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选用根尖分生组织为材料来观察染色体的主要原因是(  )

A细胞较大

B细胞数目较多

C细胞处于同一分裂期

D细胞分裂较旺盛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因此选用根尖分生区的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是四位同学在实验报告中记录的观察结果,你认为合理的是(  )

A甲同学:质壁分离发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

B乙同学:经解离和染色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正在向细胞两极移动

C丙同学:菠菜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D丁同学:经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有紫色的脂肪颗粒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质壁分离发生时,细胞失水,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A正确;

B、细胞解离后已经死亡,因此无法到染色体移动,B错误;

C、菠菜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但叶绿体的双层膜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C错误;

D、经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有橘黄色的脂肪颗粒,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实验中,操作及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B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取试管→加入淀粉液→注入酶液→保温→加碘液→观察

C制作生态瓶实验:洗净空瓶→装入动植物→灌满自来水→将瓶密封→放在阳光下

D蒲公英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

A,D

解析

解: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故A正确;

B、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取试管→加入淀粉液→保温→注入酶液→加碘液→观察,应先设置相应的温度,再加入酶,故B错误;

C、制作生态瓶实验:洗净空瓶→灌满自来水→装入动植物→将瓶密封→放在阳光下,故C错误;

D、蒲公英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故D正确.

故选A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根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佳时期是上图中______图象(填字母).

(2)能否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______,原因是______

(3)某些金属元素对细胞分裂有较大的影响.请设计实验探究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提示:细胞分裂程度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表示,即分裂中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的比值)

材料用具:洋葱、1.0g/L的AlCl3溶液、显微镜、解离液、龙胆紫溶液、蒸馏水、镊子、烧杯、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两组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培养皿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约38~48h后洋葱萌生新根.

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毫升1.0g/L的AlCl3溶液,B中加______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各取A、B培养皿中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根尖若干,制成临时装片.

④观察A、B中各100个细胞,分别计算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③结果:______

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即上图中A图象.

(2)由于制作玻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3)实验目的是探究三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则自变量为是否含有三氯化铝,因变量是对有丝分裂的影响,观察指标是细胞分裂情况,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衡量,即分裂中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

实验步骤:①将两组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培养皿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约38~48h后洋葱萌生新根.

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毫升1.0g/L的AlCl3溶液,B中加等量的蒸馏水.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各取A、B培养皿中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根尖若干,制成临时装片.

④观察A、B中各100个细胞,分别计算分裂指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③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A

(2)不能   制作玻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

(3)实验步骤:②等量的蒸馏水④分裂指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③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

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解析

解:(1)观察有丝分裂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佳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即上图中A图象.

(2)由于制作玻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3)实验目的是探究三氯化铝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则自变量为是否含有三氯化铝,因变量是对有丝分裂的影响,观察指标是细胞分裂情况,可用细胞分裂指数来衡量,即分裂中期细胞数与所观察的细胞总数之比值.

实验步骤:①将两组同一品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分别放入盛有水的A、B培养皿中,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约38~48h后洋葱萌生新根.

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毫升1.0g/L的AlCl3溶液,B中加等量的蒸馏水.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各取A、B培养皿中生长状况相同的洋葱根尖若干,制成临时装片.

④观察A、B中各100个细胞,分别计算分裂指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大于B.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促进作用.

②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和B相差不大.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没有影响.

③结果: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

结论: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故答案为:

(1)A

(2)不能   制作玻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

(3)实验步骤:②等量的蒸馏水④分裂指数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③A培养皿中洋葱根尖的分裂指数明显小于B

氯化铝对细胞分裂有抑制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戊五位同学在剪取洋葱根尖后,

(洋葱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6条),立即进行的操作步骤如下:请回答:

(注:+表示进行了该项操作,-则没有进行)

(1)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______.(请从下列序号选择)

A.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B.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C.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D.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

(2)丁同学在进行上述步骤后,直接在高倍镜下观察,长时间未找到有丝分裂的细胞,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

(3)戊同学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但未找到有丝分裂各时期的图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分析表格可知,甲同学实验过程中未解离,因此组织细胞没有分离开,因此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细胞重叠在一起,并且看不到染色体;乙同学实验过程中未漂洗,因此导致染色过程中解离液将碱性的染色剂中和,从而影响染色的效果,因此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丙同学未进行染色步骤,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2)在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首先根据分生区的细胞特点(即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找到分生区,然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3)根尖中只有分生区细胞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因此可以断定戊同学看到的细胞不是分生区细胞,而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伸长区的细胞.

故答案为:

(1)B  D  A

(2)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3)戊同学看到的细胞不是分生区细胞

解析

解:(1)分析表格可知,甲同学实验过程中未解离,因此组织细胞没有分离开,因此甲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细胞重叠在一起,并且看不到染色体;乙同学实验过程中未漂洗,因此导致染色过程中解离液将碱性的染色剂中和,从而影响染色的效果,因此染色体着色很浅,模糊不清;丙同学未进行染色步骤,因此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无法看清.

(2)在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首先根据分生区的细胞特点(即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找到分生区,然后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3)根尖中只有分生区细胞具有细胞分裂的能力.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因此可以断定戊同学看到的细胞不是分生区细胞,而观察到了许多呈长方形的细胞可能是伸长区的细胞.

故答案为:

(1)B  D  A

(2)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生区)后换用高倍镜观察

(3)戊同学看到的细胞不是分生区细胞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一为某一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图象.图二为洋葱根尖细胞细胞周期各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的含量变化.图三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C细胞处于细胞分裂______期.遗传学上做染色体组型分析时常常观察图中的A细胞时期,原因是______,在观察装片时要想把B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将装片向______移动.

(2)图二表示的细胞周期中,核糖体功能活跃的时期是______(填字母代号)阶段,c时期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比例为______,d阶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3)研究细胞周期中DNA和RNA的变化情况时,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区别DNA和RNA,最好选择标记的合成原料依次是____________

(4)图三中①②过程分别发生在图二的____________阶段.

正确答案

解:(1)图中C细胞内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此时期在遗传学上可以做染色体组型分析.在观察装片时要想把B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将装片向上移动.

(2)图二表示的细胞周期中,aG1期和cG2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故核糖体功能活跃,cG2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比例为2:1:2.d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分裂期细胞核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信使RNA.

(3)T是DNA特有的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因此研究细胞周期中DNA和RNA的变化情况时,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区别DNA和RNA,最好选择标记的合成原料依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4)图三中①过程表示间期DNA复制,发生在图二的bS期阶段,②过程表示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图二的d中的有丝分裂前期.

故答案为:

(1)后    此时期(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上

(2)ac    2:1:2    分裂期细胞核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信使RNA(或分裂期不转录)

(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4)b     d

解析

解:(1)图中C细胞内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此时期在遗传学上可以做染色体组型分析.在观察装片时要想把B细胞移到视野中央,需将装片向上移动.

(2)图二表示的细胞周期中,aG1期和cG2期进行蛋白质的合成,故核糖体功能活跃,cG2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比例为2:1:2.d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分裂期细胞核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信使RNA.

(3)T是DNA特有的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因此研究细胞周期中DNA和RNA的变化情况时,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为区别DNA和RNA,最好选择标记的合成原料依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4)图三中①过程表示间期DNA复制,发生在图二的bS期阶段,②过程表示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发生在图二的d中的有丝分裂前期.

故答案为:

(1)后    此时期(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上

(2)ac    2:1:2    分裂期细胞核DNA存在于高度螺旋化的染色体中,不能解旋、转录形成信使RNA(或分裂期不转录)

(3)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尿嘧啶(核糖核苷酸)

(4)b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Ⅰ根据高中生物学实验,回答有关问题.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根尖临时装片,正确的程序是______

(2)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检验淀粉是否分解的适宜的试剂是______

(3)CO2使溴麝香草酚兰水溶液发生颜色变化过程是______

(4)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关系的实验中,用含有酚酞的琼脂块的大小表示细胞的大小,用NaOH作为被运输的物质分子,用______表示物质运输效率.

Ⅱ图中编号①~⑤的图象是显微镜下拍到的二倍体百合(2n=24)的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图象,每幅图主体部分显示的都是来自一个细胞分裂的各个阶段的图象.请回答问题:

(1)将捣碎的花药置于载玻片上,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______(至少答两项)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据图分析,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______,图③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______.图⑤的每个细胞中含姐妹染色单体______条.请将上述观察到的细胞图象按减数分裂的时序进行排序:①→______

正确答案

解:Ⅰ(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根尖临时装片,正确的程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检验淀粉是否分解的适宜的试剂是碘液.

(3)CO2使溴麝香草酚兰水溶液发生颜色变化过程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4)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关系的实验中,用含有酚酞的琼脂块的大小表示细胞的大小,用NaOH作为被运输的物质分子,用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体积(NaOH扩散的体积或被染成红色的琼脂块体积)与琼脂块总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运输效率.

Ⅱ(1)由于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因此将捣碎的花药置于载玻片上,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据图分析,图①细胞中具有形成的细胞核,应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属于减一后期图;图③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减一前期图;图④细胞中已经形成四个子细胞,说明减数分裂结束;图⑤细胞中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属于减二后期图,此时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消失为0.

故答案为:

Ⅰ(1)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碘液

(3)由蓝变绿再变黄

(4)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体积(NaOH扩散的体积或被染成红色的琼脂块体积)与琼脂块总体积的比值

Ⅱ(1)形态、数目和位置(至少答两项)

(2)分离    联会(或两两配对)   0   ③②⑤④

解析

解:Ⅰ(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制作根尖临时装片,正确的程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检验淀粉是否分解的适宜的试剂是碘液.

(3)CO2使溴麝香草酚兰水溶液发生颜色变化过程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4)在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关系的实验中,用含有酚酞的琼脂块的大小表示细胞的大小,用NaOH作为被运输的物质分子,用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体积(NaOH扩散的体积或被染成红色的琼脂块体积)与琼脂块总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运输效率.

Ⅱ(1)由于减数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不同,因此将捣碎的花药置于载玻片上,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来判断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

(2)据图分析,图①细胞中具有形成的细胞核,应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图②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属于减一后期图;图③中细胞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减一前期图;图④细胞中已经形成四个子细胞,说明减数分裂结束;图⑤细胞中发生着丝点的分裂,属于减二后期图,此时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消失为0.

故答案为:

Ⅰ(1)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2)碘液

(3)由蓝变绿再变黄

(4)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体积(NaOH扩散的体积或被染成红色的琼脂块体积)与琼脂块总体积的比值

Ⅱ(1)形态、数目和位置(至少答两项)

(2)分离    联会(或两两配对)   0   ③②⑤④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生物实验中,有些实验材料用品是可以替代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小麦根尖代替洋葱根尖

B做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时,用西瓜代替梨

C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时,可用水代替酒精

D做DNA粗提取实验时,用猪血代替鸡血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用小麦根尖代替洋葱根尖,观察分生区细胞,故A正确;

B.做可溶性还原糖鉴定的实验时,用西瓜有颜色,妨碍观察,故B错误;

C.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实验时,可用丙酮代替酒精,溶解色素,故C错误;

D.做DNA粗提取实验时,用鸡血,而猪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观察果蝇唾液腺细胞染色体永久装片时,某同学在低倍镜下观察到了带有横纹的巨大染色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染色体上横纹区段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B若一般体细胞DNA含量为2C,则装片上的唾液腺细胞DNA含量高于2C

C若视野中有明显的异物,可移动载玻片或转动目镜以判断异物在何处

D移动装片可以在视野中观察到果蝇唾液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臂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其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A正确;

B、唾液腺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说明其已经进入分裂期,DNA已完成复制,DNA含量高于2C,B正确;

C、视野中观察到的异物,可能位于物镜上,也可能位于目镜上,还可能位于载玻片上,可移动载玻片或转动目镜以判断异物在何处,C正确;

D、用显微镜可以看到四对染色体,第一对性染色体(X-)组成一个长条,第二和第三对各自组成了具有左右两臂的染色体对,它们都以中部的着丝区聚集,而第四对染色体很小,分布在着丝区呈点状或盘状,因此并不是每条染色体有两条染色体臂,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1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1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图1甲中的______区细胞,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1乙中细胞A、B、C、D:______,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

(2)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______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A图象,发现了赤道板,请你评价他的观察结果:______

(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图甲中的______区细胞,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_____(填“会”或“不”)发生改变.

(5)若该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核中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中,=2,=0.5,则该DNA分子中另一条互补链上同样的碱基比例分别为:____________.假设具有100个碱基对的1个DNA分子区段,内含40个胸腺嘧啶,如果进行连续复制,则在第2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______

(6)图2为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示意图(○代表着丝点).

a、请在如图右侧画出该图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分配的各种可能组成示意图(无互换).

______

b、根据你画出的染色体各种组成图,写出该图可能形成配子的基因型.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分生区细胞,此处细胞呈正方形,如图中b处细胞.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处于前期,C处于末期,D处于后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正确顺序:B→A→D→C.由于该区域的细胞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所以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2)由于在制作装片标本时,解离液已使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3)A图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但是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结构,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

(4)由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1):(A1+T1)=(C2+G2):(T2+A2),因此如果一条链上=2,则另一条链上的该比值也是2;,(A1+T1):(G1+C1)=(T2+A2):(C2+G2),因此如果DNA的一条链中=0.5,则另一条链上的该比值也是0.5.已知1个DNA分子区段具有100个碱基对,即200个碱基,其中含有40个胸腺嘧啶(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40个,则C=G=100-40=60个.1个DNA分子区段复制1次,产生2个DNA分子区段,所以在第2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60×2=120个.

(5)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有两种情况.如图:

b、可能形成配子的基因型ABD、abd或AbD、aBd.

故答案为:

(1)b B→A→D→C 线粒体 

(2)细胞已经死亡 

(3)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结构,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

(4)d 不

(5)0.5  0.5   120

(6)a、

b、ABD、abd或AbD、aBd

解析

解:(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分生区细胞,此处细胞呈正方形,如图中b处细胞.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处于前期,C处于末期,D处于后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正确顺序:B→A→D→C.由于该区域的细胞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所以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2)由于在制作装片标本时,解离液已使细胞已经死亡,所以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3)A图象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但是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结构,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

(4)由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G1+C1):(A1+T1)=(C2+G2):(T2+A2),因此如果一条链上=2,则另一条链上的该比值也是2;,(A1+T1):(G1+C1)=(T2+A2):(C2+G2),因此如果DNA的一条链中=0.5,则另一条链上的该比值也是0.5.已知1个DNA分子区段具有100个碱基对,即200个碱基,其中含有40个胸腺嘧啶(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40个,则C=G=100-40=60个.1个DNA分子区段复制1次,产生2个DNA分子区段,所以在第2次复制时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60×2=120个.

(5)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有两种情况.如图:

b、可能形成配子的基因型ABD、abd或AbD、aBd.

故答案为:

(1)b B→A→D→C 线粒体 

(2)细胞已经死亡 

(3)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结构,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

(4)d 不

(5)0.5  0.5   120

(6)a、

b、ABD、abd或AbD、a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植物细胞,都能看到的结构是(  )

A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

B纺锤体、赤道板、染色体

C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D细胞壁、核膜、染色体、着丝点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而不是一个实际上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不可见,故A错误;

B、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连在两极的纺锤丝上,而赤道板不可见,故B错误;

C、植物细胞最外面是细胞壁,而在有丝分裂前期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故C正确;

D、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现,在中期不可见,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下列操作达不到目的是(  )

A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

B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物镜继续观察

C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

D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胞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A、解离时细胞已被杀死,所以不能看到一个细胞的连续分裂过程,A错误;

B、若要用高倍镜观察某一细胞,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再换高倍镜观察,B错误;

C、由于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少,在一个视野内有可能看不到各个时期的图象,所以需要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其他时期的图象,C正确;

D、视野的明暗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反光镜或光圈,而不是调节细准焦螺旋,D错误.

故选:A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甲~丙三位同学在取洋葱根尖后进行了如下操作(表中“+”表示该步骤正常操作,“-”表示该步骤未操作),甲、乙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分别是(  )

①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或着色很浅,无法看清;

②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

③染色体着上颜色,清晰可见;

④染色体着上颜色,但细胞重叠.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1)甲同学没有进行漂洗,不利于染色体着色,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最可能是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或着色很浅,无法看清,①正确;

(2)解离的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乙同学未进行解离,因此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最可能是细胞重叠,看不到染色体,②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需用清水漂洗

B通过是否产生C02可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一定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D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解离的根尖变软后,需漂洗洗净根尖上附着的盐酸,避免盐酸继续解离,而且便于着色,A正确;

B、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B错误;

C、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大液泡,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应该先保温,再将淀粉、淀粉酶混合,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些有毒物质能诱导真核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产生微核.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形成的椭圆形异常结构,游离于细胞核之外,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微核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__.微核的形成可能引起生物的变异,该变异与____________都属于生物可遗传的变异.

(2)某植物经有毒物质诱导后,若想用显微镜观察微核,镜检时应选择根尖______区,

且处于细胞分裂______期的细胞.镜检处细胞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比特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

(3)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香烟焦油能否诱导微核产生,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4)洋葱根尖在上述溶液中培养需要较长时间,为什么?______

(5)要制作洋葱根尖装片需要经过______四个步骤.

(6)对ABCD四组而言,E组所起的作用是______

(7)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形成的椭圆形异常结构,即微核是染色体的片段,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微核的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都属于生物可遗传的变异.

(2)因为根据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能形成染色体,所以想用显微镜观察微核,镜检时应选择根尖分生区.因为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应选处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镜检处细胞是植物细胞,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比,其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

(4)因为要确保经历至少一个细胞周期,所以洋葱根尖在上述溶液中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5)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对ABCD四组而言,E组所起的作用是对照.

(7)由表格可知: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产生,且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强.

故答案:(1)DNA和蛋白质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2)分生    间    细胞壁(细胞壁和液泡)

(4)确保经历至少一个细胞周期

(5)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对照

(7)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产生,且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强

解析

解:(1)微核是由断裂的染色体形成的椭圆形异常结构,即微核是染色体的片段,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微核的形成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都属于生物可遗传的变异.

(2)因为根据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能形成染色体,所以想用显微镜观察微核,镜检时应选择根尖分生区.因为微核是染色体畸变在间期细胞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所有应选处于细胞分裂间期的细胞.镜检处细胞是植物细胞,与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比,其特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壁液泡.

(4)因为要确保经历至少一个细胞周期,所以洋葱根尖在上述溶液中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5)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对ABCD四组而言,E组所起的作用是对照.

(7)由表格可知: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产生,且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强.

故答案:(1)DNA和蛋白质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2)分生    间    细胞壁(细胞壁和液泡)

(4)确保经历至少一个细胞周期

(5)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6)对照

(7)香烟焦油能诱导微核产生,且浓度越高诱导作用越强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细胞的生命历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