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工业上以锂辉石(Li2O·Al2O3·4SiO2,含少量Ca、Mg元素)为原料生产碳酸锂。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① Li2O·Al2O3·4SiO2H2SO4(浓)Li2SO4Al2O3·4SiO2·H2O↓

② 某些物质的溶解度(S)如下表所示:

③ 从滤渣1中分离出Al2O3的部分流程如下图所示:

(1)请依次写出在括号内加入试剂的化学式 _______      、_____              。

(2)请依次写出方框中所得到物质的化学式   ____ 、 _________     。

(3)步骤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

(4)已知滤渣2的主要成分有Mg(OH)2和CaCO3。向滤液1中加入石灰乳的作用是(运用化学平衡原理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向滤液2中加入饱和Na2CO3溶液,过滤后,用“热水洗涤”的原因是  __________ 。

(6)氧化铝在工业上用作高温耐火材料,制耐火砖、坩埚、瓷器、人造宝石等,同时氧化铝也是炼铝的原料。写出用氧化铝炼铝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HCl(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NH3·H2O   

(2)AlCl3 (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Al(OH)3       

(3) Al2O3+6H+→Al3++3H2O  

(4) 增加Ca2+、OH-的浓度,有利于Mg(OH)2、CaCO3的析出(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 

(5) Li2CO3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热水洗涤可减少Li2CO3的损失

(6)2Al2O3(熔融)           4Al+3O2↑ 

解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在盛有足量M的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N,发生反应:M (s) +2N (g)==4P (s) +Q (g) ΔH<0。在一定温度、压强下达到平衡,平衡是P的物质的量与起始时加入N的物质的量的便能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是N的转化率为50%

B当温度升高后,则图中θ>45

C若再加入N,则正、逆反应速率均逐渐增大

D若在加入N,则反应体系中气体密度减小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列有关化学概念或原理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为电池,输出电能

B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阴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C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D任何可逆反应,其平衡常数越大,反应速率、反应物的转化率就越大

正确答案

C

解析

知识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A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比在干燥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用加热蒸干AlCl3溶液的方法不能制得无水AlCl3

C蒸馏水和0.1 mol•L-1 NaOH溶液中的c(H+),前者大于后者

D向含有少量Fe3+的MgCl2酸性溶液中加入MgCO3,可将Fe3+转化成Fe(OH)3除去

正确答案

A

解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T℃时,某一气态平衡体系中含有X(g)、Y(g)、Z(g)、W(g)四种物质,此温度下发

生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有关该平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可表示为

B减小X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K减小

C增大反应容器的压强,该反应速率一定增大

D升高温度,W(g)体积分数增加,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难溶性杂卤石(K2SO4•MgSO4•2CaSO4•2H2O)属于“呆矿”,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

K2SO4•MgSO4•2CaSO4•2H2O (s)2Ca2++2K++ Mg2++4SO42-+2H2O

为能充分利用钾资源,用饱和Ca(OH)2溶液溶浸杂卤石制备硫酸钾,工艺流程如下:

(1)滤渣主要成分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未溶杂卤石。

(2)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a(OH)2溶液能溶解杂卤石浸出、K+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除杂”环节中,先加入_________溶液,经搅拌等操作后,过滤,再加入_________溶液调滤液pH至中性。

(4)过滤得到的母液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填写化学式),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检验其中溶质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同温度下,K+的浸出浓度与溶浸时间的关系如右图,由图可得,随着温度升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aSO4  Mg(OH)2

(2)氢氧根离子与镁离子结合,使平衡向右移动,K+变多

(3)K2CO3   H2SO4

(4)K2SO4     c(K+)>c(SO42-)>c(H+)=c(OH-)  

(5)①在同一时间K+的浸出浓度大。

②反应的速率加快,平衡时溶浸时间短

解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象的综合应用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 15 分

重铬酸钠俗称红矾钠(Na2Cr2O7·2H2O),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强氧化剂。工业制备红矾钠的流程如下:

(1)化学上可将某些盐写成氧化物的形式,如Na2SiO3可写成Na2O·SiO2,则Fe(CrO2)2可写成                           。

(2)煅烧铬铁矿时,矿石中难溶的Fe(CrO2)2生成可溶于水的Na2CrO4,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4Fe(CrO2)2+8Na2CO3+7O2 = 2Fe2O3+8Na2CrO4+8CO2 。为了加快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种即可)

(3)已知CrO42-在不同的酸性溶液中有不同的反应,如:

2CrO42-+2H+= Cr2O72-+H2O;     3CrO42-+4H+= Cr3O102-+2H2O

① 往混合溶液甲中加入硫酸必须适量的原因是                                     。

② 混合溶液乙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4)在含Cr2O72-废水中存在着平衡:Cr2O72-+H2O2CrO42-+2H+,请写出该平衡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继续加水稀释,平衡将     移动(填“正向”、“逆向”“不”)。

(5)请配平碱性溶液还原法中发生的离子反应:

□Cr2O72-+□S2-+□H2O ——□Cr(OH)3+□S2O32-+□OH

正确答案

(1)FeO·Cr2O3

(2)粉碎矿石、升高温度

(3)① 少量不能除尽Na2CO3等杂质,过量会生成Na2Cr3O10等副产物。

② Na2Cr2O7和Na2SO4

(4);  正向

(5) 4 ; 6 ; 19 ; 8 ; 3 ; 14  

解析


知识点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制烧碱所用盐水需两次精制。第一次精制主要是用沉淀法除去粗盐水中Ca2+、Mg2+、Fe3+、SO42-等离子,过程如下:

Ⅰ. 向粗盐水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过滤;

Ⅱ. 向所得滤液中加入过量Na2CO3溶液,过滤;

Ⅲ. 滤液用盐酸调节pH,获得一次精制盐水。

(1)过程Ⅰ除去的离子是______。

(2)过程Ⅰ、Ⅱ生成的部分沉淀及其溶解度(20℃/g)如下表:

① 检测Fe3+是否除尽的方法是______。

② 过程Ⅰ选用BaCl2而不选用CaCl2,运用表中数据解释原因______。

③ 除去Mg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④ 检测Ca2+、Mg2+、Ba2+是否除尽时,只需检测Ba2+即可,原因是_____。

(3)第二次精制要除去微量的I-、IO3-、NH4+、Ca2+、Mg2+,流程示意如下:

① 过程Ⅳ除去的离子是______。

② 盐水b中含有SO42-。Na2S2O3将IO3- 还原为I2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③ 过程VI中,在电解槽的阴极区生成NaOH,结合化学平衡原理解释:_______。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SO42-

(2)① 取少量过程II后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KSCN 溶液,若溶液不变红,说明

Fe 3+已除尽;反之没除尽

② BaSO4的溶解度比CaSO4的小,可将SO42-沉淀更完全

③ 2Mg2+ + 2CO32- + H2O == Mg2(OH)2CO3↓+ CO2

④ 在BaCO3、CaCO3、Mg2(OH)2CO3 中,BaCO3的溶解度最大,若Ba2+沉淀完全,则说明Mg2+ 和Ca2+也沉淀完全

(3)① NH4+、I-

② 5S2O32- + 8IO3- + 2OH- == 4I2 + 10SO42- + H2O

③ H+在阴极上得电子变成H2逸出,使H2OH+ +OH-电离平衡向右移动,OH-在阴极区浓度增大,Na+向阴极区移动,最后NaOH在阴极区生成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5 分

在三种不同条件下,分别向容积为2L的恒容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如下:2A(g)+B(g) 2D(g) △H=Q kJ·mol-1,相关条件和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容器中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如果实验Ⅱ相比实验Ⅰ使用了催化剂,则a>40, b=0.5

C实验Ⅲ达到平衡时,向其中通入少量惰性气体,容器压强增大,平衡向右移动

D由表中信息可知Q<0,并且有Q1 =Q2 <Q3

正确答案

A

解析

略。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10.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且达到平衡。升高温度时气体的密度增大,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B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则A为气态

C物质A-定为非气态,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D若向容器中充人稀有气体,则平衡向右移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下一知识点 :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反应原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