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3.下列有关人体调节的图解或曲线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29.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 (       ),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

(2)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请举两例:

(       )、(       )   。

(3)若某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结合到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表面,当再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引起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       )。

(4)机体稳态的维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               (       ) 、(       ) 等类型的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                     实现信息交流,例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就是通过这一途径实现的。

正确答案

(1)释放神经递质

(2)抗体   淋巴因子(干扰素、溶菌酶等)

(3)过敏反应

(4)激素    神经递质(CO2、淋巴因子等)   细胞间的接触(细胞膜的接触)(2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31.(8分)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甲、乙、丙三种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方式调节的靶腺若为性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 激素到达垂体,进而影响和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体能通过该图中  (                ) 两种方式调节,使(                )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感冒发热患者能在一段后通过大量出汗使体温恢复至正常,这是一种_________调节机制

(2)当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时,除血糖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外,还可通过图中的丙方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此时靶细胞内有关物质转化的主要过程为  (                ) ;兴奋在A处传递时,信号的转变形式是(                ) 。在正常血糖调节中,由机体产生能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的信息分子有(                ) 。

(3)如果头部受伤导致人体出现多尿现象,则与此有关的是图中的 (                ) 方式调节失控。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4.    Ca2+有利于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而Cu2+能抑制Ca2+的作用。若瞬 间增大组织液中Cu2+的含量,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3.下列关于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及在传出神经细胞和效应细胞(如肌肉细胞和腺细胞)之间的单向传递都是由突触决定的

B动物的后天行为,都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C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时,只有反馈抑制下丘脑活动才能使激素的含量恢复正常

D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可直接感受血糖浓度变化的刺激,从而产生相应的应答反应,对血糖浓度进行调节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4.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8 分

30.胰岛素是人体血糖调节中的重要激素,其释放受到机体的精确调控。

(1)人体内胰岛素释放通路是:餐后血糖升高,葡萄糖由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到胰岛B细胞内,经过__________过程产生大量ATP,阻断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进而抑制了钾离子的外流,使细胞膜内的电位___________,打开电压依赖性的Ca2+通道,升高了胞内的Ca2+浓度,促进胰岛素分子以____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

(2)研究发现,高浓度葡萄糖可引起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谷氨酸,为研究谷氨酸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将三组数目相等的小鼠离体胰岛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及结果如图1所示(CQNX为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由此推测,谷氨酸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结合发挥作用。

(3)科研人员进一步用谷氨酸溶液处理正常小鼠和K+通道基因敲除小鼠的胰岛B细胞,检测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所示。

①由实验结果可知,谷氨酸能够__________正常小鼠胰岛B细胞内的Ca2+浓度。

②K+通道基因敲除小鼠和正常小鼠相比,细胞内的基础Ca2+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小鼠,从胰岛素释放通路分析,是由于K+通道基因敲除小鼠的K+通道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Ca2+通道_________。

③该实验结果说明谷氨酸对胰岛B细胞的作用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

(4)基因敲除是一种特殊的基因重组技术,即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细胞从而干扰该细胞内某一基因的功能。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小鼠的胰岛B细胞常用方法是_______ 。

正确答案

(1)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升高    胞吐(或“外排”)

(2)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谷氨酸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CNQX可抑制这一过程   (谷氨酸)受体

(3)① 升高    ②(持续)开放    ③K+通道

(4)显微注射法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31.下图是与人体稳态相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字母表示相应激素。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b指的是:(    ),①~④过程中属于反馈抑制过程的是_____。

(2)①完成由产生电信号到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产生(    ),通过轴突传导到(    ),进而引起小泡中递质的释放。

(3)如果用激素c饲喂小白鼠,再放人密闭容器中,其对缺氧的敏感性将_____。

(4)如果电刺激图乙中I部位,则膜外的电位变化是____;若饮水不足,则会引发图乙的调节过程,其中物质d是(    ),其作用为  ____。

正确答案

(1)促甲状腺激素         ③④

(2)局部电流(兴奋、神经冲动)        神经末梢(轴突末梢、突触小体)

(3)提高    

(4)由正变为负(,再变为正)        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4.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2.对如图四幅曲线图中a、b两点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两点叶绿体内三碳化合物含试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乙中,a,b两点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相等

C图丙中,a,b两点细胞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速率相等

D图丁中,a,b两点分别表示茎向光弯曲时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细胞呼吸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下一知识点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