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染病、性传播疾病
- 共293题
患儿,男,12岁。发热2天,伴头痛、神志不清1天,8月中旬来诊。查体:T39.5℃,神志不清,克氏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血WBC16×109/L。最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脑表现为脑膜剌激征明显和颅内压增高征,而乙脑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损伤状况,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患者8月中旬发病,脑膜刺激征明显,白细胞升高,最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乙脑病毒引起的是乙型脑炎,可排除D项。
25岁,男性,春季,主诉寒战,高热,剧烈头痛1天, 呕吐3次,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9.8℃,颈强直 (+),皮肤有瘀点,咽部充血,心肺腹无异常,克氏征阴性,血白细胞20×109/L,中性粒85%,腰穿:脑脊液米汤样,细胞数3000×106/L,中性80%,糖1.12m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患者春季发病,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 (+),皮肤有瘀点,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腰穿:脑脊液米汤样,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都增高,糖减少,最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与病毒性脑炎均为病毒感染,常表现为白细胞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25岁,男性,春季,主诉寒战,高热,剧烈头痛1天, 呕吐3次,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9.8℃,颈强直 (+),皮肤有瘀点,咽部充血,心肺腹无异常,克氏征阴性,血白细胞20×109/L,中性粒85%,腰穿:脑脊液米汤样,细胞数3000×106/L,中性80%,糖1.12mmol/L,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
正确答案
解析
患者春季发病,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 (+),皮肤有瘀点,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腰穿:脑脊液米汤样,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都增高,糖减少,最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除脑脊髄膜外,其他脏器可有迁徙性化脓性病灶,包括心内膜炎、心包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眼球炎等。
3岁患儿,高热10小时,伴头痛,频繁呕吐,腹泻3次为稀水样便査:T 39℃,BP 50/30mmHg,精神萎靡,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瘀斑,心肺未见异常。CSF检查:细胞数15000x106/L,蛋白微量,葡萄糖2.2mmol/L,该患儿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患儿高热10小时,伴头痛,频繁呕吐提示颅内压升高,血压下降,全身散在大小不等瘀斑,CSF检查:细胞数15000x106/L增多,葡萄糖2.2mmol/L偏低,根据以上依据可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乙脑病毒引起的是乙型脑炎,可排除D项。
患儿,男,12岁。发热2天,伴头痛、神志不清1天,8月中旬来诊。查体:T39.5℃,神志不清,克氏征、布氏征(+)。实验室检查:血WBC16×109/L。为确诊应进行的检查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脑表现为脑膜剌激征明显和颅内压增高征,而乙脑主要集中在神经元损伤状况,脑膜刺激征不明显。患者8月中旬发病,脑膜刺激征明显,白细胞升高,最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为确诊应进行的检查为脑脊液常规及培养。本题主要考查流脑和乙脑的区别,流脑病变在脑脊髓膜乙脑主要在脑实质。
治疗和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为脑膜炎球菌,革兰染色阴性。此病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等,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链霉素,氯霉素因毒性大均不做首选。
患儿,男,10岁。1周前因突然高热、剧烈头痛、恶心伴喷射性呕吐入院。查体: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颈项抵抗,心率120次/分,两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化验检查:血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05,单核细胞0.06。最可能的诊断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季节为冬春季,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脑膜刺激征阳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结核性脑膜炎多伴随肺结核出现,故可排除。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的特点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的特点是脑脊液压力正常或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蛋白可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
25岁,男性,春季,主诉寒战,高热,剧烈头痛1天, 呕吐3次,查体:神志清楚,体温39.8℃,经强直 (+),皮肤有瘀点,咽部充血,心肺腹无异常,克氏征阴性,血白细胞20×109/L,中性粒85%,腰穿:脑脊液米汤样,细胞数3000×106/L,中性80%,糖1.12mmol/L, 最有效的治疗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患者春季发病,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 (+),皮肤有瘀点,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腰穿:脑脊液米汤样,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都增高,糖减少,最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首选药。
无病人性别,年龄,血压130/80mmHg,神志恍惚,烦躁,皮肤散在皮疹,压之不褪色,颈抵抗,Kernig征(+ ),实验室检查:血WBC 21×109/L,N 0.89;CSF检查:压力 200mmH2O,有核细胞 25000×106/L。多核 0.95,蛋白升高,糖、氯化物降低,首先考虑的诊断应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症状考虑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男患者,50岁,突发头痛,呕吐,体温40℃,伴躁动,2日后频繁癫痫发作,昏迷,3日后死亡,病理检查脑实质内出血性坏死,细胞核内包涵体,该病为
正确答案
解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一种由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脑实质引起的,以发热、口唇疱疹、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抽搐、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脊液可检出单纯疱疹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抗体阳性的脑部感染性疾病。又称急性坏死性脑炎、急性包涵体脑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脓液主要聚集于
正确答案
解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液主要聚集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
主要用于预防疟疾的药物是
正确答案
解析
乙胺嘧啶对某些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的红外期有抑制作用,但对红内期的抑制作用则不显著,可用于疟疾预防,但不能防止疟疾的复发。氯喹、奎宁、青蒿素等能迅速杀灭红内期原虫,治疗疟疾急性发作,控制疟疾症状。但它们不能杀灭红外期原虫及配子体,不能阻止复发,故不能作疟疾的预防和阻断传播用药。伯氨喹能杀灭红外期原虫及配子体,多用于防止复发和传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