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作泡菜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 共131题
如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制作泡菜的原理是______.
(2)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______.
(3)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盐水需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是因为______.
(4)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
(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发酵产生乳酸,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
(2)有些蔬菜如小白菜、萝卜等,含有丰富的亚硝酸盐,放置时间过久,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因此制作泡茶时要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
(3)泡菜盐水的水和盐的比例是4:1;将盐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使用的目的是防止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活动因高温而受影响.
(4)制作泡菜时,若泡菜坛子密封不严、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泡菜变质;另外,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5)常用比色法对不同时期泡菜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
故答案为:
(1)乳酸菌发酵
(2)亚硝酸盐含量低
(3)4:1 乳酸菌
(4)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泡菜的器具不洁,造成杂菌污染,易引起泡菜腐败变质;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5)比色法
解析
解:(1)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发酵产生乳酸,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
(2)有些蔬菜如小白菜、萝卜等,含有丰富的亚硝酸盐,放置时间过久,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因此制作泡茶时要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
(3)泡菜盐水的水和盐的比例是4:1;将盐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使用的目的是防止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活动因高温而受影响.
(4)制作泡菜时,若泡菜坛子密封不严、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泡菜变质;另外,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5)常用比色法对不同时期泡菜亚硝酸盐含量进行检测.
故答案为:
(1)乳酸菌发酵
(2)亚硝酸盐含量低
(3)4:1 乳酸菌
(4)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泡菜的器具不洁,造成杂菌污染,易引起泡菜腐败变质;泡菜坛中温度过高,亦会引起泡菜发霉变味
(5)比色法
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制作泡菜需要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其方法是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1995年,美国科学家Mulis因发明了PCR技术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PCR和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都必需的条件包括DNA聚合酶、模板DNA、能量、游离脱氧核苷酸和______;在生物体内DNA复制所必需的,而在PCR技术中不需要的成分是______.
(3)在香料工业提取的“液体黄金”玫瑰油中,要求不含有任何添加剂或化学原料,其提取方法主要是______;玫瑰精油的提取需大量原料,通常采用______技术实现玫瑰的快速繁殖.
(4)为获得一种能高效降解农药的细菌(目的菌),向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合物,将初步筛选得到的目的菌转到固体培养基中,常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处理后才能倒
掉,这样做是为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PCR和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都必需的条件包括DNA聚合酶、模板DNA、能量、游离脱氧核苷酸和引物;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因为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3)玫瑰精油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因此提取玫瑰油方法主要是水蒸气蒸馏法玫瑰精油的提取需大量原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指望的快速繁殖.
(4)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处理后才能倒掉,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2)引物 DNA解旋酶
(3)水蒸气蒸馏法 植物组织培养
(4)平板划线法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解析
解:(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PCR和生物体内DNA的复制都必需的条件包括DNA聚合酶、模板DNA、能量、游离脱氧核苷酸和引物;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因为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
(3)玫瑰精油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因此提取玫瑰油方法主要是水蒸气蒸馏法玫瑰精油的提取需大量原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实现指望的快速繁殖.
(4)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处理后才能倒掉,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2)引物 DNA解旋酶
(3)水蒸气蒸馏法 植物组织培养
(4)平板划线法 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
(1)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
①标准管的制备:用______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
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______,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
③将每个______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_____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2)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先______ 后______.
(3)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填“醋酸杆菌”或“乳酸菌”).
正确答案
解:(1)在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中,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的标准管,该试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2)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图所示:
.
(3)制泡菜时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故答案为:
(1)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样品管、接近
(2)增加、减少
(3)乳酸菌
解析
解:(1)在亚硝酸盐的含量测定中,用不同浓度亚硝酸钠标准溶液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加到不同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将每个样品管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相近的标准管,该试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2)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减少,如图所示:
.
(3)制泡菜时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故答案为:
(1)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样品管、接近
(2)增加、减少
(3)乳酸菌
萝卜干和泡菜是深受市场欢迎的腌制食品,如图是一般的生产流程,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______.
(2)腌制过程加入的盐水量不能太多过满,否则会出现溢坛现象,其原因是______.
(3)发酵过程主要利用了乳酸菌和______菌对萝卜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物质,使萝卜更可口美味.同时在生产过程通过多种措施控制其他杂菌的繁殖,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下列不属于此种措施的是______
A.加盐 B.加白酒 C.加水密封 D.加糖
(4)为确保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应注意______.
(5)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写出其中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
(6)如果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效果更好,其原因是:______.
(7)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乳酸,还有少量的亚硝酸.若发酵后期密封不当,将会促使______菌繁殖而导致产品的酸度过大.
(8)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______法.
正确答案
解:(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萝卜会在盐水中发生渗透失水现象,所以腌制过程加入的盐水量不能太多过满,否则会出现溢坛现象.
(3)发酵过程主要利用了乳酸菌和假丝酵母菌对萝卜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物质,使萝卜更可口美味.同时在生产过程通过多种措施控制其他杂菌的繁殖,如加盐、加白酒和加水密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4)为确保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应注意将坛口用水密封.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可能会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
(6)泡菜汁中含有已经扩增的一定量的发酵菌种,所以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效果更好.
(7)泡菜发酵过程中,若发酵后期密封不当,将会促使醋化醋杆菌繁殖而导致产品的酸度过大.
(8)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光电比色法.
故答案为:
(1)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萝卜会在盐水中发生渗透失水现象
(3)假丝酵母 D
(4)将坛口用水密封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
(6)泡菜汁中含有已经扩增的一定量的发酵菌种
(7)醋化醋杆菌
(8)光电比色
解析
解:(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萝卜会在盐水中发生渗透失水现象,所以腌制过程加入的盐水量不能太多过满,否则会出现溢坛现象.
(3)发酵过程主要利用了乳酸菌和假丝酵母菌对萝卜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产生有机酸和醇类物质,使萝卜更可口美味.同时在生产过程通过多种措施控制其他杂菌的繁殖,如加盐、加白酒和加水密封,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4)为确保发酵所需的无氧环境,应注意将坛口用水密封.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可能会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
(6)泡菜汁中含有已经扩增的一定量的发酵菌种,所以在腌制过程中,加入一些已经腌制过泡菜汁效果更好.
(7)泡菜发酵过程中,若发酵后期密封不当,将会促使醋化醋杆菌繁殖而导致产品的酸度过大.
(8)对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光电比色法.
故答案为:
(1)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萝卜会在盐水中发生渗透失水现象
(3)假丝酵母 D
(4)将坛口用水密封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
(6)泡菜汁中含有已经扩增的一定量的发酵菌种
(7)醋化醋杆菌
(8)光电比色
泡菜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后者具有致癌作用.某实践活动小组进行了“探究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的实验.如图为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以及测量结果: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原因是______.
(2)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______,盐水煮沸并冷却后才可使用是因为______.操作时,菜料装至______时,加入配制好的盐水,并没过全部菜料.
(3)为确保发酵过程所需的无氧环境,应注意______.
(4)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5)泡菜的制作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试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
(6)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操作时,菜料装至八成满时,加入配制好的盐水,并没过全部菜料.
(3)为确保发酵过程所需的无氧环境,应注意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4)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
(6)常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故答案为:
(1)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4:1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八成满
(3)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4)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泡菜变质
(6)比色法
解析
解:(1)制作泡菜宜选用新鲜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制备泡菜的盐水中清水与盐的质量比约为4:1,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操作时,菜料装至八成满时,加入配制好的盐水,并没过全部菜料.
(3)为确保发酵过程所需的无氧环境,应注意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4)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泡菜变质,甚至发霉变味.
(6)常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
故答案为:
(1)亚硝酸盐的含量低
(2)4:1 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八成满
(3)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4)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5)泡菜坛子密封不严或取食工具不卫生,或盐的比例过小,都会引起杂菌滋生、泡菜变质
(6)比色法
泡菜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潜在危害,某兴趣小组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查阅资料得到如图.
(1)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用水密封,目的是______.乳酸菌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有______.
(2)据图,与第3天相比,第8天后的泡菜更适于食用,因为后者______;pH呈下降超势,原因是______.
(3)该小组得到一株“优选”乳酸菌(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比普通乳酸菌高5倍),拟参照资料的实验方案和食盐浓度(4%-10%),探究与普通乳酸菌相比用“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并确定其最适条件.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并推测实验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乳酸菌是厌氧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用水密封以达到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的目的;乳酸菌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有丙酮酸、[H]、ATP.
(2)分析题图可知,与第三天相比,第八天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因此第8天后的泡菜更适于食用;由于乳酸菌发酵产物是乳酸,因此在发酵过程中PH会逐渐降低.
(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与普通乳酸菌相比用“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及适宜的条件,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食盐浓度、和时间,因变量是亚硝酸盐的含量,因此因此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为:
推测实验结论.
“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比普通乳酸菌的含量低.
故答案为:
(1)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 丙酮酸、[H]、ATP
(2)亚硝酸盐含量降低 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PH降低
(3)
“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比普通乳酸菌的含量低
解析
解:(1)乳酸菌是厌氧菌,制作泡菜时,泡菜坛一般用水密封以达到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的目的;乳酸菌发酵第一阶段的产物有丙酮酸、[H]、ATP.
(2)分析题图可知,与第三天相比,第八天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因此第8天后的泡菜更适于食用;由于乳酸菌发酵产物是乳酸,因此在发酵过程中PH会逐渐降低.
(3)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与普通乳酸菌相比用“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及适宜的条件,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食盐浓度、和时间,因变量是亚硝酸盐的含量,因此因此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为:
推测实验结论.
“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比普通乳酸菌的含量低.
故答案为:
(1)隔绝空气,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 丙酮酸、[H]、ATP
(2)亚硝酸盐含量降低 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PH降低
(3)
“优选”乳酸菌制作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比普通乳酸菌的含量低
【生物-生物技术实践】
泡菜是我国人民广泛喜爱的一种菜肴.但在腌制过程中,由于一些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后者具有致癌作用.某校自然科学课外研究小组为探究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及其高峰期的时期.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1、2、3只容积相同的泡菜坛,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蔬菜;②再在坛中加满经煮沸、冷却的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③封坛前分别测量各坛中溶液的亚硝酸盐含量;④封坛,并置于15~20℃环境中;⑤以后每隔4天测量一次,直至泡菜腌熟能够食用为止,周期约为16天.所得数据如下表所列:
请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项研究中,要同时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______.
(2)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举出一种即可).
(3)仔细分析上述主要研究步骤,发现该项研究中缺乏对照组,对照组主要设计思路是______.
(4)试以坐标曲线表示上述实验结果,______并根据曲线得出合理结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在该项研究中,要同时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3)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中缺乏对照组,因此还要添加对照组,其主要设计思路是同样3只容积相同的泡菜坛,并分别加入同种新鲜蔬菜,但不加食盐溶液代之以等量的冷开水,其它实验条件相同.
(4)根据表中数据首先取平均值,然后再描点绘图如下:
,根据曲线可知,泡菜腌制过程中封坛后至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以后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减少实验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3)同样3只容积相同的泡菜坛,并分别加入同种新鲜蔬菜,但不加食盐溶液代之以等量的冷开水,其它实验条件相同
(4)曲线如图
结论:泡菜腌制过程中封坛后至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以后逐渐减少
解析
解:(1)在该项研究中,要同时取同样处置的3只坛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3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3)探究实验要遵循对照原则,该实验中缺乏对照组,因此还要添加对照组,其主要设计思路是同样3只容积相同的泡菜坛,并分别加入同种新鲜蔬菜,但不加食盐溶液代之以等量的冷开水,其它实验条件相同.
(4)根据表中数据首先取平均值,然后再描点绘图如下:
,根据曲线可知,泡菜腌制过程中封坛后至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以后逐渐减少.
故答案为:
(1)减少实验误差,使结论更可靠
(2)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
(3)同样3只容积相同的泡菜坛,并分别加入同种新鲜蔬菜,但不加食盐溶液代之以等量的冷开水,其它实验条件相同
(4)曲线如图
结论:泡菜腌制过程中封坛后至第4天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以后逐渐减少
分析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泡菜制作是以乳酸发酵为主,同时利用食盐的高渗透压作用,兼有蛋白质分解的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冷加工方法,对蔬菜的营养成分、色香味的保存十分有利。
千百年来,泡菜不但以其酸鲜纯正、脆嫩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长的特点吸引众多食客,还因其开胃口、促消化、解荤腥、增食欲的功效为世人所接受。泡菜的制作工艺如下:选料→预处理→配制调料→腌制。
泡菜的制作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泡出色香味形俱佳、营养卫生的泡菜,应该掌握原料性质、选择容器、制备盐水、搭配调料、装坛等技术。如调料是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泡菜坛的选择亦关乎泡菜的制作成败。
(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乳酸菌,从其结构分析,属于哪类生物?
(2)请用反应式表示乳酸发酵的原理。
(3)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试说明其道理。
(4)泡菜制作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亚硝酸盐?
(5)为什么在泡菜制作后期亚硝酸盐含量会下降?
(6)试讨论腌制泡菜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原因。
正确答案
(1)属于原核生物。
(2)C6H12O62C3H6O3(乳酸)+能量
(3)保证坛内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条件。
(4)泡菜发酵初期,由于亚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蔬菜中的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5)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抑制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此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6)需要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都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农村中泡菜的制作方法:将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洗并用白酒擦拭过的泡菜坛中,泡菜坛一般是两头小中间大的陶器,坛口有坛沿,凡裂缝的菜坛不能用。然后加入盐水、香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阴凉处,最适环境温度为28~32℃。有时制作的泡菜会“咸而不酸”或“酸而不咸”,前者是用盐过多,后者用盐过少。在实验室或工厂生产泡菜,还要跟踪检测泡菜腌制过程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
(1)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____。
(2)菜坛要密封的原因是____。若菜坛有裂缝,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3)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加入一些“陈泡菜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制作泡菜的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如何变化?菜坛内有机物的种类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消毒
(2)乳酸菌为厌氧微生物,密封后造成缺氧环境氧气将导致乳酸菌不能正常生长,而一些杂菌大量繁殖,泡菜会变质
(3)盐过多,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
(4)提供乳酸菌菌种
(5)有机物的干重减少,种类增加
某兴趣小组就“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开展了研究,操作如下:1月4日下午选取1、2、3号三只相同的泡菜坛,在每个坛中加入洗净的新鲜莲花菜0.6kg,再分别倒入等量煮沸并冷却的10%的盐水,将坛密封,置于同一环境中。封坛前进行第一次取样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后来定时测定,结果如下图。
(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___________;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______________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在腌制过程中,坛中溶液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图中数据表明,泡菜在腌制的第________天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腌制到第________天以后再食用可以较好地避免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存在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让实验数据更好地表明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对该实验所获得的3组数据应进行怎样的处理才更合理?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2)杀灭杂菌 乳酸菌
(3)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4)8 14
(5)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或其他合理答案)
(6)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