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胞的生命历程
- 共9287题
下列图象是某同学观察某种植物根尖有丝分裂后期绘制而成的染色体行为简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细胞没有细胞壁,为动物细胞,A错误;
BC、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着丝点先行,拉着染色体移向两极,B错误、C正确;
D、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D错误.
故选:C.
下列对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于各种细胞器的大小、质量不同,所以要研究它们各自的功能,需要采用差速离心法将细胞器分离,A正确;
B、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装片制作过程是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B正确;
C、若图乙取材于洋葱根尖,细胞中一般不具有的结构是①液泡和④叶绿体,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具有细胞核,C错误;
D、图乙c所代表的时期为分裂前期,此时核膜已解体,核仁已消失,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观察不到图甲中的③,D正确.
故选:C.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间期时间长,因此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2n,而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加倍为4n,B正确;
C、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错误;
D、细胞经过解离步骤后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D错误.
故选:ACD.
下列各项实验中所用的试剂,作用相同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制备细胞膜实验中蒸馏水的作用是使细胞吸水胀破,而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实验中蒸馏水可以保持细胞的活性,A错误;
B、脂肪检测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色素,B错误;
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实验用的是新制氢氧化铜,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用的是铜离子,C错误;
D、“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用到盐酸的作用是使细胞分离开来,“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杀死细胞,改变细胞通透性,加速染色,两者的作用都是解离,D正确.
故选:D.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故A错误;
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而赤道板不可见,故B错误;
C、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而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故C正确;
D、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在中期不可见,故D错误.
故选:C.
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次序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最后再用显微镜观察.
故选:C.
(2015秋•绍兴校级期末)下列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解离有利于根尖分生区细胞分离,A正确;
B、低倍镜下观察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B正确;
C、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连续观察一个细胞从前期到末期的变化,C错误;
D、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使染色体或染色质着色,D正确.
故选:C.
(2015秋•抚州校级月考)如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过程,其中操作和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要换用高倍镜观察甲图中的3分生区细胞,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向右移动装片→换上高倍物镜→调节光圈或反光镜→调节细准焦螺旋,A正确;
B、图中a为细胞膜,b是细胞质,c是液泡膜,所以结构a、b、c构成原生质层,但图乙所示的植物细胞不一定正在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错误;
C、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与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相同,图示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移动方向是逆时针,则其实际移动方向也是逆时针的,C错误;
D、根据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D错误.
故选:A.
在培养液进行细胞的培养实验,培养中的细胞数目的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关系如图1;从图1的a点取出6000个细胞,测定每个细胞的DNA含量,测定结果(不同DNA含量的细胞数量)如图2.假设M期的细胞有300个.则细胞周期的时间、(b、c、d中)代表S期的编号、G2期细胞数目依次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从图1中可以看到A点的细胞数为100个单位,当细胞数为200个单位时的时间与A点的时间差为20小时,所以完成一个细胞周期需要的时间为20小时.
图2中,d的DNA含量是b的2倍,c的DNA量在d、b之间,因此,处于S期的是c.
从图2中可以读出G1期的细胞数(b点)3000个,G2期和M期的细胞数之和=1500个,已知细胞总数=6000个,M期的细胞数=300个,所以,G2期的细胞数=1500-300=1200个.
故选:C.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盐酸和酒精混合液主要起解离作用,A错误;
B、用显微镜观察根尖有丝分裂,要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
C、碱性染料醋酸洋红(或龙胆紫)可用于染色体染色,C正确;
D、在解离时细胞已经被杀死,不能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的新的细胞壁,D错误.
故选:AD.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结果与原因分析不对应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漂洗不充分会导致染色效果差,A错误;
B、细胞周期中间期占90%~95%,因此视野中分裂期细胞所占比例小,B错误;
C、视野中出现细胞重叠现象可能是解离不充分,C错误;
D、染色体不会有动态变化的原因是解离时细胞死亡,D正确.
故选:B.
下列各项中,依次为实验试剂、作用或实验结果,其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龙胆紫、醋酸洋红等)染成深色,A正确;
B、班氏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能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B正确;
C、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获得无籽果实,但生长素不能改变细胞中染色体数目,C错误;
D、秋水仙素是化学试剂,能诱导基因突变,因此可以用于诱变育种,D正确.
故选:C.
研究表明,植物存在细胞分裂节律,如一天中细胞分裂存在高峰期(日节律)和不同月份细胞存在分裂高峰期(月节律).美花石斛的茎是名贵中药材,因细胞分裂不活跃,生长缓慢.下列为某科研人员探究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节律的实验步骤与结果.
实验步骤:
①分别于不同月份、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美花石斛的茎尖.
②茎尖固定8h后,浸泡在等量95%乙醇和浓盐酸的混合液中3~6min.
③取出茎尖,用蒸馏水漂洗3次,每次不少于10min.
④用改良苯酚染色茎尖20min后,制作临时装片.
⑤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分裂期的细胞后,换用高倍镜观察、拍照.
⑥统计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数及观察的细胞总数,计算其比值,作为细胞分裂指数.
实验结果:
美花石斛茎尖细胞分裂指数(×10-6)
请回答:
(1)步骤②中“茎尖浸泡在等量95%乙醇和浓盐酸混合液中”的目的是______.步骤③中“茎尖用蒸馏水漂洗3次”的目的是______.
(2)步骤④中改良苯酚的作用是使______着色.步骤⑤中低倍镜观察找到分裂期细胞后,应转动______换上高倍物镜.
(3)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实验结果,本实验选择观察统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数.不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是因为______,导致无法进行结果统计;不选择处于分裂前期、末期的细胞,是因为______,导致统计结果有误.
(4)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美花石斛在日节律上,______前后为细胞分裂高峰期;在月节律上,______前后为细胞分裂高峰期.
正确答案
解:(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便于着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因此步骤④中得改良苯酚属于一种碱性染料,其作用是使染色体着色.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
(3)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密切相关,故应选择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研究.但由于美花石斛的分裂指数极低,且细胞中期分裂相保持的时间较短,所以实验中很难观察到中期分裂相,而分裂前期、末期细胞易与未分裂细胞相混淆,因此该实验应选择后期分裂相为统计对象.
(4)视野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数目取决于其经历的时间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日节律中,9:00分裂指数最大,为分裂高峰期;月节律中,5月同时间比,分裂指数最大,为分裂高峰期.
故答案为:
(1)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防止解离过度(和便于染色)
(2)染色体 转换器
(3)分裂中期持续时间短,细胞数目少 易与分裂间期细胞、不分裂细胞相混淆
(4)9:00 5月(5月11日)
解析
解:(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便于着色.
(2)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因此步骤④中得改良苯酚属于一种碱性染料,其作用是使染色体着色.从低倍镜换到高倍镜时需要转动转换器.
(3)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密切相关,故应选择细胞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研究.但由于美花石斛的分裂指数极低,且细胞中期分裂相保持的时间较短,所以实验中很难观察到中期分裂相,而分裂前期、末期细胞易与未分裂细胞相混淆,因此该实验应选择后期分裂相为统计对象.
(4)视野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数目取决于其经历的时间在细胞周期中所占的比例.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日节律中,9:00分裂指数最大,为分裂高峰期;月节律中,5月同时间比,分裂指数最大,为分裂高峰期.
故答案为:
(1)使组织中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防止解离过度(和便于染色)
(2)染色体 转换器
(3)分裂中期持续时间短,细胞数目少 易与分裂间期细胞、不分裂细胞相混淆
(4)9:00 5月(5月11日)
洋葱在欧美被誉为“蔬菜皇后”.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洋葱进行了相关实验.
(1)他们首先用镊子扯下一条洋葱根,用刀片将根切成数段(如图所示),并选取其中的一段作为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其中可能获得成功的区段是______.
(2)在洋葱根培养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由于换水不及时,经常出现烂根现象,某同学推测可能是由于______造成的;他们用______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液变成______色,说明该同学的推测正确.
(3)洋葱肥大的鳞茎中含糖类8.5%,该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糖类是淀粉还是可溶性还原糖,他们进行了相关实验.假设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完善实验步骤并回答相关问题.
a.实验步骤:
①制备洋葱组织样液,取A、B两支试管,各加入2mL样液.
②往A试管中加入______,摇匀,______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③往B试管中加入______,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b.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若实验结果证明洋葱肥大的鳞片叶中所含的糖不是可溶性还原糖而是淀粉,则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一般采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因为该处细胞分裂旺盛,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如果洋葱根培养的过程中经常浸在水中,根尖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有毒害作用,导致出现烂根现象;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溶液反应,溶液变成 灰绿色.
(3)a.②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糖类是否是还原糖,应该往A试管中加入2ml(适量)现配的斐林试剂,摇匀,水浴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③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糖类是否是淀粉,应该往B试管中加入2滴(适量)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b.若A试管中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有蓝色出现,说明洋葱肥大的鳞片叶中所含的糖不是可溶性还原糖而是淀粉.
故答案是:
(1)③
(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 灰绿
(3)a.②2ml(适量)现配的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或放在水温为50~60度的大烧杯中加热) ③2滴(适量)碘液
b.A试管中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有蓝色出现
解析
解:(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一般采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因为该处细胞分裂旺盛,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2)如果洋葱根培养的过程中经常浸在水中,根尖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有毒害作用,导致出现烂根现象;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重铬酸溶液反应,溶液变成 灰绿色.
(3)a.②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糖类是否是还原糖,应该往A试管中加入2ml(适量)现配的斐林试剂,摇匀,水浴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③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糖类是否是淀粉,应该往B试管中加入2滴(适量)碘液,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b.若A试管中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有蓝色出现,说明洋葱肥大的鳞片叶中所含的糖不是可溶性还原糖而是淀粉.
故答案是:
(1)③
(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酸性重铬酸钾 灰绿
(3)a.②2ml(适量)现配的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或放在水温为50~60度的大烧杯中加热) ③2滴(适量)碘液
b.A试管中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中有蓝色出现
酸碱物质在生物学实验中有广泛作用,下列有关实验中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鉴定还原糖时,需先将斐林试剂甲液NaOH与斐林试剂乙液CuSO4需混合使用,与还原糖反应的是Cu(OH)2,不需要提供碱性环境,A错误;
B、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鉴定的是二氧化碳,鉴定酒精用重铬酸钾,B错误;
C、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由于核酸呈酸性,所以漂洗后需用碱性染料如龙胆紫将染色体染成深色,C正确;
D、健那绿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性染料,DNA染色的试剂是甲基绿,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